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豆包」的三個微信羣

每年9月開學季,家長們都要給孩子們準備很多東西,同時,也能接收到一件禮物——班級的微信群。

一般來說,每個孩子的班級都有一個微信群,群裡發佈學校相關通知等,但是家裡的寶貝女兒今年作為小豆包上小學的程先生,開學後微信上卻接收到了一個“大禮包”,孩子的班主任老師,一下子建了三個微信群。

程先生髮蒙之餘,仔細和老師溝通了一下三個微信群的用法,不禁給老師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程先生的女兒今年就讀文藝二校行知校部一年級,開學時,迎接孩子的是有著23年教齡的班主任田菲老師。到底田老師給“小豆包”們建了哪些微信群呢?

一年级“小豆包”的三个微信群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顧名思義,在田菲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開在夏季、有的開在秋季;也有鐵樹不開花、開花驚四方的例子。老師和家長,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地,靜靜觀察花的種類,再選擇耕耘的方式,適度引導。這樣一來,可以避免過度的拔高或抹殺孩子的興趣愛好。

採訪中,田菲對記者說:“這個群是我們班級的家校聯繫群,也是我們班的家教課堂。我會通過這個群發佈學校的相關通知、反饋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不定期更新孩子的成長視頻、獲獎感言等等。”同時她還強調:“為了避免遺漏,我要求家長們不需要在微信群中回覆,以免大家的回覆將通知內容覆蓋。

用田菲的話說,微信群中發佈的多數內容都是與家校共建、家教課堂有關的東西,所以家長不需要在群裡回覆,只需要家長在看到老師發佈的內容後,能夠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和老師一起靜待花開。

據瞭解,田菲多年前偶然讀過的《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讓她感觸頗深。大概文意是:上帝讓人類牽著蝸牛去散步,當蝸牛走慢的時候,人類開始焦躁,對蝸牛責罵、催促,但是蝸牛仍然沒有提快速度,反而心懷抱歉的告訴人類,“我盡力了”。人類再也無法容忍,暴躁的放開了牽著蝸牛的繩子。可是此時的蝸牛仍在徐徐前行,人類在蝸牛身後走著,感受到清風徐來、鳥語花香。原來這些美好,都被人類以前的焦急與暴躁,給掩蓋了。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散步”,應該和孩子一起,走過他人生中經歷的每一個第一次,感受本應美好的童年時光。“即便有被孩子氣到發瘋的時候,即便有失去耐心的時候,但這也正是孩子向你展現生命初本色最純真美好一面的時候。”田菲如是說。

家長老師放慢腳步,把自己的主觀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慢慢體會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在俗世中迴響。所以,無論老師還是家長,所採用的教育方式,都應該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特點做出相應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易於接受。

因此,在這個微信群中,孩子們可以自己發發視頻,展示特長,互相參觀學習。給孩子搭建平臺,讓他們譜寫自己的快樂童年,讓牽著蝸牛的家長欣賞孩子綻放的瞬間。

人是群居動物,溝通與傾訴是人的本性使然。儘管是一名班主任,但同樣身為人母的田菲,非常瞭解家長在“牽蝸牛散步”時所遇到的焦慮和困惑,家長本身也需要一個互通的平臺。所以,在給家長們開的第一個家長會上,田菲開誠佈公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鼓勵家長們建立了這個可以溝通交流、各抒己見的空間。於是,班級的第三個微信群就這樣應運而生了。而她自己竟真的沒有參與其中。

採訪中,田菲語重心長的對記者說:身為教師,不可能從另一位成功的教師那裡完全複製一套成功的教育方案,讓自己的學生們成功。我沒有高超的技巧,只是想盡己所能的給孩子們需要的,鼓勵孩子們去成功、去創造,給孩子們學習的原動力,送孩子們走上人生的起點。而建立這三個微信群的初衷,也是為了家長們可以配合老師,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盡力保駕護航、一起靜待花開。

三個微信群,是創新,更是一個教育者的初心,解開這個謎團,程先生的臉上,已經笑開了花。

瀋陽網、沈報融媒記者楊曉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