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孩子的拖拉磨蹭,我只做了这事

戒掉孩子的拖拉磨蹭,我只做了这事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孩子经常磨磨蹭蹭,大人一个劲的催,他就跟没事一样无动于衷。

孩子早上起床,叫一遍没反应,叫两遍翻个身,叫到第三遍甚至第四遍时,他才揉揉眼睛坐起来,磨磨蹭蹭地穿好衣服。大人在一旁焦急地催着:“快点快点,要迟到了!”有时候感觉他动作慢了,就索性帮他穿好。

孩子晚上回到家做作业,刚坐下东看看西摸摸,一会站起来喝水,一会又说要吃水果,明明作业不多,却经常做到很晚。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点快点!”有时候看到孩子没有整理书桌,嫌他动作慢就替孩子收拾好。

为什么父母越催孩子做事速度没有加快,反而越是拖拉磨蹭?很多孩子磨蹭其实都是被父母的催出来的。孩子被催的太紧反而会导致焦虑和紧张,越催越慢。

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孩子会根据父母的催促语气判断大人的情绪,长此以往,也就养成了拖拉的毛病。

拖拉磨蹭究其根本,关键还在父母对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上。

对于孩子,不能看其年龄小而听之任之,越小开始培养时间观念,意识就越强。习惯的养成越早,收获的效果会更好。时间观念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存在拖拉磨蹭的习惯,做父母的先从自身开始找原因,看看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任何一个小习惯,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宝妈需要宝爸帮忙做件事情,宝爸却玩手机玩得正high,要求等会再做。

孩子的记性和模仿能力都是很强的,他就会理解成做事情原来是可以拖延,等一会再做。下次孩子就会模仿大人的态度做事。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培养时间观念。孩子虽小,也不太能解读时钟的刻度,但在他们的世界里,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还是可以区分开的。

起床后应该做什么,吃完饭应该做什么,以此可以培养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进行时长的限定。

比如,玩耍的时间开始之前,先和孩子约定好玩一个小时。时间一到,必须回家,不管孩子再怎么讨价还价继续玩耍,都不能答应。

因为如果第一次妥协了,孩子就会觉得原来家长说的时长也就说说罢了。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在以后的很多计划中,父母说的时长限定都会大打折扣。

3.将部分自主安排还给孩子。等到孩子对时间有了大体的认识,并能按照之前养成的习惯进行学习和活动。那么父母就应该把部分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规划好时间,安排好计划。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在做作业方面磨蹭,不能再催。当睡觉的时间到了,告诉孩子不管作业有没有完成,都必须去床上睡觉。

而没有完成的作业,第二天可能会被老师批评。这也是让孩子明白,自己没做好的事情必须自己承担责任。下一次孩子就会记住当天的事情必须要速度完成。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父母追在后面催催催来得强。孩子做完作业的书桌也应该自己收拾整理好,父母代劳也许是好心,但如此一来就剥夺了孩子的一次锻炼机会。

想让孩子不再磨蹭拖拉,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家长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树立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影响孩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家长需要对自己有审察,以孩子为镜,不断地自我完善;对孩子有同理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用道理去教育他,用行动去感染他,用爱心去哺育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