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先生过世,如何评价他在中国评书界的地位?

夜缘梦


单田芳今天下午去世,享年84岁,一代评书大师过世,“且听下回分解”只能从过往的收音机中才能听得到了。

听的评书很少,大部分都是小时候在爷爷家,爷爷的收音机放出的评书声音,有印象的几个声音,刘兰芳,田连元和单田芳,(当时很少有播到袁阔成的评书节目),而尤以单田芳的声音印象最深。独特的声音,恐怕也是单田芳留给全国听众最深的印象。

《隋唐演义》《白眉大侠》(不记得白眉大侠是电视,还是收音机,留着很深的小时候爷爷家的印象)等都是单田芳的代表作,在没有电视的年代里,收音机里的一段段评书确是给那些慢慢流逝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与期待。

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娱乐化的节目的增多,听评书的人,特别是年轻听众越来越少,那些评书大师就成为了历史中的人物。

你对单田芳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从此再无下回分解

单田芳最火的时候,他的名字几乎就是评书的代称。

他那“云遮月”的哑嗓曾经迷倒过亿万人民,是各大电台、电视台的“霸屏”人物。

而今,斯人已逝,作品常存,如何评价他在评书界的地位呢?

西人有言: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评价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爱孙猴的,也就有爱八戒的。笔者先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单先生的评书,声音独一无二,故事百转千回,满满都是青少年的回忆啊!

从客观来说,在评书界,单先生虽然不敢说首屈一指,但也是泰斗级的人物。网络上有“评书四大家”的名号,所谓四大家就是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和刘兰芳。

袁阔成是这四个人里成就最高的,他辈分也最高,单先生都得叫他一声师叔。袁把评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对作品精雕细刻,他的《三国演义》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无出其右。袁先生可以说是评书界的“珠穆朗玛峰”

相反,单先生就缺乏一点“工匠精神”,他以量大著称,一生说了100多部作品,这里面有精品,比如《隋唐演义》。但是,因为出的东西太多了,萝卜多了不洗泥,难免泥沙俱下,单老爷子也有糊弄的时候,甚至他还把广告改编成了评书!

单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为了生活!

单先生是最早脱离体制剧团单干的,他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他也是这个公司里最大的IP,他不多接活怎么行呢?

在他看来,“天下万事皆可为书”,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当然,通俗不是庸俗,单先生的书比起某些“牙碜”的相声还是很“纯洁”的。

单先生上过大学(就读东北工学院),学的还是理工科,这在传统艺人里不多见。从理工男到评书大师,一路走来,也颇为传奇。

其实,单先生出生在曲艺世家,但家里人都是干“西河大鼓”的,他半路出家,21岁拜在李庆海门下正式学习评书。

虽然,从“传授、节奏、韵律、逻辑、口风”等传统标准来看,单先生说的书瑕疵不少,但是,瑕不掩瑜,客观的说,单先生的艺术造诣也远超绝大多数评书艺人,功力是上乘的,作品是一流的,影响力也是无敌的,所以,说他是评书界的泰山北斗也不为过。


饮水君


赞他的人说:单先生作品多,是评书界大家。


骂他的人说:说说书人书说得多,等于骂街。


我说:单先生在艺术上不完美,但是在评书界,他只排在袁阔成先生后面,和其他任何大家都可以肩并肩。


正文


单先生的评书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说真的,袁阔成先生、刘兰芳先生、田连元先生的书都是我后来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后听的,唯独单先生的书算是伴随我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单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三位大师不能替代的。


但是既然是谈单先生在评书界的地位,那就要尽量公正客观,所以免不了要说说单先生的一些缺点,但是这些缺点是建立在“单先生是评书大师”基础上的,正如我们可以吐槽瓦格纳这人有不少缺点,但绝不意味着拿瓦格纳和AKB48相提并论。


所谓评书四大家这个说法我就不赞同,其实不仅我不赞同,就连单先生、田先生和刘先生也不赞同。


为什么?


因为袁阔成先生在评书上的成就太高了,不仅艺术造诣高,就连辈分也比其他三位高一截。


所以,在袁阔成先生去世的时候,单田芳先生特意亲笔手书一篇悼念袁阔成先生的唁电,落款为“徒侄单田芳”;田连元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特别提到袁阔成先生的艺术造诣“比其他同行高人一筹”;刘兰芳也说“我们都可以算是袁老师的继承人和传承人。”


因此,评书行里,袁阔成先生属于“最高峰”,而且袁阔成先生有一些观点我个人也是很认同的,比如袁阔成先生生前就反对过“评书就是民俗玩意儿”的观点,袁先生认为“评书中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说书不是逗乐子的事情。评书是严肃的艺术。”


正因为袁阔成先生认为评书是艺术,所以袁老爷子对自己作品在艺术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造成袁先生作品相对较少,袁先生知名作品其实也就是《三国演义》这么一部。


评书四大家


但是这一部书,在评书爱好者看来,却是评书界的珠穆朗玛峰。


而且,袁先生地位之所以在评书界独一无二,还有一个原因,“评书四大家”里就袁先生是评书门“科班”出身,其他三位都不是评书门出身。


之所以在说单田芳先生之前说那么多袁阔成先生,是因为袁阔成先生就像单先生的一面镜子,正因为有了袁先生珠玉在前,所以使得单先生在评书界有不小的非议。


单先生有那些非议呢?


第一、就是单先生本人并不是评书门“科班出身”,单先生其实和田连元先生一样,是西河大鼓门。


不要小看这点,因为传统曲艺行业最爱讲究师承来历,用郭德纲老师的话说“没有师傅,你多大能耐都不是干这个的”。


第二、因为单先生是最早脱离体制单干的,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四大家”里最多的,而且单先生真是做到了“天下万事皆可为书”的地步,出于生计,有些广告都被单先生改成了评书。


作品太多,有的时候难免就“萝卜快了不洗泥”,单先生的书听多了难免会觉得单先生传统套子活太多了,在艺术上没有追求,和袁阔成先生就没法比。


另外批评单先生的人也拿袁阔成先生对作品精雕细琢说事,而支持单先生的人则认为“评书就是一玩意儿,就让人图一乐”,把评书捧到艺术角度,评书够不上,因此,单先生“量大”是优点。


第三、在传统评书迷眼中,评书好坏是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的,比如“传授、节奏、韵律、逻辑、口风”等等,而单先生在这些方面都不算好,甚至有些刻薄的评书迷称“认为说书的说过的书多,某种意义上算骂街。”,还认为单先生是一个出色的有声书播音员,不算说书先生。


那么,这些非议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有些还是有道理的,有些吧属于过时的规矩,真没必要讲的。


比如说单先生为挣钱说了太多的书,每部书缺少精雕细琢,而且套子活太多,虽然书多,但是经典少。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单先生的书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年纪大了,对自己作品雕琢不上心;坦白说,后来我回过头再去找单先生不少老书听,真是听不下去。


再比如,相比袁阔成先生,单先生在艺术上没什么追求,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觉得没必要苛责;因为人各有志,袁阔成先生把评书当做一门艺术仔细雕琢,单先生把评书当做吃饭的手艺,这都无可厚非。谁说没有追求的厨子就做不出好吃的菜?



至于单先生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幼功”,讲评书不守评书门的规矩,我觉得这些批评大可不必,我们又不是旧社会,讲那些老规矩干嘛?再说了,我也不觉得单先生哪里差“幼功”了。


其实认真说,要真搁在讲规矩的旧社会,郭德纲先生恐怕一辈子都出不了头,可现在是新社会,大家拿作品说话,所以郭德纲先生成了相声一代宗师。


单先生这里我也是这个看法,尽管单先生作品瑕疵不少,但是那看和谁比,他再是有瑕疵,他的艺术造诣也超过90%的评书艺人。


有人说单先生的书,袍带书少大气,短打书不江湖,神怪书无惊奇,世情书没说过;我说,没错,说得对,但是得看和谁比。


单先生确实文哏不如袁先生,抖包袱不如田老师,嘴上小活不如刘老师,但是单先生嗓音独特,辨识度高,而且相比另三位大家,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就是单先生的有点。


最后,回到如何评价单先生评书界地位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就算他不如袁阔成先生,逊色于田连元、刘兰芳先生,那至少他还是评书界排名第四的大师,更何况,我觉得单先生综合能力未必就逊色于田、刘两位大师。


兰台


单田芳先生病逝,我心万分悲痛。见过先生几次,音容笑貌,栩栩在心。

我在每天晚上睡觉,是声音伴眠,一个是单田芳,一个是郭德纲。

中国的评书大本营在辽宁,辽宁的评书大本营在鞍山,单田芳就是鞍山起家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辽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共三位: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再加上的袁阔成,其实袁阔成也是辽宁人,生于天津,但在辽宁工作过,这是中国评书的四位巨人,他们各有特色,这其中,我最喜欢单田芳先生。


最早听单田芳的评书是我读初中听《白眉大侠》,这也是暴露年龄的经历,那时候,每天半小时,听的如醉如痴,心驰神往,从此成为单田芳迷。

单田芳的评书,我以为还是《白眉大侠》是第一位的,其中也包括《龙虎风云会》以及《大宋侠义传》其实,这三部本是一部。

对单田芳的喜欢,是全方位的,包括《白眉大侠》电视剧,拍的真够垃圾,砸了单先生的招牌,即使垃圾也看了好几遍,还有单先生写的书,我是常放枕边的,比如《白眉大侠》三大本,随时翻翻。

我一直有个愿望,是能够像拍摄金庸小说那样,拍摄白眉大侠,一定是武侠电视剧的高峰。估计很难做到了。

是不是单田芳迷,还有一个标志是,能不能排出小说中武功位次:

1 “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和于九莲

2 “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普众生

3 “疯上人,长发道”雪竹莲

4 “金灯剑客”夏遂良

5 “万年古佛”喃喃罗汉

6 “白衣神童小剑魔”白老白一子

7 “飞天魔女”龙云凤

8 “百步神拳无影掌”陶禄陶福安

9 “海外野叟”王猿

10 “今古奇人”柳目柳成光

11 “白云剑客”夏侯仁

12 “阴光大法师”古月

13 “万里追魂老魔头”彭海彭公良

14 “扭转乾坤,目览十方”少林寺方丈欧阳忠惠

15 “白眉大侠,多臂人熊,山西大雁,三手大将”徐良。

单老仙逝,声音永流传。


韩东言


三十多年前去浙江温州钮扣之乡青田,大街上人来人往,家家忙着做生意,有说有笑,热闹的很,只是满口的地方话,一句也听不懂,由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难交流,只能找年青人或者学生来帮忙,勉强谈成生意,那时的青田大街两旁的路灯杆上每隔一个就挂着一个广播音箱,播放浙江及当地的新闻及音乐,但是人们各忙个的事情没时间听,他说他的,我忙我的,只是个摆设,为忙禄的城市多道风景而以,然而每到评书连播节目开始,单老师特有公鸭嗓带东北口音的《隋唐演义》让我一独身在外的北方人听起来是那么亲切与动容,好像亲人就在身边陪伴一样不在弧独,并让我流下泪来,思乡的心情更强烈了,恨不能立马停了生意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但是细看我并不孤单,在每个广播喇叭面前都有好多人聚在一起,静静的收听单老的评书,说到热闹之处,人们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或激动,或流泪,或咬牙,或拍手称快,一时间把我们不同方言不同年龄,不分男女老少联在了一起,大伙边听边论着自已的感受,虽然语言交流有些困难,但连说在比划却也能够明白个老七老八,听评书不仅让我溶入了浙南人的生活,更以书会友结交了不少好客的温州人,我们不仅有共同的喜爱,更有生意场中同患难的兄弟,如大隋唐中的瓦岗山兄弟一般亲切,这就是单老三十多年前评书带来的益处,而且那时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都在同一时段,同一频率收听单老的长书连播,人们从中不仅得到快乐及艺术上的享受,更会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英雄,崇拜英雄成为了时尚,而且人们在茶余饭后都能挰着嗓子学几声单老的精彩段子及声音,好不快乐,这就是单老以他的独特的评书艺术留给世人无价之宝,如今大师仙去,无不让人痛惜,但大师的音容笑貌却长留人间《隋唐演义》《白眉大侠》《烈火金钢》《百年风云》《童林传》《乱世枭雄》《单式三国》等等经典长书如单老在世一样常留人间。其实单老并没走,只是受遨到天国做客说书而以了,各位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随心随缘丶


乍一看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很难过的。从此我们再也听不到“请听下回分解”了,呜呜呜!


虽然现在基本上不听单老讲评书了,但是那些有他的声音陪伴的日子,着实带给我们很多乐趣。

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几部代表作《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等等,而是《黑虎传》。现在还要专门去查才能查到,给当时带来了很多乐趣。

那时候还在上学,每天放学打开收音机,单老的声音飘入耳中的那一刻,一部精彩的故事就开始了。


那时这个声音带给我们的画面,绝不亚于现在坐在电视前面看电视,一个个镜头就像在眼前,活灵活现。如果你读过中学时代的《口技》,就一定能够明白这种感觉。

印象最深的是那马蹄声,踢踢踏踏的,一声声就好像真的有马儿在你身边跑过。当时就感叹于世间怎么能有这样的人,可以把各种声音模仿的犹如是大自然发出的一般。

因此,若说他在评书界的地位,那应该是第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给太多的人精神上以慰藉,陪伴人们走过那些寂寥的时光。


在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有谁不知道单田芳呢?今天看到有网友评价他:“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个评价是最好的了吧。

而人们给予他“单国嘴”的美誉,也足以看出他在评书界的地位。

但是还是觉得他带给人们的回忆,才是他最宝贵的地方。那是任何世间的虚名都无法夺走的。


最后,在这里说一句:“致敬!单老,一路走好!你带给我们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里。”


24帧半


80年代以前的人,我想没人会不知道单田芳吧,在那个小小的收音机盒子里,他绝对是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人,他用语言的魅力填补了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中,评书似乎就只有三个人,除了单田芳老先生外,还有刘兰芳和田连元,三个人是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我喜欢单田芳的浑厚低沉,同样也喜欢刘田二人的干脆利落,但和他们两位比起来,我更喜欢单田芳老师的声音和表演方式。

单老不但声线独特,而且表情动作也极为丰富,他的评书不只是在说,而且同时也在演,用现在时兴的话讲,就是画面感特别强。他的评书方式,完全诠释了什么叫“说的比演的还好”。当年我听他的《白眉大侠》之后,就非常有代入感,那感觉不比现在看影视剧差,特别是后来山东电视台拍摄了〈白眉大侠〉之后,说实话很失望,感觉精彩程度要比单老的评书差的很远。

随着播放平台的日新月异,评书这种方式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在观众越来越注重形式化和表面化的今天,评书已经难以把人留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听段评书了。

在我的心目中,我感觉单田芳老先生应该是评书界的NO1。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祝单老走好,在天堂里继续说书。


元芳有看法


惊闻单田芳先生仙逝,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不是个迷信的人,然而享年84岁,又真的让我感觉到人生还是有尽头,单先生走好!

应该说单先生的评书是最接地气的,而且是最独特和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的。当年刘兰芳的《岳飞传》让我知道了评书,而单先生的《隋唐演义》却是我最深的记忆和回味。可以说十三条好汉和四猛的形象对我来说就是如数家珍,特别是李元霸和罗士信的出场和大战我一直不能忘怀,而他书中的人物和坐骑的外号都和他的嗓音一样有特点。“卷毛狮子兽,大肚子蝈蝈红”,“万里烟云罩”等等!



单先生单老的评书如果非要说他在评书界的地位,那么我认为他是独树一帜,不能说是泰山北斗,但也是宗师级人物。他的作品里面好给好汉排名,那么我认为他的功力和艺术造诣仅次于袁阔成老师,当然这也仅是我一家之言。因为但就《三国演义》这部书而言,袁阔成先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出其右。对人物心里刻画与分析,特别的准确,就是属于影视剧中“旁白”的那种,对我们理解人物特别的有帮助。他的这种功力我认为无人能及,而且这种功力不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是超越了人们一般认知上的一种高级形式!



既然说到了《岳飞传》,当然要提刘兰芳。应该说她的岳飞让我知道了评书,她的评书应该说是最符合老百姓对评书的理解,评书不能少的就是绘声绘色。“马挂鸾铃”的清脆声,我认为是每个人一直萦绕的心头回响!


再有就是常志的长篇快板书《西游记》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单老的创作能力和对评书的改编能力很强,他的作品的多产以及多样性无人可及。应该说他贡献了最多和最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他的成功我认为可以用《白眉大侠》中的徐良做比;独特的声音形象,一步步走的艰辛,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宗师!

单老走好!



涛声依旧23268


晚上打开电脑,突然跳出一条新闻: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在中日友好医院病逝,享年84岁。

多么希望这是个假消息!

作为一名80后,有书君小时候跟着外公听了不少老人家的评书。

在那个没有网络游戏,没有偶像综艺片的年代,听故事是村里小孩最喜欢做的事。

我熟知的很多故事,比如:《隋唐演义》、《乱世枭雄》、《童林传》、《白眉大侠》、《水浒外传》等等,都是从单老的评书里听来的。

单老说评书时,精神气十足,情绪饱满激昂,声音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有种说不出的江湖侠义气概。

从他嘴里讲出的故事,惟妙惟肖,形神兼具,让人听了还想听。

尤其是讲到情节跌宕起伏的高潮段落,拍板呛声不断,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精彩,真正是激荡了时空,镌刻了岁月。

小时候不懂得欣赏评书艺术,只知道故事很精彩,听起来特别畅快,尤其是那些英雄豪杰的侠义故事,别提多带劲了,至今忆起,仍是回味无穷。

长大后才知道,评书原来是民间艺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通俗易懂,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

而单老更是深得评书艺术之精髓,他与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三位先生,并称为评书四大家。

虽然,在评书的艺术造诣上,单老比不上袁阔成先生,但从传播度来看,单老在听众心中的地位相当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80、90年代,只要打开收音机都能听到单老的评书,他那具有辨识度的沙哑声音,给那个时代缺少娱乐活动的普通老百姓带去了很多欢乐。

如果搞个“最受欢迎评书人奖”和“最佳人气奖”,单老肯定是名列前茅。

1934年,单老出生于天津一个曲艺世家。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此后在这个舞台上一待就是50多年。

单老钟情评书,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评书事业,在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5年,单老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评书的传播发展。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从书馆引入广播大市场的人;

他是第一个开设专门广播评书频道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打进电视的人;

他是第一个开创红色评书、弘扬红色评书文化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与网络结合,开创网络书场的人;

他是第一个系统整理传统评书、著书出版的人;

他是第一个以评书形式宣扬企业文化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艺术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开发动漫评书新领域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艺术推入产业运作的人。

这么多个“第一”,奠定了单老在评书界独一无二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时代在发展,单老也带着评书与时俱进,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

在他的努力下,“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老录制的《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6亿,几乎半个中国的人都听过。

长达400集的《薛家将》,连孩子都能复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如今,“田芳评书”更是已经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单老也赢得了“国嘴”的美誉。

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单老获得终身成就奖。

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对单老的认可,也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褒奖。

评书是一个人的艺术,而单老却将这份艺术演绎到极致。在这个抖音、快手火爆的时代,再来回味先生的说书,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享受。

故人已乘黄鹤去,世间空余说书声。

如今,斯人已逝,逝去的不仅是先生,还有影响几代人的评书文化,以及那些回不去的美好时光。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可惜,再无下回分解。

但幸运的是,先生的声音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去弘扬传播咱们的传统文化。

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单田芳在评书界的地位,就和梅西在足球界的地位一样。请注意,我不是在开玩笑,这是客观事实,并不是夸大其词!

为什么这样说呢?把全国的评书的表演者划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档次:


第一档,单田芳和袁阔成。这两位大师年纪相仿,功力深厚,精品众多,影响深远!都有自己的独门作品!单田芳老先生的白眉大侠,脍炙人口,独树一帜!袁老先生的《三国演义》,百听不厌,无出其右!两个人是中国评书的集大成者,能说书也能写书编书。

第二档,田连元,刘兰芳,连丽如!这三人年纪差不多,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小练功,成就不凡!每个人都有不少精品力作流传,也受到很多群众的喜爱!

第三档,大多是以上大师们的弟子。像隋月波,张少佐等等,以及王刚老师!水平不低,但离一代大师的境界还欠火候,需要磨炼!

第四档,后起之秀,比如孙一这些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没有在听众中形成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