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撫順市中心醫院運用3D列印讓骨科手術實現「私人定製」

因車禍導致骨盆粉碎性骨折的遼寧撫順市民小王沒想到,市中心醫院骨科醫生用3D打印為其“私人定製”了全仿真受傷骨盆模型,通過會診和手術預演,從而更快更精準地完成了手術……

3D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系統,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型,製造出實體產品。

目前,撫順市中心醫院骨一病房創傷組率先將3D打印技術應用於創傷骨科手術中,現已為20多位患者成功實施手術,通過將“科技”與“臨床”完美結合,實現患者的個性化診治,造福一方百姓。

骨科手術實現“私人定製”

“以往,該類骨折手術的實施主要依靠患者的X光片進行手術分型,需要醫生有一個立體空間的想象力,才能為接下來的手術做好鋪墊。”市中心醫院骨一病房創傷組醫生孟慶峰介紹說,在傳統的骨科手術中,X光、CT檢查出的圖像都是平面的,有時會給醫生制定手術方案帶來一定的誤差,影響手術治療效果,而3D打印作為骨科臨床運用,讓骨科手術實現了“私人定製”,有效輔助手術治療。

孟慶峰一邊介紹情況,一邊拿出了為小王打印的受傷骨盆模型。由塑料等新材料製作的模型十分輕便。他指著模型上的骨折創面說:“你看這傷口碎片情況要比X光片呈現的嚴重得多,尤其是從側面看,骨骼呈現粉碎性骨折,多處碎裂,縱向分佈更為明顯。”

他表示,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1:1模型,可以直觀地從任意角度去觀察骨折線行徑及各主要骨折塊移位和旋轉情況,明確骨折塊之間的關係、移位方向及旋轉程度,並對移位距離進行實際測量,明確骨折分型,對病變形成有更直觀的認識,有利於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並做出診斷。同時可以更好地瞭解病變部位的解剖情況,制定更合理的個體化手術方案,預先發現術中及術後可能出現的問題,降低手術風險。

日前,小王順利接受手術。原本需耗時6個小時的手術,最終僅耗時3小時左右,創口比以前預想的小了近1/3。現在,小王已經痊癒出院。

“術前我們通過模型掌握了傷口情況後,就可以提前打製更貼合骨折部位的鋼板,實現精準治療。”市中心醫院骨科主任韓基雄表示,在傳統的骨折矯正手術中,醫生會根據X光片判斷骨傷狀況,提前將鋼板大致調整到貼合傷口的角度,這一手工製作的過程會花費數十分鐘。

但是,如果醫生一開始的判斷有誤,打開創口的時候發現鋼板與患處骨骼不貼合,就不得不在手術進行中臨時改變方案,重新打製鋼板調整角度。這樣一來,手術時間被延長,風險也隨之增大。

如今,有了3D打印技術的幫助,醫生可以直接在骨骼模型上調整鋼板,這樣打製出來的鋼板可以完全切合患處,手術中可以直接派上用場,無需再做二次微調。

“目前應用的3D打印技術仍屬於初級階段,但可幫患者提前設計手術,減低手術難度。”韓基雄表示,隨著3D打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3D打印在創傷骨科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設備及材料的價格會大大降低,精度會越來越高。撫順市中心醫院骨科也會依託豐富的經驗、先進的技術為廣大創傷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撫順市衛生計生委 艾哲 李曙光)

遼寧撫順市中心醫院運用3D打印讓骨科手術實現“私人定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