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彪218431606



刘备攻取东吴大片土地,孙权求和,刘备为何不肯?

断了吴钩真可恨,哪堪壮志东流。刘备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共赴国难,为后人称赞。三人在三国中的威名,震耳发聩,关张更是万人敌,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刘备取得益州后,让关羽镇守荆州。

然而关羽为了挣攻,擅自率军北伐樊城,曹操望而生畏,联合孙权,偷袭荆州,吕蒙穷追不舍,将关羽斩杀。关羽死守,张飞终日要找东吴报仇,打骂士卒,却不幸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刘备义愤填膺,起兵七十三万,讨伐东吴,屡战屡胜,东吴连吃败仗,孙权交出凶手,愿意求和,然而刘备却不肯善罢甘休,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夷陵之战。此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彰武元年(221年),刘备起兵七十三万伐吴,目的是为关羽报仇,又派马良争取部落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作战。蜀军声势浩大,自巫山进军,夺取峡口,横扫长江两岸。面对蜀军疯狂的攻势,孙权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同时又向曹丕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敌我力量分析,采取且战且退的方法,暂时避开锋芒,一直撤到夷陵道、猇亭一线,而这里正是荆州旧分界线,吴军身后就是吴国境内,吴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公元222年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下,蜀军斗志松懈。


六月暑期正盛,蜀军只好把军队在深山密林安营扎寨,并且把水军也迁移到岸上,由于蜀军营寨都是由栅木筑成,周围都是树林茅草。陆逊命令将士携带茅草,深夜偷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蜀军顿时陷入一片火海,烧死烧伤者不计其数,刘备率残部逃亡白帝城。


其次分析孙权求和刘备为何不肯。

其一刘备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刘备举全国之兵伐吴,除了痛恨孙权斩杀关羽,更重要的是荆州。荆州是蜀军的大本营,也是刘备的大后方,哪里物产丰饶,人丁兴旺,可谓人杰地灵。攻占益州的将士,正是荆州军,荆州被偷袭,刘备损失了一半的江山,最主要是,荆州是交通要道,北拒曹操,东联孙权,失去荆州,刘备在想讨伐曹操可谓难上加难,真也就是诸葛亮北伐为何要出祁山。因此刘备伐吴为的是夺回荆州,更是为了讨伐曹魏,兴复汉室。在荆州没有完全夺回来之前,刘备自然不会答应义和。


其二刘备最痛恨的是孙权,见利忘义,违背盟约。孙刘联盟,为的是共同对抗曹操,然而孙权却为了一己私利,倒戈偷袭荆州,帮助曹贼,刘备平生最痛恨小人,而孙权背信弃义,也让人不齿。故而刘备讨伐东吴,协乘胜之师,在没有侵占整个荆州,甚至吞并东吴的情况下,或者说刘备还没有吃败仗,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他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不把孙权打疼,有可能孙权还会回来反咬一口,因此孙权战败求饶刘备绝不答应。


其三刘备为关张报仇,半途而废,会被天下人耻笑。关张之死,都与东吴有关,刘备发誓与东吴不共戴天,兴兵伐吴。而在刘备出兵之前,东吴丝毫没有认错的意思,只是孙权见到吴军节节败退才求饶,刘备怎么可能答应我呢?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愿同生,只愿同死,因此刘备不把东吴搞个天翻地覆,是绝对不会罢手的。

最主要是,关张一死,全天下都在看着刘备的反应,最主要是蜀军,刘备之所以能拥有半壁江山,靠的是人心,刘备若不能为关张报仇雪恨,不但会被天下英雄耻笑,蜀军上下更会看不起刘备,这样蜀军的人心就会动摇,大家都会说刘备是个胆小鬼,谁还肯为刘备卖命。以此刘备不会答应东吴孙权的义和。

你是如何看待夷陵之战?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孙权求和交凶,反而刘备不同意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刘备有难言之隐。

三国是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而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一个人少了膀臂也就凶不起来了,甚至成之废人。

同时即使刘备内心同意孙权的求和建议,面子上也不能这样做,也就是这面子让刘备下不了台,虽史记上没有桃源结义这一说,但三人的关系情同手足这是事定,有记载。为了利益放弃两兄弟的仇恨,刘备太难了。

刘备怎么可能同意孙权的建议呢?这不是自己打脸吗?那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说刘备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家伙,所以刘备宁可放弃大的政治方略,事实上是拼命,犯了兵家大忌,乱了大谋。

无论诸葛亮,赵云等怎么劝都无效,诸葛讲如法正在可以劝阻刘备出兵,自己无能为力。

带着情绪出兵,心浮气躁,夷陵之战必输,事实上输了,而且输得很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备眼睛红了,一天也不肯,与孙权誓不两立,曹操笑了…。




9紫气東来



因为刘备伐吴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还没有完全夺回荆州。

先更正题主一个错误,刘备攻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并没有。刘备最后只进军到夷陵、猇亭一带,不要说东吴的大本营江东扬州,就连关羽丢失的左荆州都没完全夺回来。双方的局面甚至没有回到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怎么可能就此罢手?

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还写率领七十万大军要灭尽东吴。这都是胡扯。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幌子,七十万大军子虚乌有,全灭东吴更是不可能。刘备的目的只是夺回荆州,至少蛇是关羽丢失的左荆州,进一步则是当年割让给孙权的右荆州,如果能全部将荆州收回,刘备自会收手。

刘备的全盘战略是什么?就是隆中对的目标。横跨荆州、益州,候天下有变,两路出兵,进取中原。因此,拥有荆州、益州是刘备的基础,他不能丢。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军夺取益州。此时,眼看刘备势力做大,孙权如果不出手之后就可能会被边缘化,因此作势要攻打荆州。刘备那时正与曹操争夺汉中,无法与孙权翻脸,不得已将长沙、桂阳划给孙权,也就是右荆州。刘备自己继续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就是左荆州。这是迫不得已。

而由于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攻打曹操,此时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不可能两路并进一起攻打,因此,关羽只是出荆州一路,也就给了孙权可乘之机,所以乘机攻取左荆州,擒杀关羽。此时刘备彻底失去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基础便不复存在。所以,刘备为了恢复隆中对的条件,发动伐吴之战,目的不是灭吴,他也根本灭不掉,只是为了夺取荆州,不仅是关羽失去的左荆州,还包括当时划给孙权的右荆州。

此时孙权是什么态度?其实跟当时自己逼刘备交出荆州时的状况相似。不愿意给,但又不敢跟刘备硬拼。因为如果真的拼起来两败俱伤,肯定让曹丕坐收渔翁之利。但是他也有底线,他最多也就只能将从关羽处夺取的左荆州让出去,而刘备的胃口显然不止于此,他要一并将右荆州拿下。所以东吴军采取的战法就是且战且退,基本只采取防守,不主动进攻,防得住就防,防不住就退。可以说在这段路上,只要刘备撤兵,孙权这边肯定也撤了,双方立刻在撤军处形成新的边界,相安无事。但是,当刘备打到夷陵、猇亭时,已经逼近左右荆州的边界,再退,左荆州就全丢了,进而刘备一定会继续夺取右荆州,所以此时,东吴主帅陆逊才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因为夷陵这边是东吴的底线了,不能再让了。可以说一举击败刘备是有偶然因素的。但是其实双方都明白,不能接着拼下去。所以其实刘备并没有被全灭,只是主力部队受损,还能重新集结继续战斗,但是刘备立刻退走了。因为他知道不能拼,打不赢硬拼自己后方也危险。而孙权这边也一样。陆逊见刘备撤兵后完全没有追赶而是立刻赶回去防范曹丕,而此时曹丕也确实乘双方交战发动了江陵之战意图夺取江陵。陆逊率主力及时赶回,未让曹丕得逞。

所以,刘备的目标是荆州,荆州未拿下来,不可能在自己占优的情况下撤兵。但只要主力一败,势必不会硬拼,立刻退走了。


伊耆角木


为啥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罢手?

三国志.刘备传: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车骑将军张飞被害,在这之前,刘备于章武元年(221)七月,因为孙权偷袭荆州的事,率兵伐吴。孙权曾经遣书请求讲和,但刘备在盛怒之下,拒绝了这个要求。吴将陆议,李异等屯巫,秭归。蜀将吴班,冯习等领兵从巫攻破吴军李异部,但在秭归遇到阻碍。武陵一带的少数民族出面请求参战。章武二年(222)春,刘备大军返回秭归。但将军吴班,陈式的水军前进至夷陵一段,夹江列阵。二月,刘备亲率大军进攻,缘山截岭,驻扎猇亭。并派马良联络少数民族部队,而黄权率领的江北部队,与吴军对峙于夷陵。



再看孙权传: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黄武元年(222)正月,陆逊部将宋谦(就是那个在合肥战役中,被曹将乐进一刀砍断两枝戟头的宋谦,另一位是贾华)进攻蜀军五座军营,并斩蜀将。三月,鄱阳出现黄龙天像。蜀军分别占据险要地形,连营五十余座。



不说吴蜀夷陵之战后期,单就前面这一段看,刘备传与孙权传的说法,大家看明显不一样。正月时刘备曾经短暂回军秭归,但没有吴将攻破五座军营,并斩首蜀将的记载。至于黄龙天像就更是纯粹褒溢之词了。



这些情况说明,在夷陵之战的初期,战况有利于刘备集团,加上还有少数民族主动参战,刘备有点忘乎所以,没有认真考虑战争进程中的变化,以及孙权求和条件,对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影响等,任性妄为,有点老年痴呆症迹象,与曹操后期极为相似,注意:当时刘备是“盛怒“不许,“盛怒“就是丧失理智,不计后果,其结果是得不偿失,后悔莫及。


流誉后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我阅读了《三国志》和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三国演义》,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想过,既然孙权都打算退还荆州,交出杀害三弟的凶手,可为什么刘备还是不依不饶?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原因,应该可以为您答疑解惑,篇幅有点长希望能耐心看完,定会有收获!

第一:在刘备眼里荆州本来就是他的,还给他也只是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还给自己,白白的搭上了自己的两个兄弟!

刘备拿关羽当做盟友,可是自己的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均死在了自己的盟友手里,心里的愤怒自然不是归还荆州能够平复的,发誓要生啖孙权的肉,侵孙权的皮才能一解心头之恨,所以本来打算是要打到孙权的大本营建邺的!



第二:就是刘备出征前表明的想法,要平天下早晚要灭掉东吴,东吴相对较弱,先灭掉东吴少去自己一个强劲的对手!

刘备在出征前,群臣谏阻,刘备堂堂一国之君,想打谁就打谁,这个我还做不了主了?肯定是有这样的思想的,孙权这一关早晚要过,灭掉孙权刘备就拥有了荆州、孙权的九郡八十一州、益州、汉中,和曹操的实力差不多,然后在和曹操一对一的硬钢!所以刘备才在打下很多城池以后都没有及时收手!



第三:对孙权反复的性格憎恨至极!

刘备素以仁义著称,可是孙权一会说和自己结盟,一会又和曹操勾结,反复无常的性格使得刘备非常的恼怒,有一种背叛的感觉,这样的盟友就像个快断了的拐棍,用吧,不放心,哪天断了还摔个重的,不用吧,天天给你在这里咱俩结盟,咱俩盟友什么的,有一种唇齿相依的感觉!其实在人的内心是最讨厌墙头草两边倒的叛徒的,致使刘备非常讨厌孙权!



第四:内心的愤怒和膨胀冲昏了头脑!

在汉中的时候大败曹操,在诸葛亮和法正的帮助下打的曹操满地找牙,不得已求助于孙权,要不是动物在后方捣乱,魏国都已经灭掉了,孙权的实力还不如曹操,刘备怎么会把孙权放在眼里?丢荆州是关羽失败,不是刘备失败,刘备还沉浸在把曹操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呢,并且在夷陵之战前面攻占的城池都太容易了,觉得孙权拿不出有能力的人来抗衡自己,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死了,拿一个白面书生并且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陆逊来抗衡自己,觉得孙权简直是自不量力,感觉自己胜券在握,所以才没有及时的罢手!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觉得我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讨论,我会及时的看评论和一一回复的,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

小小孙说


刘备的终极目的就是消灭孙权,以报二弟关羽、三弟张飞的大仇!更是要改变战略,先一统南方,再攻打北边的曹魏!


虽然孙权求和交凶手,但是孙权也只是想尽快罢兵,把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而已,并不是真的把已经吃了的荆州全部吐出去。

而刘备,不识好歹,不知进退,在彝林之战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败绩,七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蜀汉国运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恢复不了当年的强盛了。


刘备不接受求和,可以说是要恢复当年的隆中对,占据荆州、益州之地,然后待天下有变,荆州、益州同时起兵北伐,以达到恢复汉室的目的。但是孙权一退再退,甚至都到了把所有荆州的地盘都归还刘备的地步,但是刘备还是不同意,此时已经完全可以推断出刘备的目的,他是要改变战略,先孙权后曹丕。这已经是犯了战略错误,曹魏才是蜀汉真正的大敌!

不仅如此,刘备还犯了贪功冒进的错误,中了陆逊的骄兵之计,刘备在兵锋已钝的时候,竟然八百里联营,如此布阵,焉有不败之理!



战略失误再加上打败仗,刘备失败至此,败亡也在情理之中了,你说呢?


梦三七夜


刘关张三结义,如同亲兄弟,三人的感情胜过其它任何人。当时孙权妹妹回娘家带走阿斗,赵云拦不下,只有张飞才能制止他大嫂。三人从同睡一张草席而起家,生死患难与共。现在孙权破坏孙刘联盟,偷袭荆州,残杀关羽,强占刘备老根据地。刘备再心善和克制,也很难咽下这口气。刘备向以孝道恩义起家,铁兄弟关羽残死,张飞也常来大闹,为关羽报仇,而且刘备当时实力并不此孙吴差。在这种情况下,向孙吴复仇,收复荆州,惩罚背叛,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刘备不帮关羽报仇,以后怎样以恩义收获人心。

很多人一直指责刘备不该复仇,完全是乱说。刘备不复仇,就会寒了所有将士的心。刘备也非常清楚吴蜀结盟的重要性,不出手惩罚孙权,会寒了天下所有心向刘备的将士,从而会导致刘备以恩义孝道起家名义破产。

刘备失败不是战略出了问题,而是战术出了问题。刘备如果能屈服孙权,直接动摇孙氏政权,使孙氏政权崩溃,在刘备的威摄下吴蜀连盟将会更加牢固。打着复仇的口号将会赢得天下将士的心,这才是刘备真正用意所在。


葛洪山土蜂蜜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提出归还荆州求和,并交出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题主既然这么问,那就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来说了,那我们就抛开正史,谈谈演义。

在演义中,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丝毫不怀疑,罗贯中就是一个刘黑,他给刘备赋予了许多特质。在他的笔下,说好听点的话刘备是一个心地仁厚,对人宽容,重感情,对朝廷忠心耿耿,充满正义,极具人格魅力的人。

说难听点的话,刘备彻底被罗老给写废了,被描绘成了一个全身上下除了老实毫无长处的人,硬要说有什么长处的话,那泪腺比较发达,爱哭勉强算一个。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就很不能理解,这皇叔除了爱哭鼻子,会假客套还会干嘛。论武,军事指挥能力就是菜鸡水平,经常到一地方,PP刚坐下来,椅子还没捂热,就被人扫地出门,碰到野战更是一触即溃,一路被人追着打,好几次都给打哭咯,老婆孩子全丢了,就靠扔阿斗来笼络人心。论文,除了比文盲稍微好点,也没啥成就。

所以,为啥手下人都死心塌地跟着他?徐庶、“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关羽、张飞,哪个不是人中龙凤,他们都是傻子吗?这皇叔也不会喊口号,现代传销式的精神鼓舞法,干事情也不干净利落,为人又比较迂腐认死理,实在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他们为啥都愿意跟着他呢?

那些割据势力诸侯,曹操,袁绍,刘表,为何都认为他是英雄,都将他奉为座上宾,甚至让曹操说出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陶谦更是三让徐州,刘表去世时,也希望将荆州托付给刘备。 我实在是想不通。

直到长大后,读了正史后才明白。

其实历史上刘备是一个能力非常强,非常有主见的人,他做事当机立断,张弛有度,既有豪侠的心肠,也有君子的道德。他做过的许多事,比如鞭打督邮,火烧博望,都被罗贯中按在了其他人头上(张飞,诸葛亮),这么做当然有神话诸葛亮,和表现出张飞性格暴躁的因素。但是无形之中,把刘备描绘成了一个软弱无力的人。这锅罗贯中要结结实实背好了。

总之在演义中,刘备就是一个非正常人类啊!许多事在他身上解释不通,令人匪夷所思!

《三国演义》中刘备称帝之后立刻就发布了一道诏命:“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结果大军还没开拨,另一位弟弟张飞就被手下人剁了脑袋,逃到东吴去了。

这下还得了!刘备当时就吐血几升晕死过去,醒来之后更是怒火中烧,倾国之力,率75万大军伐吴,东吴上下听说刘备伐吴的消息的时候,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立马就向曹丕称臣,并向刘备求和。但是遭到拒绝,蜀汉军进入吴境后,前期是势如破竹,把吴军按在地上摩擦,连杀东吴数员大将,“江东鼠辈”孙权于是提出归还荆州,送回范疆张达等杀害张飞的仇人,希望与蜀汉重归秦晋之好,然后刘备“呵呵”一笑,拒绝了,拒绝了,拒绝了,拒绝了.......

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认死理的人,说好了要替弟弟报仇,就一定要替关羽报仇,灭掉东吴,这妥妥的就是一个护弟狂魔啊!!!没法解释,解释不通。

如果要看历史上真实情况的话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没什么说的。

《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晋书·傅玄传》是这样描述的:“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东吴的兵力应该与蜀军相差不多,都在五万人上下,

221年7月,刘备前军击败吴巫山等地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

221年11月,孙权命陆逊为帅,率大军西进迎敌;

222年1月,陆逊部将宋建反击蜀军于秭归一带;刘备返回秭归前线;

222年2月,蜀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战役拉开帷幕。

双方在这里僵持大半年,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军全线奔溃,次年刘备死在白帝城。

总结来说,刘备军就没有获得特别大的优势,自然没有孙权归还荆州求和一说。相反,刘备最初的相反应该就是想用武力打开局面,逼迫东吴回到谈判桌前,归还部分荆州郡县。




刘备是不可能中途罢手的,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孙权偷袭荆州的报复,为了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荆州是必须夺回来的。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为刘备规划的北击曹魏的前提就是要占据荆州和益州。荆州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蜀汉的国力支撑起到了重要作用。枭雄刘备为了完成他的帝王大业,荆州是不能丢的。


至于孙权割地求和,这个根本不可信。孙权是个多厉害的主啊,以后的曹丕发兵三十万伐吴,被孙权打的落花流水,曹丕都差点被抓了。刘备伐吴的军队最多六、七万,看看以后诸葛亮北伐的军队人数就知道了,一个益州也只能凑出这些军队。


孙权割地求和只是为了迷惑刘备,等蜀军锐气退减,东吴的防备都做好时,孙权肯定翻脸比翻书还快。偷奸耍滑是东吴的一大强项,关羽的荆州被袭不就是东吴人示弱,关羽信以为真放心攻魏,结果被阴死了。


什么套路都见过的枭雄刘备当然不会信孙权的鬼话,他要趁蜀军作战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拿下全荆州。如果还有余力,再从孙权的地盘扣点地方。只可惜枭雄刘备还是被白面书生陆逊算计了,他自大地以为自己进攻这么顺利是陆逊不会打仗,其实陆逊早打算把刘备诱到夷陵这个地方算计他。最后刘备被陆逊火攻击败,刘备含恨而终,让无数后人为之惋惜。


刘备是三国历史上最有毅力的人物,他早年一直打败仗,但每次他都能重新站起来。他奋斗了大半辈子,在六十多岁的高龄仍然心怀天下 ,敢于出兵伐吴。虽然他战败了,仍然不失为一个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奋斗终生的英雄。

你长这么好看~不点一个关注吗?


游戏探索机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三国演义》里刘备攻吴,历史上刘备伐吴并没有那么精彩,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攻吴就酣畅淋漓多了。

首先我们谈刘备攻打吴国的背景:

1、荆州被东吴完全夺取;

2、二弟关羽为吴将所杀;

3、三弟张飞被范疆、张达杀害后,叛徒逃奔东吴;

4、糜芳、士仁背叛刘备起兵投靠孙权。

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导致刘备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讨伐东吴。

再看刘备集团讨伐东吴的准备:

刘备骑兵八十万,攻城略地。同时五溪首领沙摩柯起兵相助。一路上可谓说是声势浩大,东吴方面无不闻风丧胆。

孙权怎么应对?

首先把关羽躯体返还,其次将叛徒糜芳、士仁、范疆、张达送到刘备处,第三想要割让城池求和。

刘备呢?断然拒绝!

大军囤驻夷陵,东吴不得已用陆逊为将,与刘备对峙。

刘备军队浩浩荡荡,接连打败东吴将领,陆逊采取消耗战按兵不动。

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一把火火烧连营,将刘备打回白帝城。

那么刘备在孙权议和时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

首先刘备并没有完全夺取荆州领土,同时也没能手刃吕蒙、马忠等人为兄弟报仇,第三刘备骑兵八十万的目的是灭亡吴国,他是要打到建邺去的。再加上当时蜀汉和东吴实力对比很强烈,刘备八十万大军,东吴不过十万而已,你要是刘备,你会罢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