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操】 老師,這些課堂教學細節,你有沒有忽視?

所謂課堂教學細節,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些細小的環節或情節,如不經意的語言、表情、手勢,它常帶有情境性、突發性和隱蔽性,因此少有人去關注、去研究。但這些教學細節可以折射出教學者的教學理念。

剖析並警惕這些教學細節,有助於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素養,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促使新理念在教師頭腦中生根、開花、結果,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斷向前深入。

1

要注意提問時的手勢

課堂教學中,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掌心向上、手指向上翹下來示意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完後用掌心向下揮揮手示意坐下。

這個幹練簡潔的動作,折射出一種以教師為中心傳統的專制型師生關係:教師是課堂的統治者,是課堂的中心。這個動作折射出的師生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教師高高在上,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安排。

新課程倡導師生平等,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一個主動攝取、自主建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任由外部隨意雕塑、被動接受的過程。

在請學生回答問題時,建議掌心朝上,平伸四指,做個“請”的動作,用“請你說說看”“請坐下”等話語,通過師生共同探討、互動互惠和平等對話開展課堂教學。

2

不應向學生過度禮貌

當學生幫助老師、配合老師完成教學活動時,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色或回答精彩時,教師會很激動地連聲說“謝謝”。這“謝謝”是對學生回答老師問題的感謝嗎?是對學生配合老師教學、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感謝嗎?

顯然,這感謝聲在體現老師謙虛、平易近人好品質的同時,或許也折射出這樣的教學觀念: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應該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在這樣的教學觀念中,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內容的決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

新課程教學要求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念,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給與和接受的關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應該強迫或命令學生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新課程教學要求尊重、鼓勵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服務。我們應該把感謝改作欣賞、讚賞、肯定和鼓勵。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獨到的思維、精彩的回答,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你能告訴老師嗎?”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讓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3

不應迴避“節外生枝”的問題

課堂上提出問題後,往往會有學生髮表不盡相同的觀點或想法,小組討論時往往會提出許多“離題太遠”“節外生枝”的問題。這些所謂的“打橫炮”是老師上課時最擔心和害怕的。他們大多采取選擇性吸收的態度,對那些符合原先教學設計的,或大加讚賞,或大做文章;對不符合原先教學設計的,教師或裝聾作啞視若不見,有意迴避,或匆匆地強行將課堂的走向拉回“主題”。

現代教學認為,學生是一個能動的認知體和生命體,是學習的主人和知識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動地背誦、接受現成知識的“容器”。課堂教學本質上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現和探究、獨立思考及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學生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的過程。

讓學生自由表達出對問題的理解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學的過程應該首先是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然後去思考和探究學生為什麼會這麼理解。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教學才能成為師生共同建構和創造新知識、培養新能力的動態生成過程。

教師要淡化預設性結論的獲得“喜悅”,更加關注學生自己的探索、思考與種種體驗。要直面學生真實的認知過程,敏銳捕捉和發現學生的認知衝突和疑惑,靈活及時地提供支持來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困難,最終使他們的思維更為深化、認知更為全面、體驗更為深刻,使學生的收穫遠遠超越教師的課前預設。

4

應適當捨棄習以為常的預設提問

許多課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後教師總結評價,很少有同學間的交流,同伴間的互動評價,極少出現熱烈爭辯的課堂場面。

在這種課堂中,教師是課堂交往的啟動者和主宰者,扮演著“法官”和“裁判員”的角色,學生則相對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和互動,這樣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課堂教學中教育主體之間在交往性質上的壟斷性和在交往形式上的單一性。

學生在課堂中只是“個人”,或者只是並無實質性功能聯繫的所謂“班級”之一員。表面上大家雖在一起“共同”學習,但實際上學生之間處於一種孤立和隔絕的狀態,班級裡缺乏具備實質性功能的學生群體,每個人都恰似飄流在孤島上的魯濱遜,成為了一個“集體生活”中的“單幹戶”和“孤獨的個體”。

教師要變“裁判員”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學習評價的指導者,學習潛能的開發者。學生要參與學習過程的評價,倡導學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欣賞。

5

勿隨意表揚

眼下的課堂上“比一比哪個做得最好”“看誰想出的辦法最多”已經習以為常;“啪啪啪”地鼓掌和“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稱讚也隨時可見。一節課中,競賽氣氛熱烈,掌聲不斷,贊聲不絕。被表揚者無動於衷,有時感到莫名其妙;讚美者則有口無心,鼓掌隨心所欲。

在教學活動中恰當使用鼓勵性語言,進行適當的表揚,有助於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動機並形成成就感。但要注意表揚和獎勵的質量和頻率,注意獎勵的時間和方式是否恰當,注意對象的年齡層次。

過分、過於誇張的獎勵會降低內在動機;頻繁的表揚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有畫蛇添足之感。對於高中學生,尤其需要在學習的內在動機激發上下功夫,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和興趣;而且不同的學生其內在動機系統存在個別差異,對不同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表揚方式。

6

警惕小組討論的表面合作

時下的課堂大都有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討論時,前排學生迅速回頭,前後四人一組,教室裡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充滿了熱烈的討論聲,似乎每張嘴都在爭先恐後地發出聲音,卻誰也聽不見誰。幾分鐘後,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開始彙報個人意見。

這種合作學習缺少有效指導,流於形式,實效性低下。在小組討論中往往活動時間不充分,學生還未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或問題還沒有充分探究就草草收場;小組成員間的發展機會不平等,看似全員參與,卻是好學生說了算,學困生只能在一邊旁觀;學生之間缺乏合作技能,不會傾聽,不會合作,以自我為中心,無法進行相互學習。

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效地與別人合作的社交技能,這包括傾聽、鼓勵、輪流發言、說話音量適當、有序表達等;要確保合作學習環境的安全氛圍,如尊重別人意見,有效接納別人見解,可以有質疑和爭辯,但不能譏諷和嘲笑;始終關注任務,而不遠離主題;分解任務,明確個人分工和職責,使小組裡每個成員都能充分、主動地參與並作出自己的貢獻。

藉助這些有效合作技能的掌握,讓學生逐漸產生小組成員間的“積極的相互依賴”,形成小組合作的默契,對合作學習產生認同感。

7

杜絕看似熱鬧的課堂活動

大多數課堂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學生忙於蒐集、整理活動材料,小組忙於熱火朝天、旁若無人地討論,教師忙於組織、展開一個個活動,穿梭於各小組之間。

針對教學中這種過分誇大內隱的、觀念的活動,而忽視學生實踐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動的狀況,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

因而現在課堂上呈現了較多的外顯活動,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當前的活動中有相當部分是散漫的、隨意的、膚淺的、侷限於表層的活動,活動缺乏明確的目的,“唯活動是瞻”“為活動而活動”,出現了活動形式化、淺層化和絕對化傾向,我們必須予以警惕。

我們應該設計那些真正具有教育功能並適合於學生的活動,使活動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要提高活動的內向化水平。有價值的活動應是能使學生在較高水平上完成內向化過程的活動,即應使外部實踐活動經過不斷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步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以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反之,只追求活動表面的熱鬧和形式,忽視對活動內在過程的有效轉化和品質的提升,將使活動流於形式而難以收到實效。

8

避免學生問答問題集體合唱

課堂上常有老師喜歡學生大聲集體回答問題,這樣做固然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熱烈,學生整齊劃一的回答似乎驗證了教學的有效性。但在這種齊聲回答的背後難免有不少人云亦云,濫竽充數。這其實也是課堂言語霸權的體現。

我們應該去努力營造和追求激烈的爭論、爭辯的局面,把大合唱變成小組唱甚至是獨唱。這既是關注學生個別差異的需要,也是同伴學習、合作學習的要求。如果我們的課堂猶如軍營,強調的是鐵的紀律,要求學生正襟危坐,齊聲回答,不允許交頭接耳,不允許與老師爭辯,那麼學生就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我們的課堂就少了一些輕鬆,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歡聲笑語,少了一些神采飛揚。這無疑是給學生身心自由發展套上了枷鎖。民主與自由的人文氛圍必將蕩然無存。 

9

慎用上臺板演

上課有時難免有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思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些老師看到這些情況往往通過突然提問、上臺板演等來提醒敦促學生注意聽講。這樣做往往讓學生當眾出醜難堪,嚴重影響學生的自尊性,常導致師生對立情緒,也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變相刁難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應創設一種輕鬆、民主、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獨立、完滿的主體人格。我們可以採取其他友善的方式提醒學生,如輕輕走到學生旁邊,輕輕拍拍他的肩,給予一個善意的眼神等等,讓回答問題、上臺板演成為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

在眾多的公開課或優質課中已很難找到沒有使用課件、沒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了。好多教師上課可以沒有粉筆黑板,但少不了多媒體設備。

確實,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極大改變了傳統意義下的學科教學,但也出現了為刻意追求多媒體運用而帶來的課件氾濫、盲目過度使用,多媒體運用淺表化、低幼化等。這些問題說明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偏差,應予以澄清。

課件只是一種輔助的認知手段和工具,必須為我所用,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宰。要防止課堂教學被信息技術所牽制,被預設的“電子教案”所羈絆。一些以板書板畫為代表的傳統教學手段不能丟棄,應該讓傳統與現代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的今天,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不少與新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的教學細節,新課程理念平時談起來“重要”,行動起來“次要”,實際教學中“不要”的思想還大有市場。我們只有正確把握現代教育倡導的教學觀,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不斷進行研究和反思,才能使教學真正為學生髮展而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