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劉備攻下東吳大片土地後,孫權求和交兇手,劉備仍然不肯罷手?

彪218431606



劉備攻取東吳大片土地,孫權求和,劉備為何不肯?

斷了吳鉤真可恨,哪堪壯志東流。劉備一生戎馬,只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共赴國難,為後人稱讚。三人在三國中的威名,震耳發聵,關張更是萬人敵,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劉備取得益州後,讓關羽鎮守荊州。

然而關羽為了掙攻,擅自率軍北伐樊城,曹操望而生畏,聯合孫權,偷襲荊州,呂蒙窮追不捨,將關羽斬殺。關羽死守,張飛終日要找東吳報仇,打罵士卒,卻不幸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劉備義憤填膺,起兵七十三萬,討伐東吳,屢戰屢勝,東吳連吃敗仗,孫權交出兇手,願意求和,然而劉備卻不肯善罷甘休,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夷陵之戰。此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彰武元年(221年),劉備起兵七十三萬伐吳,目的是為關羽報仇,又派馬良爭取部落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作戰。蜀軍聲勢浩大,自巫山進軍,奪取峽口,橫掃長江兩岸。面對蜀軍瘋狂的攻勢,孫權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同時又向曹丕稱臣,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敵我力量分析,採取且戰且退的方法,暫時避開鋒芒,一直撤到夷陵道、猇亭一線,而這裡正是荊州舊分界線,吳軍身後就是吳國境內,吳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公元222年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下,蜀軍鬥志鬆懈。


六月暑期正盛,蜀軍只好把軍隊在深山密林安營紮寨,並且把水軍也遷移到岸上,由於蜀軍營寨都是由柵木築成,周圍都是樹林茅草。陸遜命令將士攜帶茅草,深夜偷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蜀軍頓時陷入一片火海,燒死燒傷者不計其數,劉備率殘部逃亡白帝城。


其次分析孫權求和劉備為何不肯。

其一劉備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劉備舉全國之兵伐吳,除了痛恨孫權斬殺關羽,更重要的是荊州。荊州是蜀軍的大本營,也是劉備的大後方,哪裡物產豐饒,人丁興旺,可謂人傑地靈。攻佔益州的將士,正是荊州軍,荊州被偷襲,劉備損失了一半的江山,最主要是,荊州是交通要道,北拒曹操,東聯孫權,失去荊州,劉備在想討伐曹操可謂難上加難,真也就是諸葛亮北伐為何要出祁山。因此劉備伐吳為的是奪回荊州,更是為了討伐曹魏,興復漢室。在荊州沒有完全奪回來之前,劉備自然不會答應義和。


其二劉備最痛恨的是孫權,見利忘義,違背盟約。孫劉聯盟,為的是共同對抗曹操,然而孫權卻為了一己私利,倒戈偷襲荊州,幫助曹賊,劉備平生最痛恨小人,而孫權背信棄義,也讓人不齒。故而劉備討伐東吳,協乘勝之師,在沒有侵佔整個荊州,甚至吞併東吳的情況下,或者說劉備還沒有吃敗仗,陷入絕境的情況下,他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不把孫權打疼,有可能孫權還會回來反咬一口,因此孫權戰敗求饒劉備絕不答應。


其三劉備為關張報仇,半途而廢,會被天下人恥笑。關張之死,都與東吳有關,劉備發誓與東吳不共戴天,興兵伐吳。而在劉備出兵之前,東吳絲毫沒有認錯的意思,只是孫權見到吳軍節節敗退才求饒,劉備怎麼可能答應我呢?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不願同生,只願同死,因此劉備不把東吳搞個天翻地覆,是絕對不會罷手的。

最主要是,關張一死,全天下都在看著劉備的反應,最主要是蜀軍,劉備之所以能擁有半壁江山,靠的是人心,劉備若不能為關張報仇雪恨,不但會被天下英雄恥笑,蜀軍上下更會看不起劉備,這樣蜀軍的人心就會動搖,大家都會說劉備是個膽小鬼,誰還肯為劉備賣命。以此劉備不會答應東吳孫權的義和。

你是如何看待夷陵之戰?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孫權求和交兇,反而劉備不同意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劉備有難言之隱。

三國是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而關羽,張飛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一個人少了膀臂也就兇不起來了,甚至成之廢人。

同時即使劉備內心同意孫權的求和建議,面子上也不能這樣做,也就是這面子讓劉備下不了臺,雖史記上沒有桃源結義這一說,但三人的關係情同手足這是事定,有記載。為了利益放棄兩兄弟的仇恨,劉備太難了。

劉備怎麼可能同意孫權的建議呢?這不是自己打臉嗎?那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說劉備是一個不仁不義的傢伙,所以劉備寧可放棄大的政治方略,事實上是拼命,犯了兵家大忌,亂了大謀。

無論諸葛亮,趙雲等怎麼勸都無效,諸葛講如法正在可以勸阻劉備出兵,自己無能為力。

帶著情緒出兵,心浮氣躁,夷陵之戰必輸,事實上輸了,而且輸得很殘。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劉備眼睛紅了,一天也不肯,與孫權誓不兩立,曹操笑了…。




9紫氣東來



因為劉備伐吳的目的沒有達到,也就是還沒有完全奪回荊州。

先更正題主一個錯誤,劉備攻下了東吳大片土地,並沒有。劉備最後只進軍到夷陵、猇亭一帶,不要說東吳的大本營江東揚州,就連關羽丟失的左荊州都沒完全奪回來。雙方的局面甚至沒有回到關羽失荊州之前。劉備怎麼可能就此罷手?

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還寫率領七十萬大軍要滅盡東吳。這都是胡扯。為關羽報仇只是個幌子,七十萬大軍子虛烏有,全滅東吳更是不可能。劉備的目的只是奪回荊州,至少蛇是關羽丟失的左荊州,進一步則是當年割讓給孫權的右荊州,如果能全部將荊州收回,劉備自會收手。

劉備的全盤戰略是什麼?就是隆中對的目標。橫跨荊州、益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進取中原。因此,擁有荊州、益州是劉備的基礎,他不能丟。劉備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率軍奪取益州。此時,眼看劉備勢力做大,孫權如果不出手之後就可能會被邊緣化,因此作勢要攻打荊州。劉備那時正與曹操爭奪漢中,無法與孫權翻臉,不得已將長沙、桂陽劃給孫權,也就是右荊州。劉備自己繼續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就是左荊州。這是迫不得已。

而由於關羽擅自發動襄樊之戰攻打曹操,此時劉備在益州立足未穩,不可能兩路並進一起攻打,因此,關羽只是出荊州一路,也就給了孫權可乘之機,所以乘機攻取左荊州,擒殺關羽。此時劉備徹底失去荊州,隆中對的戰略基礎便不復存在。所以,劉備為了恢復隆中對的條件,發動伐吳之戰,目的不是滅吳,他也根本滅不掉,只是為了奪取荊州,不僅是關羽失去的左荊州,還包括當時劃給孫權的右荊州。

此時孫權是什麼態度?其實跟當時自己逼劉備交出荊州時的狀況相似。不願意給,但又不敢跟劉備硬拼。因為如果真的拼起來兩敗俱傷,肯定讓曹丕坐收漁翁之利。但是他也有底線,他最多也就只能將從關羽處奪取的左荊州讓出去,而劉備的胃口顯然不止於此,他要一併將右荊州拿下。所以東吳軍採取的戰法就是且戰且退,基本只採取防守,不主動進攻,防得住就防,防不住就退。可以說在這段路上,只要劉備撤兵,孫權這邊肯定也撤了,雙方立刻在撤軍處形成新的邊界,相安無事。但是,當劉備打到夷陵、猇亭時,已經逼近左右荊州的邊界,再退,左荊州就全丟了,進而劉備一定會繼續奪取右荊州,所以此時,東吳主帥陸遜才發動了第一次攻擊。因為夷陵這邊是東吳的底線了,不能再讓了。可以說一舉擊敗劉備是有偶然因素的。但是其實雙方都明白,不能接著拼下去。所以其實劉備並沒有被全滅,只是主力部隊受損,還能重新集結繼續戰鬥,但是劉備立刻退走了。因為他知道不能拼,打不贏硬拼自己後方也危險。而孫權這邊也一樣。陸遜見劉備撤兵後完全沒有追趕而是立刻趕回去防範曹丕,而此時曹丕也確實乘雙方交戰發動了江陵之戰意圖奪取江陵。陸遜率主力及時趕回,未讓曹丕得逞。

所以,劉備的目標是荊州,荊州未拿下來,不可能在自己佔優的情況下撤兵。但只要主力一敗,勢必不會硬拼,立刻退走了。


伊耆角木


為啥劉備攻下東吳大片土地後,孫權求和交兇手,劉備仍然不罷手?

三國志.劉備傳: 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

車騎將軍張飛被害,在這之前,劉備於章武元年(221)七月,因為孫權偷襲荊州的事,率兵伐吳。孫權曾經遣書請求講和,但劉備在盛怒之下,拒絕了這個要求。吳將陸議,李異等屯巫,秭歸。蜀將吳班,馮習等領兵從巫攻破吳軍李異部,但在秭歸遇到阻礙。武陵一帶的少數民族出面請求參戰。章武二年(222)春,劉備大軍返回秭歸。但將軍吳班,陳式的水軍前進至夷陵一段,夾江列陣。二月,劉備親率大軍進攻,緣山截嶺,駐紮猇亭。並派馬良聯絡少數民族部隊,而黃權率領的江北部隊,與吳軍對峙於夷陵。



再看孫權傳: 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三月,鄱陽言黃龍見。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

黃武元年(222)正月,陸遜部將宋謙(就是那個在合肥戰役中,被曹將樂進一刀砍斷兩枝戟頭的宋謙,另一位是賈華)進攻蜀軍五座軍營,並斬蜀將。三月,鄱陽出現黃龍天像。蜀軍分別佔據險要地形,連營五十餘座。



不說吳蜀夷陵之戰後期,單就前面這一段看,劉備傳與孫權傳的說法,大家看明顯不一樣。正月時劉備曾經短暫回軍秭歸,但沒有吳將攻破五座軍營,並斬首蜀將的記載。至於黃龍天像就更是純粹褒溢之詞了。



這些情況說明,在夷陵之戰的初期,戰況有利於劉備集團,加上還有少數民族主動參戰,劉備有點忘乎所以,沒有認真考慮戰爭進程中的變化,以及孫權求和條件,對國家整體利益,長遠影響等,任性妄為,有點老年痴呆症跡象,與曹操後期極為相似,注意:當時劉備是“盛怒“不許,“盛怒“就是喪失理智,不計後果,其結果是得不償失,後悔莫及。


流譽後


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我閱讀了《三國志》和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三國演義》,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想過,既然孫權都打算退還荊州,交出殺害三弟的兇手,可為什麼劉備還是不依不饒?我覺得有這麼幾點原因,應該可以為您答疑解惑,篇幅有點長希望能耐心看完,定會有收穫!

第一:在劉備眼裡荊州本來就是他的,還給他也只是把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還給自己,白白的搭上了自己的兩個兄弟!

劉備拿關羽當做盟友,可是自己的二弟關羽、三弟張飛均死在了自己的盟友手裡,心裡的憤怒自然不是歸還荊州能夠平復的,發誓要生啖孫權的肉,侵孫權的皮才能一解心頭之恨,所以本來打算是要打到孫權的大本營建鄴的!



第二:就是劉備出征前表明的想法,要平天下早晚要滅掉東吳,東吳相對較弱,先滅掉東吳少去自己一個強勁的對手!

劉備在出徵前,群臣諫阻,劉備堂堂一國之君,想打誰就打誰,這個我還做不了主了?肯定是有這樣的思想的,孫權這一關早晚要過,滅掉孫權劉備就擁有了荊州、孫權的九郡八十一州、益州、漢中,和曹操的實力差不多,然後在和曹操一對一的硬鋼!所以劉備才在打下很多城池以後都沒有及時收手!



第三:對孫權反覆的性格憎恨至極!

劉備素以仁義著稱,可是孫權一會說和自己結盟,一會又和曹操勾結,反覆無常的性格使得劉備非常的惱怒,有一種背叛的感覺,這樣的盟友就像個快斷了的柺棍,用吧,不放心,哪天斷了還摔個重的,不用吧,天天給你在這裡咱倆結盟,咱倆盟友什麼的,有一種唇齒相依的感覺!其實在人的內心是最討厭牆頭草兩邊倒的叛徒的,致使劉備非常討厭孫權!



第四:內心的憤怒和膨脹衝昏了頭腦!

在漢中的時候大敗曹操,在諸葛亮和法正的幫助下打的曹操滿地找牙,不得已求助於孫權,要不是動物在後方搗亂,魏國都已經滅掉了,孫權的實力還不如曹操,劉備怎麼會把孫權放在眼裡?丟荊州是關羽失敗,不是劉備失敗,劉備還沉浸在把曹操打的滿地找牙的時候呢,並且在夷陵之戰前面攻佔的城池都太容易了,覺得孫權拿不出有能力的人來抗衡自己,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死了,拿一個白面書生並且沒有帶兵打仗經驗的陸遜來抗衡自己,覺得孫權簡直是自不量力,感覺自己勝券在握,所以才沒有及時的罷手!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劉備的終極目的就是消滅孫權,以報二弟關羽、三弟張飛的大仇!更是要改變戰略,先一統南方,再攻打北邊的曹魏!


雖然孫權求和交兇手,但是孫權也只是想盡快罷兵,把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小而已,並不是真的把已經吃了的荊州全部吐出去。

而劉備,不識好歹,不知進退,在彝林之戰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敗績,七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蜀漢國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恢復不了當年的強盛了。


劉備不接受求和,可以說是要恢復當年的隆中對,佔據荊州、益州之地,然後待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同時起兵北伐,以達到恢復漢室的目的。但是孫權一退再退,甚至都到了把所有荊州的地盤都歸還劉備的地步,但是劉備還是不同意,此時已經完全可以推斷出劉備的目的,他是要改變戰略,先孫權後曹丕。這已經是犯了戰略錯誤,曹魏才是蜀漢真正的大敵!

不僅如此,劉備還犯了貪功冒進的錯誤,中了陸遜的驕兵之計,劉備在兵鋒已鈍的時候,竟然八百里聯營,如此佈陣,焉有不敗之理!



戰略失誤再加上打敗仗,劉備失敗至此,敗亡也在情理之中了,你說呢?


夢三七夜


劉關張三結義,如同親兄弟,三人的感情勝過其它任何人。當時孫權妹妹回孃家帶走阿斗,趙雲攔不下,只有張飛才能制止他大嫂。三人從同睡一張草蓆而起家,生死患難與共。現在孫權破壞孫劉聯盟,偷襲荊州,殘殺關羽,強佔劉備老根據地。劉備再心善和剋制,也很難嚥下這口氣。劉備向以孝道恩義起家,鐵兄弟關羽殘死,張飛也常來大鬧,為關羽報仇,而且劉備當時實力並不此孫吳差。在這種情況下,向孫吳復仇,收復荊州,懲罰背叛,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劉備不幫關羽報仇,以後怎樣以恩義收穫人心。

很多人一直指責劉備不該復仇,完全是亂說。劉備不復仇,就會寒了所有將士的心。劉備也非常清楚吳蜀結盟的重要性,不出手懲罰孫權,會寒了天下所有心向劉備的將士,從而會導致劉備以恩義孝道起家名義破產。

劉備失敗不是戰略出了問題,而是戰術出了問題。劉備如果能屈服孫權,直接動搖孫氏政權,使孫氏政權崩潰,在劉備的威攝下吳蜀連盟將會更加牢固。打著復仇的口號將會贏得天下將士的心,這才是劉備真正用意所在。


葛洪山土蜂蜜


為什麼劉備攻下東吳大片土地後,孫權提出歸還荊州求和,並交出兇手,劉備仍然不肯罷手?

題主既然這麼問,那就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來說了,那我們就拋開正史,談談演義。

在演義中,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絲毫不懷疑,羅貫中就是一個劉黑,他給劉備賦予了許多特質。在他的筆下,說好聽點的話劉備是一個心地仁厚,對人寬容,重感情,對朝廷忠心耿耿,充滿正義,極具人格魅力的人。

說難聽點的話,劉備徹底被羅老給寫廢了,被描繪成了一個全身上下除了老實毫無長處的人,硬要說有什麼長處的話,那淚腺比較發達,愛哭勉強算一個。

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就很不能理解,這皇叔除了愛哭鼻子,會假客套還會幹嘛。論武,軍事指揮能力就是菜雞水平,經常到一地方,PP剛坐下來,椅子還沒捂熱,就被人掃地出門,碰到野戰更是一觸即潰,一路被人追著打,好幾次都給打哭咯,老婆孩子全丟了,就靠扔阿斗來籠絡人心。論文,除了比文盲稍微好點,也沒啥成就。

所以,為啥手下人都死心塌地跟著他?徐庶、“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關羽、張飛,哪個不是人中龍鳳,他們都是傻子嗎?這皇叔也不會喊口號,現代傳銷式的精神鼓舞法,幹事情也不乾淨利落,為人又比較迂腐認死理,實在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他們為啥都願意跟著他呢?

那些割據勢力諸侯,曹操,袁紹,劉表,為何都認為他是英雄,都將他奉為座上賓,甚至讓曹操說出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話,陶謙更是三讓徐州,劉表去世時,也希望將荊州託付給劉備。 我實在是想不通。

直到長大後,讀了正史後才明白。

其實歷史上劉備是一個能力非常強,非常有主見的人,他做事當機立斷,張弛有度,既有豪俠的心腸,也有君子的道德。他做過的許多事,比如鞭打督郵,火燒博望,都被羅貫中按在了其他人頭上(張飛,諸葛亮),這麼做當然有神話諸葛亮,和表現出張飛性格暴躁的因素。但是無形之中,把劉備描繪成了一個軟弱無力的人。這鍋羅貫中要結結實實背好了。

總之在演義中,劉備就是一個非正常人類啊!許多事在他身上解釋不通,令人匪夷所思!

《三國演義》中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佈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結果大軍還沒開撥,另一位弟弟張飛就被手下人剁了腦袋,逃到東吳去了。

這下還得了!劉備當時就吐血幾升暈死過去,醒來之後更是怒火中燒,傾國之力,率75萬大軍伐吳,東吳上下聽說劉備伐吳的消息的時候,個個嚇得面如土色,立馬就向曹丕稱臣,並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拒絕,蜀漢軍進入吳境後,前期是勢如破竹,把吳軍按在地上摩擦,連殺東吳數員大將,“江東鼠輩”孫權於是提出歸還荊州,送回範疆張達等殺害張飛的仇人,希望與蜀漢重歸秦晉之好,然後劉備“呵呵”一笑,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

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認死理的人,說好了要替弟弟報仇,就一定要替關羽報仇,滅掉東吳,這妥妥的就是一個護弟狂魔啊!!!沒法解釋,解釋不通。

如果要看歷史上真實情況的話其實很簡單,基本上沒什麼說的。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晉書·傅玄傳》是這樣描述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東吳的兵力應該與蜀軍相差不多,都在五萬人上下,

221年7月,劉備前軍擊敗吳巫山等地守軍,佔領巫山、秭歸一線;

221年11月,孫權命陸遜為帥,率大軍西進迎敵;

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建反擊蜀軍於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拉開帷幕。

雙方在這裡僵持大半年,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軍全線奔潰,次年劉備死在白帝城。

總結來說,劉備軍就沒有獲得特別大的優勢,自然沒有孫權歸還荊州求和一說。相反,劉備最初的相反應該就是想用武力打開局面,逼迫東吳回到談判桌前,歸還部分荊州郡縣。




劉備是不可能中途罷手的,這不僅僅是出於對孫權偷襲荊州的報復,為了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荊州是必須奪回來的。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他為劉備規劃的北擊曹魏的前提就是要佔據荊州和益州。荊州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對蜀漢的國力支撐起到了重要作用。梟雄劉備為了完成他的帝王大業,荊州是不能丟的。


至於孫權割地求和,這個根本不可信。孫權是個多厲害的主啊,以後的曹丕發兵三十萬伐吳,被孫權打的落花流水,曹丕都差點被抓了。劉備伐吳的軍隊最多六、七萬,看看以後諸葛亮北伐的軍隊人數就知道了,一個益州也只能湊出這些軍隊。


孫權割地求和只是為了迷惑劉備,等蜀軍銳氣退減,東吳的防備都做好時,孫權肯定翻臉比翻書還快。偷奸耍滑是東吳的一大強項,關羽的荊州被襲不就是東吳人示弱,關羽信以為真放心攻魏,結果被陰死了。


什麼套路都見過的梟雄劉備當然不會信孫權的鬼話,他要趁蜀軍作戰形勢良好的情況下拿下全荊州。如果還有餘力,再從孫權的地盤扣點地方。只可惜梟雄劉備還是被白面書生陸遜算計了,他自大地以為自己進攻這麼順利是陸遜不會打仗,其實陸遜早打算把劉備誘到夷陵這個地方算計他。最後劉備被陸遜火攻擊敗,劉備含恨而終,讓無數後人為之惋惜。


劉備是三國曆史上最有毅力的人物,他早年一直打敗仗,但每次他都能重新站起來。他奮鬥了大半輩子,在六十多歲的高齡仍然心懷天下 ,敢於出兵伐吳。雖然他戰敗了,仍然不失為一個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奮鬥終生的英雄。

你長這麼好看~不點一個關注嗎?


遊戲探索機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三國演義》裡劉備攻吳,歷史上劉備伐吳並沒有那麼精彩,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攻吳就酣暢淋漓多了。

首先我們談劉備攻打吳國的背景:

1、荊州被東吳完全奪取;

2、二弟關羽為吳將所殺;

3、三弟張飛被範疆、張達殺害後,叛徒逃奔東吳;

4、糜芳、士仁背叛劉備起兵投靠孫權。

正是基於以上四點,導致劉備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討伐東吳。

再看劉備集團討伐東吳的準備:

劉備騎兵八十萬,攻城略地。同時五溪首領沙摩柯起兵相助。一路上可謂說是聲勢浩大,東吳方面無不聞風喪膽。

孫權怎麼應對?

首先把關羽軀體返還,其次將叛徒糜芳、士仁、範疆、張達送到劉備處,第三想要割讓城池求和。

劉備呢?斷然拒絕!

大軍囤駐夷陵,東吳不得已用陸遜為將,與劉備對峙。

劉備軍隊浩浩蕩蕩,接連打敗東吳將領,陸遜採取消耗戰按兵不動。

就這樣,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一把火火燒連營,將劉備打回白帝城。

那麼劉備在孫權議和時為什麼不見好就收呢?

首先劉備並沒有完全奪取荊州領土,同時也沒能手刃呂蒙、馬忠等人為兄弟報仇,第三劉備騎兵八十萬的目的是滅亡吳國,他是要打到建鄴去的。再加上當時蜀漢和東吳實力對比很強烈,劉備八十萬大軍,東吳不過十萬而已,你要是劉備,你會罷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