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真的很仁嗎?他對老百姓怎麼樣?

漯河小史哥


這是兩個問題,我也分開來回答,先回答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很“仁”?

先來看看宋史對宋仁宗的評價:“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簡單來說就是,宋仁宗雖然也經常犯錯,但是君臣之間坦坦蕩蕩,常施仁政,打下了宋朝三百年建國根基。

再來看看宋仁宗所幹的事:有一天帶,他帶著一幫人散步,逛口乾舌燥想喝水,發現隨從忘帶了,為了讓隨從免受責罰,就一直忍著不說,直到回到宮裡面才喝水。這反映出他對下人很仁。

包拯是個倔脾氣,經常和宋仁宗爭吵,而且很多時候都是當著百官的面爭吵,搞得宋仁宗很沒有面子,但是宋仁宗每次都能忍下來,而且還能虛心接受包拯的建議。這反映出他對下屬很仁。

宋仁宗生母並非是劉太后,這點很多人都知道,只有宋仁宗一直到劉太后去世才知道。宋仁宗知道後,情緒很激動,恰在此時有人告發說,他的生母就是被劉太后害死的,於是他下令包圍劉府,但是還是親自找人開棺驗屍,看看自己的母親是不是被害死的,結果發現母親被厚葬,沒有被迫害的跡象,就放了劉氏一族,而且下令不準再議論。這反映出他對長輩很仁。

蘇轍只憑道聽途說就敢科舉卷子中,諷刺宋仁宗沉迷酒色,不顧天下百姓生活,考官看不下去了,請求緝拿蘇轍,結果宋仁宗說科舉的目的就是為了選這些敢於說話的人,應該給予功名。這反映出他對讀書人很仁。

宋仁宗晚上加班批閱奏摺,餓了喝碗羊肉湯,但是轉眼一想,自己只是這次餓了才想吃,萬一下面的人理解自己每天都要吃怎麼辦,不僅會打擾百姓生活,還會無端殺害很多樣,於是就這麼一直餓到了天亮。這反映他對黎明百姓和天下萬物很仁。

所以,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明百姓,宋仁宗都做到了仁義為先,“仁宗”這個廟號,他當之無愧(事實上,他是第一個使用仁宗為廟號的皇帝)。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他對老百姓怎麼樣?

毫無疑問,他親政30餘年,基本上做到了以百姓利益為先,不過今天我準備換個角度來回答問題:從百姓的角度去分析。

宋仁宗去世的時候,“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這個很好理解,就不用翻譯了;消息傳到洛陽,市民也自發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產生的煙霧遮天蔽日,竟令“天日無光”。場面之宏大,透過冰冷的歷史文字,依然能夠感知一二。

按照反證法的思路去分析,如果宋仁宗對待百姓不好,或者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百姓怎麼可能會自己為其送行,古代皇帝中聲稱愛民如子的大有人在,但是百姓認可的又能有幾人?歷朝歷代,老百姓都是心思對單純的人群,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一丈,宋仁宗能夠得到百姓如此愛戴,那只有一個結果,他同樣愛戴自己的百姓。


文史並蒂


宋朝皇宮有一間密室。每位新皇登基,必在登基後,在太監的帶領下,都要來到密室裡朝拜。旁人都不知道密室有什麼。直到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才發現這裡的秘密。

原來是太祖立下的碑文,文中對皇帝約法三章:①善待柴氏子孫;②不殺士大夫;③永不加賦稅。這可以說是趙宋王朝的三大立國之本。

第四任皇帝宋二宗秉承先祖遺訓,對百姓真的很"仁”,不但照心這麼看,甚至連清朝自命不凡的“十全老人”乾隆都這麼看。

宋仁宗到底對百姓有多仁?

請看以下幾個小事例,便可窺得全貌。

對饑民寬厚。

饑荒年間,出現饑民動亂,仁宗下旨:"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意思是饑民搶米值得同情,盜賊傷人讓人痛心。他們無知的原因,都是因為沒吃的。把判處死刑的統統赦免。並濟以食物。

沒有文字獄,人們敢說真話。

詞人柳永,科舉時放浪形骸,填詞玩世不恭。被仁宗知道了,說你不適合做官,還是回去填詞去吧。柳永到處打著“奉旨填詞”的旗號,浪跡歌坊伎館。

四川一書生寫詩大放厥詞:“把斷劍門燒劍閣,成都別是一乾坤。”被官府知道了,判定為反詩。上報仁宗,仁宗看了,這那是反詩,分明是想當官卻當不上,這才寫詩洩洩私憤。不如干脆讓他做官,說不定因為感激,他會做的很好。於是就讓他當司戶參軍。

文化、科技繁榮。

因為沒有文字獄這個精神枷鎖,於是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在了仁宗朝。四大發明有三個(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也是出在仁宗朝。可以說仁宗時期的文化科技領先世界幾百年亦不為過。

經濟空前繁榮。

在仁宗朝,第一次出現了“交子”。所謂交子就類似於今天的紙幣,也類似於存單,可以代替金屬貨幣用於交流。百姓人人有飯吃。

宋仁宗一朝,是歷代封建王朝中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人文環境寬鬆,百姓安居樂業。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實屬罕見。所以,仁宗去世,舉國同哀,原因就在這裡。


天中照心


宋仁宗趙禎,自13歲即帝位,在位41年,以寬仁治天下,是歷史上第一位廟號“仁宗”的帝王。在位這麼就,還能得到“仁”的稱號,他的“仁”自然不會是假的。

根據《宋史》所載,宋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天生的非常仁慈。

宋仁宗的“仁”,有很多表現。

對於天下,宋仁宗心繫黎民百姓。每逢水旱等等自然災害,仁宗都會親自祝禱,為民祈福,並予以賑濟。同時,仁宗又輕刑法,經常將囚犯罪降一等,而輕者直接開釋,很多冤獄也得以昭雪。

對於士人,宋仁宗時期鮮有文字獄發生。仁宗非常痛恨羅織罪名,陷害他人的行為,所以,他曾下旨,凡是因為誤判使人獲罪的官員,終身不再錄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別有用心之人,借用摘取個別字句陷害他人的文字獄的發生。同時,也讓仁宗時期,文化一度繁榮到了一個高峰,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就生活在仁宗時期。

據說,蘇轍當時參加進士考試,考卷中直言,說他聽說趙禎宮中有美女數千,終日歌舞飲宴,紙醉金迷,不關心天下百姓。這要是在明清時期,恐怕早就被夷三族了。可是,趙禎知道後,不但不罰,反而誇讚蘇轍敢於直言,特點了蘇轍進士。

而在科舉中得罪了宋真宗,“奉旨填詞”的柳永柳三變,也是在宋仁宗趙禎的開恩之下,終得以入仕為官。仁宗此舉把柳永給感動的,發自內心的填詞歌頌仁宗。

從蘇轍、柳永的事情,已足見仁宗之仁。

整個宋朝相對而言,對於士人都非常寬容,所以,即使有文字獄發生,通常也不像明清時期那麼慘烈,多數是貶官、外放、發配了事,很少殺戮。

對於官吏、後宮,宋仁宗也較為寬容。仁宗時期,朝堂、宮廷鬥爭時有發生,多數都是貶官,罷黜。比如著名的坤寧宮事變,四名醉酒的侍衛竟然深夜在宮內鬧事,大肆殺戮,差點傷了仁宗。最後,也不過是以擊斃了四名鬧事的侍衛,將侍衛頭領,以及相關責任人貶官外放了事。

《宋史》中,更是記載了宋仁宗對於宮中奴僕的體恤。說是有一天夜裡,仁宗飢餓,“思膳燒羊”,想吃羊肉。但是,仁宗怕由此形成慣例,導致御廚夜夜宰殺羔羊備著,所以,寧願捱餓,也不讓身邊的人去傳膳。

而在野史稗記中,記錄宋仁宗的此類事件更是非常多。比如怕跟隨的僕從被罰,忍渴不言;拒絕吃官員獻上的每枚價值千錢的蛤蜊;吃飯時,吃到了沙子,還不忘叮囑身旁的宮女,不得說出去。

宋仁宗的“仁”,正如《宋史》中所言,是出於天性,並非裝出來的,是真的“仁”,這是毋庸懷疑的。

只是,有時候,僅僅是婦人之仁,卻不一定有利於天下百姓。

宋仁宗治下的百姓

從宋仁宗自身而言,肯定是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富足,幸福安康的。仁宗因此才會在災荒之時,為百姓祈福,減少受災地區的賦稅,給與錢糧賑濟。又降低刑罰,督促官員,公正審理各類案件。

但是,宋仁宗並沒能解決宋朝立國以來的積弊,而這些積弊才是真正能夠時時刻刻影響百姓生活的根源。

宋朝實行抑武揚文的政策,在官職設置上,又實行官職差分離制度,只有被差遣的官員,才具有實權,才是真正做事的官員。宋朝不但被差遣的官員非常多,還有大批閒散的官員。這就引發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冗官。再加上宋朝的俸祿很高,所以,宋朝廷等於花了很大一筆錢,卻白白養了一大批無所事事的官員。

另外還有冗兵問題,宋朝養了數十萬拱衛中央的禁軍,卻也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整個宋朝,中央禁軍,加上邊軍,有上百萬之巨,每年消耗掉了宋朝近七成的財政收入。

而宋仁宗雖然個人節儉,卻有個無法戒掉的“壞習慣”,各類慶典祭祀活動繁多,花銷巨大。仁宗不吃羔羊、蛤蜊,節省下來的那一點點錢糧、對於祭祀慶典而言,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宋仁宗雖然自己不喜歡修建居住、遊樂用的宮殿、別苑,可是他非常喜歡修建佛寺宮觀。而且,仁宗還很慷慨,動不動就給官吏、奴僕各類賞賜。這些開支加起來,相比仁宗省下來的那點錢,巨大多了。

宋仁宗要花掉這麼多錢,這些錢從哪裡來呢?難道是從貴族、官吏、士大夫哪裡收取?肯定不是。這些錢自然大多數要出自普通百姓那裡,宋朝的賦稅是很高的。

再加上宋仁宗時期的土地兼併嚴重,甚至到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地步。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實是非常悽慘的。仁宗朝總人口的增加,並不代表百姓生活變好。

原本1000錢給2個人用,1人有500錢。可是現在,雖然有1200錢,總收入增加了200錢,卻要分給3個人用,每人只有400錢而已。多出來的人口,所創造的財富,並沒有被他們留下,而是被剝削走了。這也是宋朝國家財富很多,但是,農民起義卻非常多的原因之一。

這些從百姓手中剝削走的財富,都流入了貴族、官吏,以及富商巨賈的腰包之中。皇帝經常捉襟見肘,入不敷出,而百姓的日子也是愈加的困苦。這也是范仲淹、王安石先後要進行變法的原因。只可惜,每次變法,都不成功。可見,當時的既得利益者,勢力之龐大強盛。

宋仁宗之仁,主要受益者是貴族、官吏、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賈階層。仁宗想對百姓好,但實際上卻讓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不能不說,宋仁宗因為能力所限,好心辦了壞事。這也正應了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