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沢十
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我們暫且不說崇禎的個人能力有多強,因為崇禎的確能力不怎麼樣,他能夠誅殺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並不是說他有多厲害,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結構,在明朝的時候,皇權集權程度非常高。歷史上皇權集權程度最高的是清朝,下來就是明朝。
只要提到明朝的歷史,魏忠賢是絕對不能繞過去的,魏忠賢是明朝最有名的太監,同時也是歷史上最知名的太監之一,此人在巔峰時期民間直接稱呼他為九千歲,天啟年間的時候,就連內閣首輔都要來巴結他,只有把他巴結好才能官運亨通,可是即使他有這麼強大的勢力,在崇禎登基後不久也是將他直接殺了。
要知道崇禎登基的時候才十七歲,完全沒有任何的鬥爭經驗,他卻能扳倒魏忠賢,在當時朝裡朝代到處都有魏忠賢的人。其實魏忠賢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追隨者,本質原因還是他能夠在皇帝身邊說上話,這些人都希望魏忠賢能夠給自己說點好話。魏忠賢的權利全部都是皇帝賦予的,現在換了一任皇帝,這個皇帝明顯不喜歡魏忠賢。
底下的人立馬有了小心思,這個時候還和魏忠賢站一條線,那不是找死嗎?首先魏忠賢身邊的人是最早倒戈的,沒有了同一戰線的人,魏忠賢可就一個人,他什麼都做不了,他身為一個太監再怎麼厲害,也是依附於皇帝,現在皇帝不給他權了,他就沒有權。
明朝的太監看起來是權勢滔天,其實都是皇帝給的,皇帝不給了,他就什麼都不是,而且明朝的制度決定了太監始終就是個依附於皇帝的角色,崇禎要殺他當然是易如反掌。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作為天啟皇帝的代言人,魏忠賢確實權傾一時,這個有著“九千歲”之稱的權臣當年可謂是意氣風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再厲害的狐狸,離開了背後的老虎,也得歇菜。他的威風來自於背後的皇帝,一旦沒有了這個靠山,也就沒有了一切。
在魏忠賢之前,已有太監干政,作為皇帝平衡權力的三角鏈,可是這也只是明政府分權制衡的最後掙扎。太監以皇權代言人的身份早已進入政權中心。王振和劉瑾的時代已有先例。魏忠賢原本只是一個好吃懶做的賭徒,欠債欠的真是無處可去了,最後索性進宮並一刀子自宮做起了太監。沒文化不是問題,會溜鬚拍馬也是本是,就這樣進宮做太監的魏忠賢一步一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天啟上臺之時也是他的飛黃騰達之日,那時候的魏忠賢深得天啟皇帝的賞識,雖然他的官位只做到了內官的二把手—提督東廠太監,但這並不妨礙他權力通天,畢竟,皇帝的代言人嘛。
當天啟已經無法將大明牢牢的掌握在手裡的時候,他也就懈怠了政務,天啟五年皇帝特意賜給魏忠賢金印一枚,印上刻曰:欽賜顧命元臣忠賢印,這是特例,也暗示了魏忠賢有了替君代權的資本。受印的這一年,魏忠賢已經穩固了自己的權力,為所欲為的政治生活開始了,甚至他可以代替皇帝批朱,他招攬黨羽,陷害忠良,培植代理人等等。
這種升職速度以至於當時人稱“盡內廷外廷之人,而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內閣儒生紛紛諂媚,儒還上疏表彰“功不在孟子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風光,但是卻提大的挑戰了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學而優則仕“折衷傳統的理念,一眾儒學士大夫可謂是顏面掃地。反魏勢力也是隨著魏忠賢的得寵而日漸甚囂,東林黨一派在數次的交鋒中都居於下風。
其實從魏氏一派可以看出,他們並不是幾個太監抱成團去擅權專政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政治集團。為何一個小小的太監竟能讓一眾士大夫官員們無可奈何?是天啟帝出於對東林黨一批人心生不滿,有意為之,由新生的魏氏一派牽制朝廷的黨派鬥爭。
大多數人提起魏忠賢都是一個反面的人物,但是寧遠之役魏派啟用並不是心腹的袁崇煥,出任遼東經略一職認可東林黨人推薦的熊廷弼,魏派也並未完全的否決,可見最起碼魏氏還是忠於大明的。天啟皇帝臨終對崇禎的囑託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最終,崇禎皇帝還是在政治上失了一手。
天啟帝死後,魏忠賢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新上任的皇帝自然三把火,這火第一個燒向了魏忠賢,彈劾他的奏章紛紛而下,天真的崇禎皇帝想要 以此立威,作為臣子的魏忠賢自然也不敢作起大風浪,作為皇權之下的棋子,既然走進了權力的漩渦,他就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可笑的是魏派一散,東林黨重新回到了大明政治舞臺的中心,幾年的時間掏空了大明的家底,黨爭的極速加劇使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縱使崇禎帝再勵精圖治也於事無補,空談誤國,就這樣的一批人把大明推向了深淵。
楓橋不夜泊
魏忠賢,明熹宗朱由校時期的權宦,被稱為“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畢竟只是一個太監,天下的很多事情不能靠他自己,光一個魏忠賢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魏忠賢為了把持朝政,打擊東林黨,大肆拉攏之前受到東林黨打壓的浙、齊、楚、宣、昆各黨派,手下黨羽眾多。
當時內廷中宦官王體乾、李朝慶、王朝輔、孫進、王國泰、樑棟等三十餘人把持皇宮。外廷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稱為“五虎”;武臣則有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稱為“五彪”。還有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程等人,稱為“十狗”。
這些閹黨人員為什麼追捧魏忠賢,願意為虎作倀,不是魏忠賢有什麼人格魅力、能力卓絕,而是因為魏忠賢受到明熹宗的絕對寵信,能夠代行皇權。這些閹黨敬畏的是皇帝,追逐的是權力,和魏忠賢沒什麼關係。
當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以後,不在信任魏忠賢這個太監,魏忠賢的權力基礎也就動搖了。為了取悅新君,正是曾經對魏忠賢“忠心耿耿”的閹黨們搶先出手出賣了魏忠賢。
當狗容易做人難
因為魏忠賢膨脹了,他眼中的崇禎是很聽話的、是沒什麼能力的、是懦弱的!
雖然想幹掉崇禎但卻失手了——“權力還是我的就行”
雖然有能力造反得天下但退卻了——“天下還歸我管就行”
雖然可以全身而退但卻得意忘形了——“沒權有錢也行”
最後,落得個三尺白綾自縊身死的下場。。。
魏忠賢終究低估了眼中的這個少年,因為這個少年是一個極度成熟的政治家
而且,在最初的兩年,崇禎的確表現的服服帖帖,包括最後魏忠賢的放權,也是被崇禎的演技所欺騙,直到他幡然悔悟的時候,天下已經不在他手中掌握
崇禎並沒有那麼不堪,他並非是一個用力過猛但卻欠缺政治才華的愚笨君王,只是歷史這輛大車禹禹而行,並非一般人能改變他的走向
至少,崇禎不能
我們來看看,權傾天下的魏忠賢是如何敗在崇禎之手的吧
錯誤的妥協
天啟皇帝總會長大,他總會明辨是非,比如曾經魏忠賢為了迫害東林黨而製作一百零八將點將錄,作為排號要一一收拾,結果天啟這個天才木匠竟然是個文盲,連《水滸》都不知道是啥,還得魏忠賢這個半文盲一頓解釋
但是,天啟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卻很正直,在聽了魏忠賢的解釋之後,拍手叫好,認為梁山好漢各個都是忠勇之人。搞的魏忠賢很沒面子,本來要搞東林黨的嘛
所以,他意識到了威脅,他意識到了不應該再讓天啟成長下去,那樣自己的權勢必然會有一天不復存在。之後天啟莫名落水,身患重病,服用靈藥不久全身浮腫而死
據傳,當年魏忠賢與客氏一頓忽悠,差點就讓天啟做出了決定,傳位給一個來歷不明的孩子,這孩子都要抱到宮中去了
還好皇后是個明事理的人,她對著即將走人的天啟滔滔不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做出傳位給其弟朱由檢的決定
緊接著,魏忠賢開始搞事,三番五次設計收拾朱由檢,但均被他躲過去了,直到順利即位
而魏忠賢也覺得,這個朱由檢年紀也很輕,而且也沒什麼根基,是很好控制的,應該可以繼續當傀儡,等到他長大了再搞掉換個人做皇帝就好
就這樣,朱由校拉著朱由檢的手,說出了人生最有水平的一句話
:“吾弟當為堯舜!”然後就撒手去老朱那裡彙報工作了
錯誤的判斷
好了,朱由檢登上了歷史舞臺,並且開始自己的裝孫子之路,他依然將國家大權交於魏忠賢之手,魏忠賢也做出了判斷,這個皇帝是個聰明人
這個時候,不是崇禎不動他,而是說他動不得
朝廷上下,全是魏公公的人,誰敢呢?所以還是默默的行動,先剪除其羽翼
皇帝要動魏公公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心裡都開始明白,只是我們的九千歲卻渾然不覺危險
而且,好像事情也沒那麼簡單,還需要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直到其黨羽重要人物崔呈秀被彈劾一事,才讓此事的進度大大加快
魏忠賢也意識到了危險,不過他做出的判斷是:皇帝不會殺我的
所以,他決定丟車保帥,並未出面拯救崔成秀,而這一動作,讓閹黨之人大失所望,連最重要的心腹都不救,那其他人呢?
魏公公不過是想要自保罷了,所以此時的閹黨已經瀕臨土崩瓦解
錯誤的決定
其實,這個時候,如果魏忠賢造反,是很有可能勝利的,因為無論軍政大權此時還牢牢的握在他手中
但是,他卻決定告老還鄉,不再參與朝中之事,崇禎也懼怕他造反,所以決定同意並責令其快速離開
然而,魏忠賢竟然以為皇帝是真的不殺他了,所以真的就很是天真的回家收拾東西
而這一決定,徹底觸怒了崇禎
他回去收拾了80大車的金銀財寶,攜帶大量的僕人家眷,甚至還有9000名隸屬於他本人的護衛,彷彿遊街一般浩浩蕩蕩的啟程
崇禎的極限已經到了,他無法再忍受
於是下令追回已走的魏忠賢
結局,我們都知道。深更半夜得知皇帝旨意的魏忠賢上吊身亡,其財產被護衛僕人一搶而空,陪在他身邊的也只有一個絕望的太監
說來淒涼,除去後期被捕治罪的無數文臣武將,曾經號稱有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兒,千子千孫的九千歲,在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也只有身邊這一個太監以死相隨
崇禎其實是一個極其老練的政治家
他有謀略,有才華,有能力。只是扳倒魏忠賢之後,卻被東林黨等諸黨所誤,最終落得悽慘的下場
魏忠賢其實是一個極其有天賦的政治家
他有手腕,有權勢,有水平。但是,他無惡不作,排除異己,卻只是為了自己的權勢而已,雖然優秀但絕非國家之幸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宦官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奇特的存在,例如漢唐後期,太監都可以掌握廢立大權。但是魏忠賢為什麼鬥不過崇禎呢?這就涉及到明朝從一開始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吸取前朝教訓,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雖然被後來的皇帝推翻,但是從始至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明一朝,宦官的大權都是皇帝賜予的,換句話說,宦官有權,但是隻是執行者,真正的權利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看到這裡有人就要說了,就算權利掌握在皇帝手中,天啟帝掌握著權利,崇禎一個剛登基的小屁孩又能掌握什麼權利呢。其實在這裡都忽略了倆點,一是崇禎並不是一上臺就把魏忠賢拿下的,而是等了倆年,其次是魏忠賢權利很大,但是從一開始他就沒掌握到軍權,朝廷上也不是全都聽他的,還有一個重要的褒貶不一的勢力-東林黨!
其一,崇禎剛上臺的時候,出於對朝廷的不熟悉,對魏忠賢表現的恩寵有加,讓魏忠賢放下警惕,而且即使是後期想要向他動手的時候,也是先從他的黨羽動起,當魏忠賢感到不對的時候,崇禎又會對他說我知道這不是魏公公的錯,你放心,只是他們做的太過了,我沒辦法給魏公公你面子,不得不辦他們。就這樣魏忠賢對崇禎的警惕心一點一點放下,最終被收拾時也就沒人可以幫忙了。
其次,明朝可以說是成也文人,敗也文人。明朝的八股取士政策,造就了一批忠貞之士,這批人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一心只想著忠貞為國,流芳百世。萬歲的面子都沒戲,你魏公公九千歲又算哪根蔥!所以有著這批文人的支持,崇禎也就有了最基本的底氣,可見魏公公九千歲還是不能一手遮天的。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明朝的制度問題,要知道明朝可不只是皇帝說了算,還有個權利大上天的內閣,太監是不可能一手摺騰的,內閣首輔也不幹啊,你當老二了,我這名義上的老二當老幾去啊,太監充其量只是個幹活的,皇帝不想管的時候,忽悠忽悠皇帝,做點假證據陷害個人可以,但是沒有皇帝許可,基本上啥都幹不了,要知道就算天啟年間,沒有天啟帝的放權,魏公公也幹不了啥。
不過不得不說,魏公公還是有點好處的,那就是對皇帝還算忠心,因為他知道自己權利的來源,要不也不可能這麼容易被幹倒,還有就是隻要收錢就辦事,也算保證了天啟年間邊防的一個穩定,比一些空談的文人要好很多!
歷史風雲小胖子
明之宦官一開始只是替皇帝分擔政務的親信存在,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開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藉此打壓文臣集團,保證皇權的穩固,天啟年間,東林黨一黨獨大,嚴重威脅皇權統治,天啟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賢,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想通過閹黨奪回權利,所以造成魏忠賢的權勢滔天,
明宦官勢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權幾乎沒有,不同於唐中後期的宦官掌守衛京師的神策軍,明宦官最多掌東西廠或者錦衣衛其中一部,而邊關精銳或守衛京師的三大營,一般情況下除非被皇帝親派督軍,否則根本就沒有機會染指。
宦官本身沒有太多兵權,一般都是代表皇權與文官集團不死不休,有了皇帝信任還好說,皇帝不信任了,文官集團落井下石不死才怪。
魏忠賢在天啟在位的幾年間,肆意妄為,做了不少傷天害理之事,也幹了不少實事,但徹底與當時一黨獨大的東林黨不死不休了,而魏忠賢並沒有跳出傳統宦官的限制,依舊沒有多少兵權,天啟帝信任魏忠賢才成就了他的權勢滔天,天啟帝無子絕嗣,按“兄終弟及”崇禎帝即位,雖天啟帝交代崇禎帝魏忠賢可計大事也,但是很明顯魏忠賢飛揚跋扈很不討崇禎帝喜歡,崇禎帝又是年輕氣盛,看不清天啟帝交代的真正意圖用魏忠賢制衡東林黨,魏忠賢在崇禎帝即位後也是小動作不斷,最後崇禎帝聯合東林黨自然輕而易舉的殺死魏忠賢,但是之後事情就失控了,崇禎帝以為東林黨忠心耿耿或者認為可以御東林黨為己用,沒想到沒有魏忠賢制衡後,崇禎帝面對東林黨束手無策,不斷換首輔換六部尚書也無濟於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終明亡。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權力是沒有邊界的,權力的鬥爭是激烈的,在中國歷史上各個封建王朝內部,明朝的內部權力鬥爭最為白熱化。
可能是吸取了宋朝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的教訓,朱元璋這個總設計師打一開始就廢除了丞相這個工種,全力打壓勳貴集團的同時,又把文官集團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特務機關的代表錦衣衛走上歷史舞臺。
朱棣掌政期間,藩王、開國功臣這個群體已經打壓的不成形了;武將地位更低,多低的文官都可以參劾武將,不要說集體,連個小團伙武將也不敢湊。為了警惕相權(丞相沒有了,還是有內閣的,內閣還是有首輔的)代表的文官集團對王權構成潛在威脅,大力構建宦權,讓宦權與相權形成互相掣肘之勢,由此開啟了明朝之後的皇帝們的快樂生活。
再也不用像老祖宗朱元璋那樣禪精竭慮、事必躬親了,朝政大事自有辛勤的文臣們去忙碌。文臣中扶植一批職位專司瘋狗一樣到處咬人,他們會收拾駐守邊疆的野狗,而朝廷內外的宦權存在,相當於多了一群忠實警犬。
這一條能解釋明朝皇帝貪圖享受、不理朝綱的主兒特別多的原因。
天啟年間,九千歲魏忠賢所代表的宦權“權勢滔天”,掀起了洶湧巨浪,作為皇帝豢養的警犬,把眾多野狗、瘋狗擠兌的簡直沒活路。然而崇禎一上臺,幾乎不費吹灰力氣,就收緊了自己手中的狗鏈,把九千歲魏忠賢絞死。
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從制度建設上來說,明朝的宦權根本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王權的非固定代理人,三廠一衛都是不同犬種的警犬,狗鏈都在皇帝一人手裡攥著。
作為最優秀的警犬,魏忠賢可以把文臣武將嚇得噤若寒蟬,把廠衛搞的服服帖帖,當你遇到一個信任你的皇帝時他會不動聲色。但在一個底層出身滿腹理想的皇帝的眼裡,你分明就是壞了權力制衡的規矩的一條老狗而已。
然而從大明王朝後期直線向下的發展軌跡上來看,一個瘋狂而不專業的真龍天子所起到的作用,有時候還真不如一條呲牙沉默的老狗。
歷來現實
太監是古代每個王朝不可或缺的,起源於殷商時代 ,在歷史上多時能達到十萬人之眾。太監這個身體上有缺陷的團體,本身是處於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群,在擁有很大的權力後,有時甚至能左右朝政,呼風喚雨。特別是我國的明朝,幾乎成了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明代的太監們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
二百多年間,太監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當時人稱“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見魏忠賢的權勢之大。那為什麼魏忠賢卻被崇禎絆倒呢,甚至大的反抗都沒有?
我們知道王朝大的政治集團一般有三個:外戚集團、官僚集團、宦官集團。明朝前期的皇帝因為和功臣之家相互聯姻,外戚多少還能夠給皇帝提供點支持。但到了中後期,皇帝的生母誕生多數微賤,也沒有造成有政治影響力的外戚家族,也就是說明朝後期皇帝的想依靠外戚援助基本上是沒有。
明朝文官跟皇權對立是歷史上非常嚴重的,但凡是讀書人,天生是士人階層的。而到了明朝後期士人階層的勢力是最強大的,皇帝無法單獨抗衡。皇權為了自保和鞏固,皇帝會故意培養宦官的勢力,這樣皇帝聯合宦官可以和文官集團相抗衡。
例如東林黨自從萬曆時期的張居正死後,就開始慢慢崛起了,到了天啟皇帝這裡達到了巔峰。此時的東林黨把持了朝堂上所有職務的任免,四處打壓排擠非東林黨人士。於是到後來,越來越多遭到東林黨排擠的人就想有個明君來給他們主持公道。
而當時的天啟皇帝如此孱弱,皇權式微,所以需要團結其他力量,那些非東林黨人員就是團結的對象。而魏忠賢只是皇權和其他反東林集團共同作用下推出來的一條惡犬,用於保護皇權和非東林的利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監的發聲在某種程度上是代表皇帝的聲音,明朝太監的權力完全來源於皇帝,沒有了皇帝的太監什麼都不是。宦官集團為了強大自身,則需要緊緊依附於皇權。例如明武宗時期的太監劉瑾也算是權擅天下了,但是還是被皇帝的一聲命令下,被被判凌遲3357刀。所以說魏忠賢仍然想緊緊的依附新皇帝的權力,如果沒有皇帝他也就失去了權力的合法性。
說到底明朝的太監並沒有實權, 他們的身份只是皇帝的家奴, 皇帝信任慵懶,他們就能表現的很風光。皇帝一旦要辦掉他們其實也很容易,魏忠賢作為明朝最大的專權太監,崇禎17歲弄掉他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如果換個文官或是武將來看看,有這麼大的權勢後,他不造你的反就不錯了,你還敢弄他。
後來崇禎帝也知道了東林黨更不是什麼好鳥,甚至可以說比魏忠賢所代表的“閹黨”更壞。至少閹黨還會考慮一下皇帝,魏忠賢在位時期,遼東方面沒有拖欠過一分軍餉,各種軍事物資也是全部齊全,後金也沒得到過太大便宜。
東林黨則是隻顧自己。各個官員常常是長篇累牘的奏疏,我攻擊你,你攻擊我。我給你扣帽子,你給我打棍子,就是不真正操心國事。總之一句話,兩個黨派一起開明朝的倒車,活生生的把資本主義萌芽開死了。
小王子木有錢
明朝說到底,其實還是封建專制達進一步穩固的朝代。
雖然內閣可以否定皇帝的意見。雖然司禮監可以代替皇帝審批,蓋章。
但是,一切的權利,還是在皇帝手裡。皇權,閹黨,文官集團,看似平衡,實則皇權一家獨大,閹黨和文官需要平衡,這是皇帝需要維持的事情。
魏忠賢再牛,也別想協天子令諸侯,這和漢唐宦官是最大的區別。原因是,明朝宦官的權利大小,範圍,都是由皇帝界定,更沒有軍權,廢立大權,明朝宦官更不具備。所有的權利的來源,只有皇帝。所以,崇禎想收回權利,也是一句話的事。
明初,廢宰相,所有的一切權利,全部收歸皇帝。除了牛逼的朱元璋,朱棣。其他皇帝,想總攬全部政務,是不現實的,所以,有個內閣這個畸形的機構。內閣,有名無職,可以否定皇帝意見,但是,皇帝可以隨心所欲任免內閣大臣。
內閣權利有,所以,需要宦官制衡。而,司禮監可以草擬,蓋章。說白了,就是,宦官可以發佈政令,然後,內閣可以拒絕實施。宦官和文官之間的制衡多麼完美!
但崇禎的出現,打破了平衡。宦官倒臺,東林黨獨大。東林黨實則和閹黨沒什麼區別,排除異己,打擊異見。再往深處追究,東林黨還不如閹黨。因為,宦官無論如何,有一個底線,就是明朝不能亡,皇帝沒了,他們去哪要權利去。但是,東林黨不一樣,朱家倒了,還有下一個朝代,無所謂。事實也是如此,清朝入關後,東林黨便去清朝發揮餘熱去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魏忠賢在位時,徵收江南礦廠稅銀,一年高達560萬兩。東林黨得勢後,不再徵收這一稅銀,畢竟都是士族階級。但這錢怎麼辦?東林黨人一拍腦袋,從農民徵收,反正農民階級就是被剝削的。最後,農民起義爆發了。
豪說放語
魏忠賢為何鬥不過崇禎皇帝,與和珅為何鬥不過嘉慶皇帝是一回事,根本原因當然是皇帝手上有無上的權力,集軍政一手。首輔、大學士、太監所有擁有的權力都是臨時的,有期限的,至於期限看皇帝心情。
明清兩代,君主一手遮天,經過歷朝的歷史教訓,相權遞弱:
先秦時,國王基本不管事,齊桓公把所有的權力交給管仲,自己一天到晚就是吃喝玩樂,除了出席國際會議,基本是嫖賭逍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權力歸中央,其實主要歸丞相,當然秦始皇不一樣,他是從戰國過來的強硬派,願意攬權,多做事,到了秦二代,相權大過天,隨時可廢皇帝,漢代的相權也很大,你看大將軍霍光就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唐代吸取秦漢的經驗,把相權分散到六部,減少對皇帝的風險,宋朝進一步的分散,到了明朝老朱家取消丞相,董事長總經理一肩挑,清朝承襲,所以下面權臣分分鐘可以下課。
崇禎未上臺之前,就看不慣魏忠賢,魏忠賢也知道,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底,何況東林黨人虎視眈眈。
崇禎不像天啟大字不識,他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正統教育,知道遠小人、近君子這是皇帝的準則,可惜他近的君子——東林黨人,同樣不靠譜,為什麼這麼說了,因為小人和君子是一對生態鏈,缺一不可,這是一對矛盾,用對立統一的規律來看就很好理解。沒有小人的映襯,那能體現君子的風度,老子早就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其實君子、小人是對比存在,環境一變,還能相互轉化,所以說,一個人成功需要高人指路,貴人相助,小人成全。沒有小人的成全,范雎成不了秦國的宰相。自然界也是如此,如果說草原、森林是君子,那麼沙漠、戈壁就是小人,森林、沙漠、草原各有各的生態位,不要動不動就是把沙漠變成綠洲。
其實沙漠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為什麼?
沙塵暴可以淨化空氣,雖然揚塵過境的那段時間空氣裡面的顆粒物濃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同時顆粒物可以吸附空氣中的氣態汙染物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大風吹走汙染物,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其次,沙塵暴可以促進礦物質的地球化學循環,從陸地吹向海洋的沙塵暴,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礦物元素來源,而海洋中的藻類是吸收溫室氣體減輕溫室效應的重要組成部分。亞馬遜雨林的礦物來源就是不斷從撒哈拉沙漠吹來的沙塵,從這個意義上講,沙塵暴在減輕溫室效應的方面是有重要貢獻的。
大凡權臣都活不過二代,魏忠賢的死是必須的。新皇當政第一件事是集權,崇禎開始也很忌憚魏忠賢,在閹黨中,兵部尚書崔呈秀是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禎就把矛頭首先指向崔呈秀,崔呈秀的垮臺,魏忠賢並沒有什麼舉動,於是崇禎膽子就大了起來,一步步緊逼,直到群臣痛打落水狗。與其說是崇禎殺了魏忠賢,還不如說是內部的傾軋。崇禎的倒臺也是傾軋的結果,正如自然界森林的起火本來就是自燃,目的也是為了森林的新生,否則森林到處都是腐木,怎麼能給新生力量騰開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