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先生過世,如何評價他在中國評書界的地位?

夜緣夢


單田芳今天下午去世,享年84歲,一代評書大師過世,“且聽下回分解”只能從過往的收音機中才能聽得到了。

聽的評書很少,大部分都是小時候在爺爺家,爺爺的收音機放出的評書聲音,有印象的幾個聲音,劉蘭芳,田連元和單田芳,(當時很少有播到袁闊成的評書節目),而尤以單田芳的聲音印象最深。獨特的聲音,恐怕也是單田芳留給全國聽眾最深的印象。

《隋唐演義》《白眉大俠》(不記得白眉大俠是電視,還是收音機,留著很深的小時候爺爺家的印象)等都是單田芳的代表作,在沒有電視的年代裡,收音機裡的一段段評書確是給那些慢慢流逝的日子增添一些樂趣與期待。

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娛樂化的節目的增多,聽評書的人,特別是年輕聽眾越來越少,那些評書大師就成為了歷史中的人物。

你對單田芳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從此再無下回分解

單田芳最火的時候,他的名字幾乎就是評書的代稱。

他那“雲遮月”的啞嗓曾經迷倒過億萬人民,是各大電臺、電視臺的“霸屏”人物。

而今,斯人已逝,作品常存,如何評價他在評書界的地位呢?

西人有言: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漢姆雷特!評價這個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愛孫猴的,也就有愛八戒的。筆者先說說自己的感受!

從個人來說,我是非常喜歡單先生的評書,聲音獨一無二,故事百轉千回,滿滿都是青少年的回憶啊!

從客觀來說,在評書界,單先生雖然不敢說首屈一指,但也是泰斗級的人物。網絡上有“評書四大家”的名號,所謂四大家就是袁闊成、田連元、單田芳和劉蘭芳。

袁闊成是這四個人裡成就最高的,他輩分也最高,單先生都得叫他一聲師叔。袁把評書作為一門藝術來追求,對作品精雕細刻,他的《三國演義》絕對是精品中的精品,無出其右。袁先生可以說是評書界的“珠穆朗瑪峰”

相反,單先生就缺乏一點“工匠精神”,他以量大著稱,一生說了100多部作品,這裡面有精品,比如《隋唐演義》。但是,因為出的東西太多了,蘿蔔多了不洗泥,難免泥沙俱下,單老爺子也有糊弄的時候,甚至他還把廣告改編成了評書!

單先生為什麼要這麼拼呢?

為了生活!

單先生是最早脫離體制劇團單幹的,他還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他也是這個公司裡最大的IP,他不多接活怎麼行呢?

在他看來,“天下萬事皆可為書”,沒有什麼不能說的,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當然,通俗不是庸俗,單先生的書比起某些“牙磣”的相聲還是很“純潔”的。

單先生上過大學(就讀東北工學院),學的還是理工科,這在傳統藝人裡不多見。從理工男到評書大師,一路走來,也頗為傳奇。

其實,單先生出生在曲藝世家,但家裡人都是幹“西河大鼓”的,他半路出家,21歲拜在李慶海門下正式學習評書。

雖然,從“傳授、節奏、韻律、邏輯、口風”等傳統標準來看,單先生說的書瑕疵不少,但是,瑕不掩瑜,客觀的說,單先生的藝術造詣也遠超絕大多數評書藝人,功力是上乘的,作品是一流的,影響力也是無敵的,所以,說他是評書界的泰山北斗也不為過。


飲水君


贊他的人說:單先生作品多,是評書界大家。


罵他的人說:說說書人書說得多,等於罵街。


我說:單先生在藝術上不完美,但是在評書界,他只排在袁闊成先生後面,和其他任何大家都可以肩並肩。


正文


單先生的評書伴隨了我整個童年和青年時代,說真的,袁闊成先生、劉蘭芳先生、田連元先生的書都是我後來讀了大學,參加了工作後聽的,唯獨單先生的書算是伴隨我成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單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三位大師不能替代的。


但是既然是談單先生在評書界的地位,那就要儘量公正客觀,所以免不了要說說單先生的一些缺點,但是這些缺點是建立在“單先生是評書大師”基礎上的,正如我們可以吐槽瓦格納這人有不少缺點,但絕不意味著拿瓦格納和AKB48相提並論。


所謂評書四大家這個說法我就不贊同,其實不僅我不贊同,就連單先生、田先生和劉先生也不贊同。


為什麼?


因為袁闊成先生在評書上的成就太高了,不僅藝術造詣高,就連輩分也比其他三位高一截。


所以,在袁闊成先生去世的時候,單田芳先生特意親筆手書一篇悼念袁闊成先生的唁電,落款為“徒侄單田芳”;田連元先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也特別提到袁闊成先生的藝術造詣“比其他同行高人一籌”;劉蘭芳也說“我們都可以算是袁老師的繼承人和傳承人。”


因此,評書行裡,袁闊成先生屬於“最高峰”,而且袁闊成先生有一些觀點我個人也是很認同的,比如袁闊成先生生前就反對過“評書就是民俗玩意兒”的觀點,袁先生認為“評書中涵蓋了仁義禮智信的方方面面…說書不是逗樂子的事情。評書是嚴肅的藝術。”


正因為袁闊成先生認為評書是藝術,所以袁老爺子對自己作品在藝術上的要求就比較高,這也造成袁先生作品相對較少,袁先生知名作品其實也就是《三國演義》這麼一部。


評書四大家


但是這一部書,在評書愛好者看來,卻是評書界的珠穆朗瑪峰。


而且,袁先生地位之所以在評書界獨一無二,還有一個原因,“評書四大家”裡就袁先生是評書門“科班”出身,其他三位都不是評書門出身。


之所以在說單田芳先生之前說那麼多袁闊成先生,是因為袁闊成先生就像單先生的一面鏡子,正因為有了袁先生珠玉在前,所以使得單先生在評書界有不小的非議。


單先生有那些非議呢?


第一、就是單先生本人並不是評書門“科班出身”,單先生其實和田連元先生一樣,是西河大鼓門。


不要小看這點,因為傳統曲藝行業最愛講究師承來歷,用郭德綱老師的話說“沒有師傅,你多大能耐都不是幹這個的”。


第二、因為單先生是最早脫離體制單幹的,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四大家”裡最多的,而且單先生真是做到了“天下萬事皆可為書”的地步,出於生計,有些廣告都被單先生改成了評書。


作品太多,有的時候難免就“蘿蔔快了不洗泥”,單先生的書聽多了難免會覺得單先生傳統套子活太多了,在藝術上沒有追求,和袁闊成先生就沒法比。


另外批評單先生的人也拿袁闊成先生對作品精雕細琢說事,而支持單先生的人則認為“評書就是一玩意兒,就讓人圖一樂”,把評書捧到藝術角度,評書夠不上,因此,單先生“量大”是優點。


第三、在傳統評書迷眼中,評書好壞是有一定的評價標準的,比如“傳授、節奏、韻律、邏輯、口風”等等,而單先生在這些方面都不算好,甚至有些刻薄的評書迷稱“認為說書的說過的書多,某種意義上算罵街。”,還認為單先生是一個出色的有聲書播音員,不算說書先生。


那麼,這些非議有沒有道理?


我覺得有些還是有道理的,有些吧屬於過時的規矩,真沒必要講的。


比如說單先生為掙錢說了太多的書,每部書缺少精雕細琢,而且套子活太多,雖然書多,但是經典少。這一點我是同意的,單先生的書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可能也是年紀大了,對自己作品雕琢不上心;坦白說,後來我回過頭再去找單先生不少老書聽,真是聽不下去。


再比如,相比袁闊成先生,單先生在藝術上沒什麼追求,這個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覺得沒必要苛責;因為人各有志,袁闊成先生把評書當做一門藝術仔細雕琢,單先生把評書當做吃飯的手藝,這都無可厚非。誰說沒有追求的廚子就做不出好吃的菜?



至於單先生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幼功”,講評書不守評書門的規矩,我覺得這些批評大可不必,我們又不是舊社會,講那些老規矩幹嘛?再說了,我也不覺得單先生哪裡差“幼功”了。


其實認真說,要真擱在講規矩的舊社會,郭德綱先生恐怕一輩子都出不了頭,可現在是新社會,大家拿作品說話,所以郭德綱先生成了相聲一代宗師。


單先生這裡我也是這個看法,儘管單先生作品瑕疵不少,但是那看和誰比,他再是有瑕疵,他的藝術造詣也超過90%的評書藝人。


有人說單先生的書,袍帶書少大氣,短打書不江湖,神怪書無驚奇,世情書沒說過;我說,沒錯,說得對,但是得看和誰比。


單先生確實文哏不如袁先生,抖包袱不如田老師,嘴上小活不如劉老師,但是單先生嗓音獨特,辨識度高,而且相比另三位大家,沒有明顯的短板,這就是單先生的有點。


最後,回到如何評價單先生評書界地位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就算他不如袁闊成先生,遜色于田連元、劉蘭芳先生,那至少他還是評書界排名第四的大師,更何況,我覺得單先生綜合能力未必就遜色于田、劉兩位大師。


蘭臺


單田芳先生病逝,我心萬分悲痛。見過先生幾次,音容笑貌,栩栩在心。

我在每天晚上睡覺,是聲音伴眠,一個是單田芳,一個是郭德綱。

中國的評書大本營在遼寧,遼寧的評書大本營在鞍山,單田芳就是鞍山起家的評書表演藝術家。

遼寧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共三位: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再加上的袁闊成,其實袁闊成也是遼寧人,生於天津,但在遼寧工作過,這是中國評書的四位巨人,他們各有特色,這其中,我最喜歡單田芳先生。


最早聽單田芳的評書是我讀初中聽《白眉大俠》,這也是暴露年齡的經歷,那時候,每天半小時,聽的如醉如痴,心馳神往,從此成為單田芳迷。

單田芳的評書,我以為還是《白眉大俠》是第一位的,其中也包括《龍虎風雲會》以及《大宋俠義傳》其實,這三部本是一部。

對單田芳的喜歡,是全方位的,包括《白眉大俠》電視劇,拍的真夠垃圾,砸了單先生的招牌,即使垃圾也看了好幾遍,還有單先生寫的書,我是常放枕邊的,比如《白眉大俠》三大本,隨時翻翻。

我一直有個願望,是能夠像拍攝金庸小說那樣,拍攝白眉大俠,一定是武俠電視劇的高峰。估計很難做到了。

是不是單田芳迷,還有一個標誌是,能不能排出小說中武功位次:

1 “橫推八百無對手,軒轅重出武聖人”於和於九蓮

2 “八十一門總門長”普渡普眾生

3 “瘋上人,長髮道”雪竹蓮

4 “金燈劍客”夏遂良

5 “萬年古佛”喃喃羅漢

6 “白衣神童小劍魔”白老白一子

7 “飛天魔女”龍雲鳳

8 “百步神拳無影掌”陶祿陶福安

9 “海外野叟”王猿

10 “今古奇人”柳目柳成光

11 “白雲劍客”夏侯仁

12 “陰光大法師”古月

13 “萬里追魂老魔頭”彭海彭公良

14 “扭轉乾坤,目覽十方”少林寺方丈歐陽忠惠

15 “白眉大俠,多臂人熊,山西大雁,三手大將”徐良。

單老仙逝,聲音永流傳。


韓東言


三十多年前去浙江溫州鈕釦之鄉青田,大街上人來人往,家家忙著做生意,有說有笑,熱鬧的很,只是滿口的地方話,一句也聽不懂,由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更難交流,只能找年青人或者學生來幫忙,勉強談成生意,那時的青田大街兩旁的路燈杆上每隔一個就掛著一個廣播音箱,播放浙江及當地的新聞及音樂,但是人們各忙個的事情沒時間聽,他說他的,我忙我的,只是個擺設,為忙祿的城市多道風景而以,然而每到評書連播節目開始,單老師特有公鴨嗓帶東北口音的《隋唐演義》讓我一獨身在外的北方人聽起來是那麼親切與動容,好像親人就在身邊陪伴一樣不在弧獨,並讓我流下淚來,思鄉的心情更強烈了,恨不能立馬停了生意回到家裡與親人團聚。但是細看我並不孤單,在每個廣播喇叭面前都有好多人聚在一起,靜靜的收聽單老的評書,說到熱鬧之處,人們的表情開始有了變化,或激動,或流淚,或咬牙,或拍手稱快,一時間把我們不同方言不同年齡,不分男女老少聯在了一起,大夥邊聽邊論著自已的感受,雖然語言交流有些困難,但連說在比劃卻也能夠明白個老七老八,聽評書不僅讓我溶入了浙南人的生活,更以書會友結交了不少好客的溫州人,我們不僅有共同的喜愛,更有生意場中同患難的兄弟,如大隋唐中的瓦崗山兄弟一般親切,這就是單老三十多年前評書帶來的益處,而且那時地不分南北,人不論老幼都在同一時段,同一頻率收聽單老的長書連播,人們從中不僅得到快樂及藝術上的享受,更會從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學英雄,崇拜英雄成為了時尚,而且人們在茶餘飯後都能挰著嗓子學幾聲單老的精彩段子及聲音,好不快樂,這就是單老以他的獨特的評書藝術留給世人無價之寶,如今大師仙去,無不讓人痛惜,但大師的音容笑貌卻長留人間《隋唐演義》《白眉大俠》《烈火金鋼》《百年風雲》《童林傳》《亂世梟雄》《單式三國》等等經典長書如單老在世一樣常留人間。其實單老並沒走,只是受遨到天國做客說書而以了,各位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隨心隨緣丶


乍一看到這個消息,心裡還是很難過的。從此我們再也聽不到“請聽下回分解”了,嗚嗚嗚!


雖然現在基本上不聽單老講評書了,但是那些有他的聲音陪伴的日子,著實帶給我們很多樂趣。

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幾部代表作《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隋唐演義》等等,而是《黑虎傳》。現在還要專門去查才能查到,給當時帶來了很多樂趣。

那時候還在上學,每天放學打開收音機,單老的聲音飄入耳中的那一刻,一部精彩的故事就開始了。


那時這個聲音帶給我們的畫面,絕不亞於現在坐在電視前面看電視,一個個鏡頭就像在眼前,活靈活現。如果你讀過中學時代的《口技》,就一定能夠明白這種感覺。

印象最深的是那馬蹄聲,踢踢踏踏的,一聲聲就好像真的有馬兒在你身邊跑過。當時就感嘆於世間怎麼能有這樣的人,可以把各種聲音模仿的猶如是大自然發出的一般。

因此,若說他在評書界的地位,那應該是第一。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給太多的人精神上以慰藉,陪伴人們走過那些寂寥的時光。


在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有誰不知道單田芳呢?今天看到有網友評價他:“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這個評價是最好的了吧。

而人們給予他“單國嘴”的美譽,也足以看出他在評書界的地位。

但是還是覺得他帶給人們的回憶,才是他最寶貴的地方。那是任何世間的虛名都無法奪走的。


最後,在這裡說一句:“致敬!單老,一路走好!你帶給我們的記憶將永遠留在我們心底裡。”


24幀半


80年代以前的人,我想沒人會不知道單田芳吧,在那個小小的收音機盒子裡,他絕對是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人,他用語言的魅力填補了娛樂方式匱乏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中,評書似乎就只有三個人,除了單田芳老先生外,還有劉蘭芳和田連元,三個人是各有千秋,特色鮮明。我喜歡單田芳的渾厚低沉,同樣也喜歡劉田二人的乾脆利落,但和他們兩位比起來,我更喜歡單田芳老師的聲音和表演方式。

單老不但聲線獨特,而且表情動作也極為豐富,他的評書不只是在說,而且同時也在演,用現在時興的話講,就是畫面感特別強。他的評書方式,完全詮釋了什麼叫“說的比演的還好”。當年我聽他的《白眉大俠》之後,就非常有代入感,那感覺不比現在看影視劇差,特別是後來山東電視臺拍攝了〈白眉大俠〉之後,說實話很失望,感覺精彩程度要比單老的評書差的很遠。

隨著播放平臺的日新月異,評書這種方式註定會被時代所淘汰,在觀眾越來越注重形式化和表面化的今天,評書已經難以把人留住,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聽段評書了。

在我的心目中,我感覺單田芳老先生應該是評書界的NO1。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祝單老走好,在天堂裡繼續說書。


元芳有看法


驚聞單田芳先生仙逝,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我不是個迷信的人,然而享年84歲,又真的讓我感覺到人生還是有盡頭,單先生走好!

應該說單先生的評書是最接地氣的,而且是最獨特和故事情節最引人入勝的。當年劉蘭芳的《岳飛傳》讓我知道了評書,而單先生的《隋唐演義》卻是我最深的記憶和回味。可以說十三條好漢和四猛的形象對我來說就是如數家珍,特別是李元霸和羅士信的出場和大戰我一直不能忘懷,而他書中的人物和坐騎的外號都和他的嗓音一樣有特點。“捲毛獅子獸,大肚子蟈蟈紅”,“萬里煙雲罩”等等!



單先生單老的評書如果非要說他在評書界的地位,那麼我認為他是獨樹一幟,不能說是泰山北斗,但也是宗師級人物。他的作品裡面好給好漢排名,那麼我認為他的功力和藝術造詣僅次於袁闊成老師,當然這也僅是我一家之言。因為但就《三國演義》這部書而言,袁闊成先生可以說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無出其右。對人物心裡刻畫與分析,特別的準確,就是屬於影視劇中“旁白”的那種,對我們理解人物特別的有幫助。他的這種功力我認為無人能及,而且這種功力不是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是超越了人們一般認知上的一種高級形式!



既然說到了《岳飛傳》,當然要提劉蘭芳。應該說她的岳飛讓我知道了評書,她的評書應該說是最符合老百姓對評書的理解,評書不能少的就是繪聲繪色。“馬掛鸞鈴”的清脆聲,我認為是每個人一直縈繞的心頭回響!


再有就是常志的長篇快板書《西遊記》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單老的創作能力和對評書的改編能力很強,他的作品的多產以及多樣性無人可及。應該說他貢獻了最多和最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他的成功我認為可以用《白眉大俠》中的徐良做比;獨特的聲音形象,一步步走的艱辛,博採眾長,終成一代宗師!

單老走好!



濤聲依舊23268


晚上打開電腦,突然跳出一條新聞: 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大師單田芳在中日友好醫院病逝,享年84歲。

多麼希望這是個假消息!

作為一名80後,有書君小時候跟著外公聽了不少老人家的評書。

在那個沒有網絡遊戲,沒有偶像綜藝片的年代,聽故事是村裡小孩最喜歡做的事。

我熟知的很多故事,比如:《隋唐演義》、《亂世梟雄》、《童林傳》、《白眉大俠》、《水滸外傳》等等,都是從單老的評書裡聽來的。

單老說評書時,精神氣十足,情緒飽滿激昂,聲音極富穿透力和感染力,有種說不出的江湖俠義氣概。

從他嘴裡講出的故事,惟妙惟肖,形神兼具,讓人聽了還想聽。

尤其是講到情節跌宕起伏的高潮段落,拍板嗆聲不斷,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精彩,真正是激盪了時空,鐫刻了歲月。

小時候不懂得欣賞評書藝術,只知道故事很精彩,聽起來特別暢快,尤其是那些英雄豪傑的俠義故事,別提多帶勁了,至今憶起,仍是回味無窮。

長大後才知道,評書原來是民間藝術,屬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通俗易懂,所以深受老百姓喜愛。

而單老更是深得評書藝術之精髓,他與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三位先生,並稱為評書四大家。

雖然,在評書的藝術造詣上,單老比不上袁闊成先生,但從傳播度來看,單老在聽眾心中的地位相當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80、90年代,只要打開收音機都能聽到單老的評書,他那具有辨識度的沙啞聲音,給那個時代缺少娛樂活動的普通老百姓帶去了很多歡樂。

如果搞個“最受歡迎評書人獎”和“最佳人氣獎”,單老肯定是名列前茅。

1934年,單老出生於天津一個曲藝世家。

1954年走上評書舞臺,此後在這個舞臺上一待就是50多年。

單老鍾情評書,把畢生的精力和熱情,都奉獻給了他熱愛的評書事業,在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5年,單老在北京創辦了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致力於評書的傳播發展。

他是第一個將評書從書館引入廣播大市場的人;

他是第一個開設專門廣播評書頻道的人;

他是第一個將評書打進電視的人;

他是第一個開創紅色評書、弘揚紅色評書文化的人;

他是第一個將評書與網絡結合,開創網絡書場的人;

他是第一個系統整理傳統評書、著書出版的人;

他是第一個以評書形式宣揚企業文化的人;

他是第一個將評書藝術與動漫產業相結合,開發動漫評書新領域的人;

他是第一個將評書藝術推入產業運作的人。

這麼多個“第一”,奠定了單老在評書界獨一無二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時代在發展,單老也帶著評書與時俱進,開創了評書走向市場的先河。

在他的努力下,“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單老錄製的《天京血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聽眾多達6億,幾乎半個中國的人都聽過。

長達400集的《薛家將》,連孩子都能複述“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如今,“田芳評書”更是已經揚名海內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而單老也贏得了“國嘴”的美譽。

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單老獲得終身成就獎。

這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是對單老的認可,也是對他老人家最好的褒獎。

評書是一個人的藝術,而單老卻將這份藝術演繹到極致。在這個抖音、快手火爆的時代,再來回味先生的說書,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享受。

故人已乘黃鶴去,世間空餘說書聲。

如今,斯人已逝,逝去的不僅是先生,還有影響幾代人的評書文化,以及那些回不去的美好時光。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可惜,再無下回分解。

但幸運的是,先生的聲音會一直陪伴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更好地去弘揚傳播咱們的傳統文化。

願老先生一路走好!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單田芳在評書界的地位,就和梅西在足球界的地位一樣。請注意,我不是在開玩笑,這是客觀事實,並不是誇大其詞!

為什麼這樣說呢?把全國的評書的表演者劃分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個檔次:


第一檔,單田芳和袁闊成。這兩位大師年紀相仿,功力深厚,精品眾多,影響深遠!都有自己的獨門作品!單田芳老先生的白眉大俠,膾炙人口,獨樹一幟!袁老先生的《三國演義》,百聽不厭,無出其右!兩個人是中國評書的集大成者,能說書也能寫書編書。

第二檔,田連元,劉蘭芳,連麗如!這三人年紀差不多,都有深厚的家學淵源,自小練功,成就不凡!每個人都有不少精品力作流傳,也受到很多群眾的喜愛!

第三檔,大多是以上大師們的弟子。像隋月波,張少佐等等,以及王剛老師!水平不低,但離一代大師的境界還欠火候,需要磨鍊!

第四檔,後起之秀,比如孫一這些人,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還沒有在聽眾中形成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