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头戴乌纱帽,铁面无私辨忠奸;身穿衮龙袍,断案如神斩佞臣; 这便是民间戏曲及影视剧中“包拯”的形象。

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说起包青天,让其美名广流传的正是铡美案,铡美案中陈世美贪图荣华、杀妻灭子的反面形象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甚至如今对于一些“负心汉”,我们仍用“陈世美”来痛骂。可惜的是,包公怒铡陈世美只是一个被后人嫁接的错误。

包公怒铡陈世美

据考证,陈世美的原型实则为清朝一个叫做陈年谷,号熟美的清官。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官拜京官,其曾经的同窗好友仇梦麟听闻后,到京城找他,希望走后门谋个一官半职,陈熟美不愿徇私便直接拒绝了。

仇梦麟这人怀恨在心,在京城戏院谋生的时候,便将戏曲《琵琶记》中情节丑化,将剧中忘恩负义的男主角改成了陈熟美,写了一出新剧《秦香莲抱琵琶》,没想到这出戏在京城大火,看得人络绎不绝。后来,为了掩人耳目,仇才将剧中的陈熟美改头换面改为陈世美。

有一次,戏院在演完《秦香莲抱琵琶》后,台下看戏的不肯走,还叫嚷着“杀了陈世美”,戏院掌班的看到场面无法控制,便躲进了后台,正巧撞见了刚唱完《陈州放粮》的“包公”,拉着“包公”就让他上台。

也正巧的是只有这铁面无私的“包黑子”,敢铡驸马爷陈世美,等到上台的“包公”把陈世美一铡,台下立刻欢呼起来。从那以后,便有了宋朝“包拯”怒铡清朝“陈世美”的大戏《包公铡美案》。

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历史上的包拯,的确是断案清官

虽然很多包公断案故事都是民间编造,不过包拯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此人同样也是一名清官,不过他判过的案子,有史料记载的就非常少了,只有一件特别著名的“黄牛案”。

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宋史·穆衍传》记载:有农夫到衙门告状,说自家的黄牛被人割了舌头,快死了,希望包大人能够帮着追拿凶手!由于没有人证,根本无从查起。

包拯听闻,沉思一番,说道:“牛被割掉舌头,也活不了了,你回家将牛杀了,卖点钱吧。”农夫非常惊讶,在宋朝私杀耕牛是犯法的,但是既然县官都说了,他也只好回家照做了。

就在第二天,农夫刚把牛杀了之后,隔壁的邻居就跑到了县衙告发,包拯一听,直接将其拿下,并问道“你这厮为何害人黄牛?还不从实招来,免受刑杖之苦!,那人也是被吓着了,只好低头认罪。”

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包拯也犯糊涂,错判阎查散

虽然在正史中,包拯明察秋毫的案子不多,但他被人愚弄,误判错案的故事还是有那么一件的。在宋朝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包拯当县官时期,有一名民女叫做柳金蝉,其人十分貌美,地皮流氓李宝想强娶为妻,结果柳金蝉不从,李宝将其残害,还私造物证诬陷给了柳金蝉的堂兄颜查散。

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柳金蝉其父是赌鬼,在李宝赌坊欠下巨债,李宝威胁其做人证,最终在人证物证齐全的情况下,包拯斩了颜查散。在行刑结束后的第二个月,李宝酒后吐真言,陷害之事败露,包拯听闻气愤不已,彻查后将李宝绳之以法,还因此引咎辞职。

包拯断案如神,错判过冤案吗?还真有一件

后来民间将这一事迹进行了神化,改成了颜查散死后尸体屹立不倒,包拯前往地府查其寿命,发现其寿命终年73岁,而此时他才23岁,最终得知误判,为了惩罚自己,还发出“养儿为贼、养女为奸”的毒誓,后来颜查散冤魂不散,化为五鼠,便有了后来的五鼠闹东京!

“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是民间百姓对包拯的最大称赞,虽然有点夸张,不过不假的是,历史上的包拯的确是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清官。民间多疾苦,百姓需要清官,而世上清官又少,这也是为什么民间广颂“包青天”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