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千人冊(351-360)

351、衛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曹魏尚書衛覬曾孫、太保衛瓘之孫。衛玠是魏晉之際繼何晏、王弼之後的著名清談名士和玄學家,官至太子洗馬。永嘉四年(310年),遷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衛玠去世,時年二十七歲。

晉朝玄學家、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歷史千人冊(351-360)

衛玠

352、王羲之(303-379或作321-379)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生於太安二年(303),卒於昇平五年(361);其書法長於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王羲之書法無真跡傳世,今日所見之墨跡大都為響拓勾摹本。作品有:《蘭亭序》,為記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與謝安等41人宴集山陰蘭亭修禊事所作。東晉書法家,文學家,作品《蘭亭序》為世間第一行書,被譽為“書聖”。 留有“東床快婿”和“入木三分”兩個成語。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鑑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歷史千人冊(351-360)

353、趙慨(公元304年-?),字叔朋,東晉時期九江郡番縣東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樑縣東線窯裡)人 。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遂退隱家鄉番縣研究陶瓷燒造技術。他熟知越窖青瓷的燒造技術,便把這些技術與當地的制瓷技術結合起來,為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當地陶人對他十分敬仰,紛紛拜他為師。東晉大臣,被尊為景德鎮瓷器師祖。

354、慕容恪(321年-367年),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慕容恪因性格謹慎大度,從十五歲起即掌握軍隊,多次以弱勝強,穩固了慕容氏遼東霸主的地位。後趙主石虎死後,中原大亂,慕容氏入關 略地,佔據河北。後趙將領冉閔自立後,慕容恪與其多次交戰,終將其引至平原,以"連環馬"擒之。其兄景昭 帝慕容儁死後,任太宰總攬大權,卻毫無私心。以"德治"為基,構築前燕最大版圖,引起鄰國恐慌,臨終前仍 在為國家的未來做妥善安排,是被敵人稱作"古之遺愛"的曠世名臣。

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後世譽為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

355、褚蒜子(324-384)是中國東晉初年三度臨朝的皇太后。褚太后名蒜子,河南陽翟禹州人,生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卒於孝武帝太康9年,在世61歲。褚蒜子出身於世代官宦家庭。其祖父褚洽是武昌太守,父親褚裒官拜左將軍宮、兗州刺史。褚蒜子天生麗質,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修養,從小就見識開闊,氣度寬宏。十多歲便被選為琅琊王司馬嶽的妃子。建元一年(343年),司馬嶽即帝位,成為東晉第四個皇帝,是為康帝。這時20歲的褚蒜子成了皇后。東晉女政治家,她曾三度臨朝,扶立了六位皇帝,五千年中華史僅此一人。

356、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今江蘇)人。出身江南豪族。13歲時喪父,家境漸貧。他以砍柴所得,換回紙筆,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常至深夜。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為號。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遊,只閉門讀書,涉獵甚廣。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師從煉丹家左慈學道,號葛仙公,以煉丹秘術傳於弟子鄭隱。葛洪約16歲時拜鄭為師,因潛心向學,深得鄭隱器重。鄭隱的神仙、遁世思想對葛洪一生影響很大,自此有意歸隱山林煉丹修道、著書立說。建元元年(343),葛洪病逝於羅浮山。

著名煉丹家、醫學家。著作《抱朴子》,全書將神仙道教理論與儒家綱常名教相聯繫,開融合儒、道兩家哲學思想體系之先河。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述還有《金匱藥方》100卷,其中對天花、恙蟲病等敘述是世界最早的記載。

357、冉閔(?-352)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其父冉瞻為石虎養子,從姓石氏。曾參與鎮壓梁犢起義。英勇善戰,遷北中郎將、遊擊將軍,封修成侯。後趙太寧元年(349),石虎死,冉閔利用漢人對羯族統治者的仇恨,殘酷屠殺羯人。次年,奪取後趙政權,剷除石氏,自立為帝,建立大魏,改元永興,複姓冉,史稱冉魏。遣使東晉,請共討諸胡人,為晉所拒。利用胡、漢矛盾,煽動民族報復,濫殺羯族20餘萬人。在北方與後趙石祗、前秦苻健混戰,屢敗之,殺石祗,佔領襄國。永興三年(352)敗於前燕慕容儁,在龍城(今遼寧朝陽)被殺。十六國時期冉魏建立者。冉閔“殺胡令”,大肆殺胡人,避免漢人亡國滅種,是漢族復興的大功臣。

歷史千人冊(351-360)

358、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桓溫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因謝安等人藉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死後諡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為"宣武皇帝"。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能臣,桓楚政權奠基人。

359、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沉靜有識鑑,少有名望。屢次謝絕徵召,與王羲之、支遁等遨遊山水,以音樂詩文自遣。年逾40才出仕,歷任徵西大將軍桓溫司馬、吳興太守、吏部尚書、中護軍。桓溫專擅朝政,太和六年(371)廢皇帝司馬奕為東海王(後改封海西縣公),立司馬昱為帝(簡文帝)。次年簡文帝卒,桓溫因簡文既未禪位於己,又未受命攝政,率大兵入朝將發動政變,懾於謝安等人,未果。司馬曜(孝武帝)繼位,桓溫又求加九錫以準備禪讓,謝安等故意拖延,至溫病死,使東晉統治延長了47年。太元八年(383),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京師震恐。謝安任征討大都督,坐鎮建康,運籌帷幄,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後病劇,死於建康。

東晉政治家,指揮“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留有“東山再起”典故,謝安20歲左右時,曾當過一個月的官,後來到東山隱居,40歲再出山,所以叫“東山再起”。

360、謝道韞(生卒年不詳),字令姜,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在盧循孫恩之亂時,丈夫王凝之為會稽內史,但守備不力,逃出被抓被殺,謝道韞聽聞敵至,舉措自若,拿刀出門殺敵數人才被抓。孫恩因感其節義,故赦免道韞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後,謝道韞在會稽獨居,終生未改嫁。東晉時女詩人,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蹟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這段事蹟亦為《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所提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