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講臺,兩個老師,四個年級,十來個學生——罐山之巔的堅守

一方講臺,兩個老師,四個年級,十來個學生……在宣漢縣東林鄉有這麼一所學校,儘管條件艱苦,但卻是無法遠行的學生們唯一的求知課堂;校區面積不大,陳設也甚為簡陋,但卻是老師們用心耕耘的知識沃土——罐山村小學。

罐山村並不偏遠。它雖處於罐山之巔,但離東林鄉場鎮不到4公里,離宣漢縣城約20公里。或許正是這樣的距離優勢,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或將子女帶往務工地求學,或選擇將子女送往縣城讀書,最不濟的也是到東林中心校就讀。唯有一些家裡經濟條件差、子女年齡小又不能遠行的學童,只能在本村上學。

一方講臺,兩個老師,四個年級,十來個學生——罐山之巔的堅守

人數少,教學無疑是個問題。汪俊山指著班上4名學生,“左邊3人是三年級的,右邊一人是四年級的,還有一名請假未到校的四年級學生。”為了儘量不影響學生聽講新課,只能採取複式教學的方式,即在給左邊的學生講課時,讓右邊的同學做作業。如此往復。

在隔壁教室,今年已經61歲的汪光美老師同樣擔負著4名幼兒和兩名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工作。

“學生越少越不好教。”已有37年教齡的汪俊山說,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在該校代課,1998年轉為公辦教師後,就一直採取這種複式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上多少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因為人數少,“冒尖的沒有,競爭意識差;基礎紮實,動腦能力差。”

儘管如此,汪俊山卻沒有任何放棄的想法。“一來,學校將我放在這兒是一種信任;二來,我要是走了,學校就垮了,找別人來村民不放心。”

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汪俊山的教學成績依然可圈可點。從教幾十年來,本村除黨支部書記、文書做過他的學生外,從他手頭啟蒙考上大學的就有10多個。

一方講臺,兩個老師,四個年級,十來個學生——罐山之巔的堅守

1975年踏上教學崗位,退休後又被返聘回本校的汪光美,同樣很看重學校領導和村民的這份信任。“我家大女兒還在10多歲的時候因一次事故,成了一級殘疾,至今仍需要我和老伴兒一起照顧。”忙裡又忙外的汪光美說,只要自己身體允許,她就要一直教下去。

用心、執著、堅守,汪俊山和汪光美兩位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最基層老師的責任與擔當。眼看山裡的孩子越來越少,汪俊山略一沉思後燦然一笑,“只要還有一名學生在山上,我們就一直會教下去。”

當然,付出總會有回報。“最近20年,我幾乎年年都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汪俊山說,2013年他在被宣漢縣評為“最美基層教師”後,2015年還被華融總公司評為全國50名戰鬥在最基層的“最美基層教師”,被安排到北京觀光學習。

對於汪光美而言,教學業績同樣不俗,“每學期都進入了鄉上前3名”。她說,除了多年的先進外,2005年還被達州市評為“師德標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