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產業鏈上賣蟹不如賣券 「蟹券」背後湧動資金暗潮

◆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秋風起,蟹腳癢”。雖然距大閘蟹上市還有十幾天,但最近網上和朋友圈叫賣大閘蟹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特別是五花八門的大閘蟹禮品券,更是“供銷兩旺”。其售價往往低於市場價很多,甚至有的12只大閘蟹僅賣99元。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節日禮品經濟“發酵”催熱下,由於“每個環節都有錢賺”,“蟹券”這類預付“票證”大行其道。不少經銷商不以賣掉多少蟹來計算收益,而是以賣出多少券來算收益。小小“蟹券”的背後,正湧動著資金的暗潮。

吸金“蟹券”

大閘蟹是很多人愛好的美食,以前人們都是去線下銷售點買蟹,一來看得見,心裡放心;二來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退換。而現在,不少人選擇在大閘蟹上市前,通過電商平臺預約購買。每年七月、八月、九月這三個月,商家都會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祭出打折大旗,幾千元的大閘蟹券只需幾百元便可預購,吸引了大批消費者。

對於商家來說,一年的收入如何,已經不看最後賣了多少隻蟹,而是看在蟹季來臨前賣了多少券。“這已經不是秘密了,凡是做螃蟹生意的,都主要是靠賣券掙錢。”濟南市北園大街附近一家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的總經理魏濟民,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魏濟民是蘇州人,在山東和河南一共開了19家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而他的家族生意就是靠大閘蟹起家。“我父母在蘇州,兄弟三個各開了一個公司,每個人負責幾個省市的銷售。”

在魏濟民的店裡,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十幾個透明玻璃缸大多空著,只有兩個缸內有幾十只大閘蟹在“張牙舞爪”。而貼在牆上的一個表格,標示出各種規格蟹券的價格,從最便宜的488元到最貴的1688元不等。“主要是賣券,一年我能賣出1萬多張禮券,兼顧做一些現貨。”

魏濟民告訴經濟導報記者,10年前有同行發明了“蟹券”,原來不易保存和運送的現蟹,變成了可以隨時提取的“期貨”,業界稱其為“紙螃蟹”。由於大閘蟹上市時間一般都在中秋節前後,一些苦於找不到合適節日禮物的人們,隨即將送“蟹券”當成了一種新的時尚。

魏濟民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由於“蟹券”直接針對的是節日禮品市場,蟹商在發行時,定價一般會高於實際價值。“價格隨便定,一般而言在實體店購買‘蟹券’在5折左右,最低不過4.7折;在網上購買的話,3折甚至2折就能買下來。”

在魏濟民看來,送禮者會覺得得到了實惠,而收禮者不知實際價值,看著高標價的禮券心裡也舒服。

由此催生的虛擬經濟,徹底改變了大閘蟹經銷商的銷售方式:以前從9月才開始的大閘蟹銷售大戰,現在提前兩三個月便開打。一年的收成,已經不看最後賣了多少蟹,而是看在蟹季來臨前,賣了多少券。

沉澱資金巨量

一方面是“蟹券”的火爆,另一方面卻是陽澄湖大閘蟹的短缺。而在蟹商看來,節禮經濟中的“灰色空間”可以讓他們鋌而走險。

據經濟導報記者瞭解,2017年,由於湖區網圍養殖面積由3.2萬畝壓縮至1.6萬畝,陽澄湖大閘蟹產量不過1200噸左右,但實際上2017年全國大閘蟹的消費量達到了85萬噸甚至更高。“今年的產量應該在1600噸左右,但全國的消費量或將達到百萬噸左右。”魏濟民說。

“我們看中的是提前賣券帶來的沉澱資金,這筆錢正常情況下可以用3-5個月。”江蘇錦橙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國志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般來說,一個蟹季我們能賣出1萬張左右的蟹票。”

即便按照單張蟹票600元計算,每年能沉澱在馮國志公司賬戶中的資金就達600萬元左右。這只是馮國志一家公司所帶來的沉澱資金,全行業到底能沉澱多少資金則難以統計。

“過百億元應該是沒問題的。”馮國志說,“一些大公司,一個蟹季能賣出數萬張禮券,帶來的沉澱資金會更多。”

正如馮國志所說,經濟導報記者在一家名為金世尊的大閘蟹經銷公司瞭解到,該公司自稱10年賣出了80萬張禮券,相當於一年就能賣出8萬張。該公司一共有4款禮券,售價分別為680元、980元、1880元和2880元。

同樣在每日一淘網站,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該網站一款售價198元的“蟹券”已經賣出近16萬張;299元的賣出5萬餘張;一款198元的全母蟹款型賣出了近10萬張;其餘款型平均賣出近萬張。也就是說,該網站今年已經累計賣出了40餘萬張“蟹券”。

此外,經濟導報記者在團購導航網站上搜索“陽澄湖大閘蟹”發現,相關團購數量超過800個。而在淘寶網上,經濟導報記者以“大閘蟹禮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出現了100頁相關內容,而每頁有44個相關寶貝。最多的一款月銷量達到8萬餘張,大多數月銷量在1000張左右。最貴的一款大閘蟹禮券(含8兩公蟹、5兩母蟹各5只)的售價竟然高達18888元,而這還是促銷活動價,原價則為39999元。

對於馮國志提出的沉澱資金達百億元的說法,魏濟民表示贊同,“2018年大閘蟹銷量預計達95萬噸左右,整個大閘蟹行業產業規模預計近千億,若按照三分之一的大閘蟹以券的形式銷售,那麼沉澱的資金便在300億元左右,實際上可能會更多。”魏濟民表示。

賣蟹不如賣券掙錢

除了沉澱資金外,更讓蟹商歡喜的是那些“被遺忘”的“蟹券”。據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幾年前,一些“蟹券”的有效期通常都標註在2到5年,甚至還有的宣稱終身有效。但最近幾年,一些經銷商將“蟹券”有效期設在了9月份到第二年春節前,有些甚至更短至當年年底。

濟南市場上一位微山湖大閘蟹的經銷商鄭濤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為的是賺顧客不提貨的錢。總有一些顧客會忘記提貨,而這些“蟹券”過期就會作廢。”

“確實有些‘蟹券’沒有提貨,能佔當年發行‘蟹券’的5%左右。”魏濟民說。

而馮國志也承認有些“蟹券”沒有提貨,雖然具體的數字並沒有給出,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蟹商們利潤來源之一。

除了上述掙錢的渠道外,缺斤短兩也變成了部分蟹商的賺錢之道。據透露,由於大閘蟹多數都是被當成節日禮品,去兌券的人並不都是直接採購人,並不關心每隻蟹的真正重量,這讓商家有空子可鑽。而由於大閘蟹都是按兩定價,每差一兩,價格相差上百元。商家換掉一隻蟹,即可賺上幾十甚至上百元。

“雖然禮券上寫著4兩公、3兩母,但實際並不一定夠斤兩。”鄭濤解釋說,“大閘蟹分為幹蟹(出水一段時間)稱重和溼蟹(剛出水)稱重。螃蟹從湖裡撈起來後有一次脫水的過程,脫水後重量一般都會減輕10%-15%,越大的螃蟹脫水越多。3兩溼蟹,1小時會輕0.3兩,1天后會輕0.35兩到0.4兩不等。”

“實際上賣蟹不如賣券掙錢。”鄭濤說,“坊間有個說法是‘養蟹不如賣蟹,賣蟹不如倒券’,可以看出倒券的利潤比賣蟹大。”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大閘蟹行業的種種亂象緣於沒有對市場進行有效規範,對大閘蟹的養殖標準也沒有相關規定。監管不到位,一方面會導致市面上大閘蟹品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價格存在天壤之別。此外,消費者對於大閘蟹認知不深,也是導致市場亂象叢生的一大原因。

(應當事人要求,文中“魏濟民”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