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尤其是針對學齡前的孩子,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3RD兔子


有說了不能打罵,有說了讓孩子自己思考,那我就來說說其他方面吧!在教育孩子上,作為家長,除了前面兩個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

不要比較。


有很多家長跟我描述自己孩子的情況時,嘴裡總會帶著“你看人家孩子,吃飯從來不用人管”、“我家孩子總是靜不下來,不像某某可以看書看一整天不動的”等等,我能明白這些媽媽們希望通過比較來激勵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做的更好,但其實往往是事與願違的。如果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去比較,不僅不會達到幫助孩子成長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受到心靈傷害,影響他們正常健康的身心成長。


很奇怪吧?其實是因為,孩子是天生敏感的,如果您總拿他與其他孩子比較,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缺乏創造力,因為當您在做比較的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做的並不夠好,才會讓自己的爸爸媽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好。除此之外,孩子還會變得很愛嫉妒,這裡要給您講一個心理學中著名的歸因理論,當孩子做錯事,父母的態度是批評和苛責,孩子只會把失敗的原因歸於外部,而當父母是溫和和接納他的錯誤時,孩子才會思考自己的問題。

所以請不要一味的去埋怨孩子或是拿自己的孩子作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尊重和了解他,接納和愛護他,您對他無條件的支持是會成為他勇敢成長、勇敢前進的動力。


這,也叫安全感哦。



積木育兒


“不圖你有多大出息,這輩子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就好。”

這句經典臺詞千萬不要說!!!

不要對孩子說!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其他人說!

有這個想法沒問題,但是請不要讓學齡前、學齡期的孩子知道。


作為專職輔導一年級的老師,我太瞭解現在的孩子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把大人的期望標準下調……

孩子很可能因為這句話,朝著“沒出息”努力。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暗示效應


再者,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夠,就會將重點放在自己最熟悉的詞“快樂”。

孩子能理解的“快樂”,都是表面的、淺層的。

看電視是快樂,玩遊戲是快樂,吃零食是快樂,出去玩是快樂。

順著心意是快樂,被表揚是快樂。

相對的,他們就會抗拒那些“不快樂”的事情:上課、寫作業、考試、批評……


如果孩子是特別乖巧、自控力特別強也就罷了,

如果是個淘氣的,家長會發現教育孩子特別無力,因為孩子比家長還理直氣壯。



對孩子說話,也是需要講究技巧的,別那麼快就把底線亮出來……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可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智慧的,尤其是對學齡前的孩子,父母的教育可能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影響,這六件事,千萬不要做。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不願意給陌生人打招呼,父母就說孩子“膽小”;孩子有一些拖拉,父母就說孩子就是“懶”;孩子愛吃,父母就說孩子就是“饞”……是不是有很多父母都會無意識的這麼做。

這就是給孩子貼標籤。很多父母言語間給孩子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籤,殊不知,這樣的標籤,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慢慢的他的行為就越來越符合這些標籤的描述了。如果你不希望他膽小、他懶、他饞……那麼,就不要給孩子灌輸這些意識,給他貼上這樣的標籤。


2.不要用武力打罵孩子

在“棍棒下面出好人”的傳統教育思想下,有的父母會通過打罵來教育孩子。其實,打罵孩子,並不能讓孩子學會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孩子並沒有從內在樹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學會選擇,這樣做,要麼讓孩子害怕暴力,要麼讓哈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


3.不要大吼大叫或嘮叨

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或是學習社會規則時,孩子往往會出現一些父母不希望看到的現象,這時,父母就容易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或是不斷嘮叨。可惜孩子不會從大吼大叫和嘮叨中學會我們希望他學習的東西,而且他們非常反感這種教育方式,極易激起他們的逆反心裡,於是,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孩子學不會,我們變本加厲的大吼大叫和嘮叨。


4.不要總誇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孩子是每一個孩子的噩夢,因為父母常常誇獎別人家的孩子,而貶低自己。也許我們只是希望自家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可是,孩子們不會這樣想,他們可能因此而受到打擊,失去自信,產生自卑心理,更嚴重的會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從而懷疑自己的價值。


5.不要凡事包辦

寵愛孩子的父母,常常希望讓孩子過得舒服自在,可如果過度,就容易出現凡事包辦,不僅在生活上包辦,也可能在讀書、就業和婚姻中包辦。 “你做不了,放下吧,我來。”如果父母常常這麼說,那麼你不僅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很難現象,孩子能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6.不要言而無信

不要認為孩子小,就輕易許諾。如果你常常給孩子許諾,卻又做不到,孩子不僅會失望,也會失去對你的信任,更可能的是,他也會學會言而無信。而到那時,父母根本就沒有立場去教育孩子,因為連你都做不到的事情,還怎麼要求孩子去做呢。所以尊重孩子,就從言而有信開始。


教育孩子,我們不僅要用嘴說,更要用行動來做。讓孩子看到我們是怎麼做的,他自然會去模仿,言傳身教,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是一諾,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的寶媽,也是堅持每日閱讀的早起達人。陪著3歲兒子已經讀完300+中英文繪本,專門分享科學育兒和親子閱讀的方法。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也可以關注我,查看我已分享的經驗與技巧。


一諾的島


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沒有耐心。每個孩子都是很天真的,似乎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每當雨後出現彩虹的時候,會有很多孩子們好奇的追問大人:“為什麼會有彩虹呢?為什麼它有這麼美麗的顏色呢?為什麼它是彎彎的呢?彩虹到底是怎麼變出來的呢?”


各位爸爸媽媽不知道你會怎樣面對孩子的好奇,用什麼方法把這其中的原理告知孩子呢? 假如你這樣告訴孩子: 夏天的雨後,天空常常出現半圓形的彩虹,這是因為在雨後,空氣中會有大量的小水滴懸浮在空中,當光線經過這些水滴時,光就會出現折射現象,又因為在光的折射過程中,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的折射角度不相同,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彩虹。這種答案從網上到處都可以找到,但是,如果就這樣告訴孩子,恐怕連我們家長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說清楚吧。

那麼到底如何引導孩子去體驗、探究關於“雨後彩虹”的秘密呢? 建議您可以試試這樣做: 首先,和孩子一起觀察認識一下彩虹都有哪幾種顏色,然後引導孩子說說: 除了下雨後看到彩虹,還有什麼時候會看到和彩虹有點像的七色光呢?相信孩子的表達一定會讓你意想不到。如,洗手搓肥皂泡泡時,可以看到泡泡像彩虹一樣。 和小朋友一起吹泡泡的時候看到,有的泡泡一會兒變藍的,一會兒變紅的,還有的泡泡是彩虹色的,顏色還會轉啊轉地變。光照條件合適時,瀑布前面也會形成彩虹。戶外陽光充足的時候,從樹枝的縫隙中看太陽,有的時候也會看到像彩虹的七色光……



請相信孩子,不論孩子的表達如何,只要孩子認真思考了就足以。


娜茹蓮


我覺得是最好家長要學習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藉著“教育”的名,打罵孩子。

這一點非常的難做到,包括我自己。我的孩子還不足三歲,除了很日常的教一些簡單的英語、兒歌、詩詞之類的,所有的教育重點就是“不要傷害別人”和“不要傷害自己”。但有時孩子真的太皮,做一些危險的事情,怎麼說都不聽,忍不住了也打罵。但打罵式的教育,對孩子特別的不好,孩子要不會因為家長大發脾氣,變得畏畏縮縮;要不可能就會和家長一樣大發脾氣,非常暴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