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劉尚希:切實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

「财经纵横」刘尚希: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劉尚希:切實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

財經縱橫

「财经纵横」刘尚希: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

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地方財政是重點。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出現諸多積極變化,新動能作用顯現,但風險也在日趨複雜化。分析風險的深層次原因,主要來自於體制變遷中的兩個沒變,即改革有進展,但“風險大鍋飯”沒變,“小馬拉大車”沒變。在此背景下,要從整體上認識風險的複雜性,準確把握財政風險、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三者關係,提升化解風險的綜合能力。

風險複雜化 財政經濟運行出現新特徵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出現諸多積極變化,新動能作用顯現。東部地區經濟呈現高質量增長;西部地區GDP增速較高;東北地區指標也已呈回暖態勢。在看到亮點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地方財政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在快速變型,且日趨複雜化。從橫向區域維度來看,一些指標在地區之間表面上趨同,但實際發展質量差距較大,經濟區域分化出現新特徵。從縱向時間維度來看,一些財政經濟發展指標看似在變好,實質是風險隱藏或者變型,財政能力背後隱藏著風險。

其一,一二三產業比例趨同,但區域發展質量差距拉大的風險上升。根據調查問卷數據,2015年至2017年,縣級樣本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趨同。東、中、西和東北地區第一產業均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第三產業均呈上升趨勢,且均接近於全國平均水平44%。

在一二三產業趨同的背後,各區域實際發展質量卻差距較大。東部地區因較早進行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以及在教育、研發等領域的持續高投入,其第三產業保持高增長,成為其經濟的主要支撐。中部和西部地區二產和三產基本保持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呈現“被動優化”,在經濟不景氣背景下一產和二產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導致三產比例上升。

其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區域新舊動能轉換斷檔風險猶存。從問卷調查縣級樣本數據看,2015年至2017年,全國樣本縣GDP增速均屬中高速增長,但區域分化明顯,東北地區增長乏力尤顯突出。東部地區新舊動能轉換速度加快,這得益於高技術更迭快、業態多元、產業融合發展,創新在技術、產品、市場、商業模式等各個層面全面體現。西部地區GDP增速最高,新舊動能轉換呈點狀突破。如貴州的“大數據”發展戰略“異軍突起”。東北地區GDP增速最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更是兩年均為負值,但較以往有所改善。從速度看,形勢不錯,但從新舊動能轉換看,不容樂觀,轉換斷檔的風險依然存在。

其三,實體經濟盈利水平改善,但經濟風險在以變形的方式擴散。從縣級問卷樣本數據看,全國工業企業經營情況整體向好,工業企業利潤率指標2017年雖較2016年略降,但比2015年有所增長。而從規上企業虧損面指標看,2015年至2017年,全國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東北地區在工業企業虧損面更大。這表明,經濟風險實際上在以一種變形的方式擴散。

其四,地方財政自給率略有下降,財政能力區域不均衡風險擴大。從樣本省份情況看,2015年至2017年財政自給率略有下降,平均在50%左右。但分區域來看,差異巨大,2015年至2017年,東部地區財政自給率遠高於西部地區,財政能力區域不均衡的風險在擴大。

其五,財政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長,但收入質量風險不容忽視。據財政部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7.4%,呈現中高速增長態勢。但部分地區情況堪憂,收入質量不夠穩定。這與經濟增速下滑有一定關係。從問卷樣本數據來看,稅收收入佔比(稅收收入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2016年比2015年下降,省級樣本從77.6%下降到75.7%,市級樣本從60.12%下降到51.67%,縣級樣本從69.5%下降到69.1%。從財政部公佈的數據來看,稅收收入佔比下降的這種情況在2017年略有改善,但其隱含的風險不容忽視。

其六,支出剛性越來越大,財政“託底”風險隨之加大。隨著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財政收支缺口增大。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呈剛性增長態勢,加之應對環境修復治理、人口老齡化、城鎮化以及“補短板”等都需要增加財政支出,一些地方收支矛盾較大,尤其是縣級財政壓力較大,財政運行風險上升。

其七,銀行不良貸款規模擴大,金融風險隱患不可小覷。從省級樣本數據來看,2015年至2017年,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有所擴大。整體來看,不良率並未顯著上升,但槓桿率高企,金融風險仍是重大隱患。

深層次原因

體制變遷中的兩個“沒變”

出現上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來自於體制變遷中的兩個沒變。即改革有進展,但“風險大鍋飯”沒變,“小馬拉大車”沒變。因此,出現了改革進展與現有風險的複雜性和隱蔽性難以適應的情況。換句話說,這是改革滯後於發展所導致的。

原因一:“風險大鍋飯”沒變。

經過多年財政改革,我國財政規模在不斷擴大,但財政能力受整體制度的約束難以增強。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改革建成了激勵機制,而構建風險約束(分擔)機制還只是剛剛破題。即“利益大鍋飯”已被打破,而“風險大鍋飯”依然如故。這導致公共風險擴大,最後不得不由政府財政來兜底。這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政府與國企的關係中,對國企總是“激勵+激勵”,政府總是最後承擔其風險;二是在政府的各個部門之間,各個部門都有權力在預算決策範圍之外進行各種“準財政”活動,其風險往往最後全部轉移到政府財政部門;三是在各級政府之間,下一級政府的所有債務實際上都是上一級政府的“或有負債”,上級政府很難“見死不救”,層層傳遞,最後中央兜底;四是在各屆政府之間,本屆政府可以通過大量融資來搞各種“建設”,只享受由此帶來的各種好處,而風險卻總是“金蟬脫殼”推給下一屆政府。雖然建立了債務的終身問責制,但約束性還不夠強。打破“風險大鍋飯”應是當前整個改革的重要內容。

原因二:“小馬拉大車”沒變。

“小馬拉大車”,一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財力與事權不匹配,導致“財力小馬”拉“支出大車”;二是基層政府財政能力與事權不匹配,導致“能力小馬”拉“辦事大車”。造成這兩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滯後。目前地方財政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高達85%,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表明國家的大量事權主要是靠地方尤其是基層政府來履行的,超越了地方政府能力,其治理失靈的風險隱患較大。

“上面點菜、下面買單”和基層政府“小馬拉大車”情況普遍。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三農問題、生態環境等新增事權的制度設計,大都採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並以“上級決策、下級執行”方式來實施,把事權層層下移,導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有心無力。其結果至少導致了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財政事權過度下沉,既超出了地方的辦事能力,也超出了地方的財政能力,治理失靈風險加大。二是越到基層政府,其可支配財力越小,支出責任越大。財產性收入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基層財政的脆弱性越來越大,難以持續。

把握整體性

提升化解風險綜合能力

財政風險、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等各個領域的風險,是相互轉化和相互穿透的。我們不能從各個領域孤立起來看風險變化,也不能各自為政地防範化解風險,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從改革和政策入手,打通各種風險治理之間的壁壘和屏障,提升化解公共風險的綜合能力。

第一,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血液”有效循環。要素的市場化是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在要素改革中,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關鍵。在現代經濟中,資金或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利率沒有實現市場化,就等於血液不暢通,經濟也就會產生重大風險。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監管體制的改革,要著眼於整體防風險,改革監管體制、優化監管方式,提高風險監管能力。此外,完善信貸政策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推動政府治理改革,警惕政府自身製造風險或產生“合成謬誤”。要注意區分個體風險向公共風險轉化的條件。政府要防的是公共風險,而非個體風險。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層次。一方面,在防範重大風險過程中,要警惕政府自身製造風險;另一方面,要防範宏觀經濟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合成謬誤”。

第三,優化宏觀政策目標,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升級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去一降一補”五項任務往往單獨分項處理,產業之間、區域之間、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各項任務的目標不一致,同時過度依賴政府行政手段推進。因此,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應講求整體觀,圍繞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版”,通過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的激活,以及創新、科技等新要素的注入,提升經濟社會消化成本的能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第四,綜合權衡各類風險,嚴守公共風險底線。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統籌、協調、全面發展,社會風險也呈現多領域互相作用、更加複雜的特徵。這種情況下,應把防範重大風險擺在首位,通過對短期的調控政策和對中長期規劃的落實,來穩定預期和引導預期,注入確定性來減少各類不確定性及其帶來的公共風險,從而體現全局性、長遠性和整體性。需要注意的是,應當看到財政在風險綜合防治中的樞紐地位,不可能離開財政去防範化解其他領域的風險。從整體來分析,降低當前面臨的經濟社會風險,往往是以財政風險可控為條件的。但同時也應防止財政風險外溢疊加到公共風險之上。

總之,面對不確定性的現實世界,我們需要有不確定性決策思維和常態化風險意識,才可能達到預想的目標,獲得我們想要的確定性,規避我們不想要的風險。因此,公共風險治理不是簡單地等同於個體風險的最小化,不是簡單地把個體風險割裂開來進行治理,而是要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深入把握財政防控風險中的樞紐地位,充分發揮財政對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等風險的調節作用,使得公共風險總體上得到有效控制。

(執筆:劉尚希 傅志華 程 瑜)

(劉尚希: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财经纵横」刘尚希: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