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德国当初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德国会赢得二战吗?

米虫虫的大米缸


德国不仅不会赢得二战,还有可能彻底沦为苏联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想征服全欧洲。他们之间的分别是,希特勒先动手了。联想到现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冲突无法避免,那就先动手。这句话和苏联在二战中没有对德国先下手为强所导致的重大损失有着某种内在的因果联系。

斯大林征服欧洲的计划

1935年,希特勒对外发布了一个惊人讲话,德国将恢复在凡尔赛合约中北废除的义务兵役制,德国军队未来将把军队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十万人扩编到五十万人。之后便是海军扩编,军舰扩编,空军扩编等等举措。欧洲的英法无能为力,3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他们束手无策,为了安全,英法和波兰组成了军事互保联盟。

而在远离西欧的莫斯科,苏联趁着欧洲经济危机的间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斯大林用三个五年计划把苏联变成了工业强国。斯大林的目标可不仅仅是工业化,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之后的一举一动,以及凡尔赛合约的缺陷(无法真正限制德国的军事扩张,首先因为没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国拒不陪款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制裁德国),让斯大林感觉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战迟早会来。也意味着新一轮瓜分世界的浪潮将会到来。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也加入到了瓜分波兰的行动中。此时的苏联其实早已磨刀霍霍。为了相互迷惑对方,希特勒和斯大林于当年8月份装模作样的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为了防止苏联像当年沙俄联合欧洲对抗拿破仑那样联合英法对抗德国,德国拿下西欧之后再撕毁条约;斯大林的考虑是让希特勒放心大胆的攻打全欧洲,等到德国陷入战争泥潭之后,苏联再执行他的“大雷雨计划”。这个计划大概是这样的——苏联红军先从克拉科夫卡托维茨(波兰境内)方向南下,切断德国和巴尔干半岛的联系。再挥师包围波兰境内的德军,然后以150个师的兵力全力进攻德国,拿下德国之后再拿下西欧。从苏联当时为这个计划部署在苏德边境的军力来看,苏联是相当有机会“闪击德国”的。150个师,20000辆坦克,19000架飞机,6万门大炮。而德国用来防备苏联的兵力只有100个师,4000多辆坦克,4万门火炮,1800架飞机。不仅如此,苏联有相当数量的坦克和飞机要比德国先进的,如果苏联先动手,德国大概率会失败。问题苏联没有先动手,原因是斯大林觉得德国会继续和英国消耗,此时动兵为时尚早,也正因为这个战略误判,使得苏联方面的战争准备比德国慢了一拍——大雷雨计划原定1941年6月12日开始,但是就因为准备工作的不足而延迟到7月份。然而德国却早苏联一步,于6月22日集结了190个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两线作战的危险性,他是看到了苏联磨刀霍霍的样子,与其等着被苏联进攻,不如抢先一步,或许还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与世界为敌的人,不管力量多强大,终究难逃败亡的命运。


独钓寒江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为什么那些战争狂人们会有那样的选择?

二战爆发前,德国人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完全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出来,一跃成为欧洲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在经济发达之下,纳粹德国顺势而为,相继摆脱了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束缚,迅速的重新武装化,大力发展了陆军和空军,在对外政策上,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将军队开到了莱茵河东岸,这些都严重违反《凡尔赛合约》因为《凡尔赛合约》中规定德国不允许拥有海军和空军,莱茵河东岸是非军事区,奥地利和德国不得合并........

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之下,德国在举办柏林奥运会之后,不仅国际声望极大提高,而且领土迅速扩张,陆军和空军迅速成长欧洲最强,海军也有着庞大的造舰计划。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一起展开了灵活的外交,不仅是和意大利、日本签订轴心国条约,还忽悠着张伯伦们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同时德国还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在二战开始后,德国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还在德国入侵苏联前一直让苏联向德国提供大量的原料,如此厉害的外交部长,让西方和苏联恨之入骨,战后作为一个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居然作为战犯被绞死,可见他让西方和苏联受到多大伤害。

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国宣战在西线枕戈待旦,但是只是静静的观望,他们盼望着德国入侵波兰的军队一直向东撞上苏联红军,然后开始一场厮杀,不过让英法失望的是,德军和苏军在波兰是遇见了,但是是彼此握手,他们开心的会师了。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兵戎相见不仅没有发生,而且德军在攻下半个波兰后,迅速挥军北上席卷北欧,然后进入到西欧、短时间内越过马其诺防线,击败英法联军,将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灭国,而德国从波兰到法国所用时间仅仅是9个月时间,就席卷东欧、北欧和西欧,将闪击战运用到极致。

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

波兰战役后德国和苏联军官亲切握手

但是德国人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海军问题。所谓“三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由于海军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没有一个长时期的建设,是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的海军的,一战中德国海军曾经实力很强,但是一战后完全瓦解,纳粹德国十分重视海军,无奈海军的特殊性,不像空军和陆军那样能够迅速壮大,尽管二战初期德国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等战舰取得过辉煌战果,但是难以避免被群殴的后果,德国也有包括航母在内的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但是无奈德国海军实力较弱,建造大型的水面舰艇时间太长,而且希特勒已经迫不及待的发动战争,因此最后德国海军只好最后选择速成的潜艇部队建设,尽管邓尼茨后来狼群战术曾经给予英国巨大打击,但是在美国大规模援助英国后,潜艇依然是打不过水面舰队。

俾斯麦号虽然强大,但是德国水面舰艇数量太少,实力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

德国打败了法国,以法国为基地开始对英国的打击,不列颠空战开始,丘吉尔说“这是历史第一次,如此少人参战保护如此多的人”,德国目的在于第一目标在于摧毁英国的抵抗意志,逼迫英国投降,第二目标在于摧毁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以掩护在英吉利海峡发起的对英国海狮登陆计划,全面占领英国,可是由于英国人顽强抵抗,并率先在英伦三岛部署防空雷达等技术的加持,德国空军对英国空军的打击并不顺利。而且随着英国空军报复性轰炸了德国柏林后,德国空军将摧毁英国空军的目标改为轰炸英国的城市,但是事实上,此时的英国和德国空军都不具备战略轰炸的能力,因此这种轰炸起不到改变战局的效果。

1940年的法国战役

在制空权迟迟不能够控制,英吉利制海权完全没有的情况下,德国是不敢贸然进攻英国的,于是乎德国人将战略方向对准了苏联。因为在德国席北欧和西欧的同时,斯大林也在德国和苏联边境做着疯狂的战争准备,有资料标明,苏联当时制订了先发制人打击德国“大雷雨”计划。而且在东线从字面上,苏联人拥有更多坦克飞机大炮和更多军队,字面实力更为强大。

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于是德国面临的是一个这样的局面,拥有欧洲超强陆军和较强的空军以及残废的海军,海军和空军都不能够在西线上取得对英国的绝对优势,致使德国陆军对弈海峡相隔的英国毫无用武之地,而东线则是不断苏联增兵的威胁,而且苏联和德国貌合神离,希特勒没有一刻钟不想摧毁苏联,从希特勒的角度上英国人属于日耳曼人可以投降,但是苏联作为低等的斯拉夫人必须摧毁。正式从主客观的综合考虑,希特勒最后将进攻中心从西线转到了东线,将结束法国战役后正在无用武之地的德国陆军部署在东线,对准了苏联并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全面入侵苏联计划,短时间内摧毁数千架苏联飞机,消灭数百外苏联军队,这是德国人的闪击作战最后的荣光,可是德国人也彻底陷入苏联人的战争泥潭,苏联国土面积太大,军队数量多,工业能力强,战争权力远非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于是此后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的不治顽疾,最后等待他的是惨痛的失败。

战斗中的德军

作为欧洲战争艺术最高的国家,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无法克服两线作战、国土纵深狭窄的先天性顽疾,因此结局都是惨败。因为即使1941年6月德国人不去入侵苏联,苏联也可能会在东线入手,因为苏联的聪明人也不少,而我认为,其实欧洲战场上最大变数就在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下令阻止古德里安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而是选择空军和陆军协同配合,摧毁这30多万英法联军,英国的抵抗意志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坚强,而且要知道那些逃到英国的33万英法联军后来在1944年6月又回到了法国,那次的他们的登陆点是诺曼底。

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国人的防守本土和反攻的有生力量


大东北的小豆包


不会,当时的德国和苏联,事实上一直都是相互防备着的,并不是说德国不去招惹苏联,苏联就会放德国一码。因为不管是苏联也好,德国也好,如果想要成为欧洲霸主,就必须要干掉对方,才有机会问鼎欧洲霸主的位置。

即使德国不去打苏联,苏联也会过来打德国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苏联和德国都是欧洲新崛起的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都非常强盛,这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

德国在二战时面临的战争局面,基本上和一战时期的战争局面差不多,即两线作战,虽然不管一战还是二战,德国的军事实力都远强于周边国家,但是正是因为德国地理位置的原因,导致其始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德国想要取胜,就必须将一战时期的作战计划重演一边,即迅速击败英法等国,然后再掉过头快速击败苏联,以实现本国的全面快速扩张。

而苏联也同样是这样,在一战中成立的红色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国家虽然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苏联在底子上就不如其他欧洲国家,因此二战以前苏联虽然实力也很强,但是在欧洲还不是第一流强国。如果苏亮想要变得更强大,就必须要想西欧扩张,去夺取那里的工业基地来强壮自身。

因此苏联和德国作为一战后崛起的新兴国家,这两个国家不仅有着很强的战争潜力,更因为两个国家的领导者都有着吞并天下的野心,因此不管德国也好,还是苏联也好,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如果想要成为欧洲的主宰者,就必须要首先干掉对方,这就是两国之间解不开的死结。

为了在战略上取得胜利,苏联和德国都制定了入侵对方国家的战争计划,这就证明双方的战争是早有预谋的。

在二战中,德国和苏联在瓜分波兰之后,表面上友好的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在私底下,双方都做好了相应的战争准备,德国制定的战争计划叫《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的战争计划叫《大雷雨行动》计划。

当时德国制定的战争计划是在1941年6月22日展开,而苏联制定的计划则是在1941年6月12日展开,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苏联因故推迟了战争计划,那么苏德战争的第一枪将是由苏联打响。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德国总共动员了1420万部队(其中兵力最多时达到了780万人3800辆坦克、4.3万门火炮、1830架飞机以及192艘舰船

而苏联总共动员了3460万部队(其中兵力最多时达到了1280万人、1475辆坦克、6万门火炮、1540架新型飞机以及大量老旧飞机、396艘舰船。

双方在这场关系到自身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打了整整5年,到最后在美国和英国的帮助下,苏联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苏联国内的战争潜力也因此遭到了重创。

历史就是这样的残酷,也没有什么对错,德国在发动战争之后,最后因实力不济而最终战败,这并不是因为他主动的去招惹了苏联,事实上如果德国不主动发动苏德战争,那么德国可能会在更早的时间里倒下,而苏联就很有可能挥师西欧,成为新的世界主宰者。


落下m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为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所以德国在欧洲开辟的战场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因为长期的利益冲突,由资本主义向终极形态帝国主义过度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殖民与被殖民的斗争。

第一,有人会说你这话说的有问题,人家欧洲可都是资本主义,他们怎么会变成被殖民者,其实纵观欧洲的发家史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谓的文明其实双手占满了血腥,随着欧洲各国的财富与实力的增加,国家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加贪婪,而列强们的海外殖民地和本国的财富,就成彼此眼中肥肉,随着矛盾的增加,吞并战争将不可避免。

第二,欧洲是世界经济文化军事的制高点,如果统一了欧洲,实质就是统一了世界,因为当时除了美国,欧洲国家在世界上基本没有对手,有人说亚洲不是还有日本,我只想说,日本的整体当量还有武器水平和欧洲国家比差距还是有的,就拿坦克举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毕竟电视剧咱们看的也多,所以希特勒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控制欧洲基本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正是如此与苏联一战不可避免。

第三,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实跟俄国和美国袖手旁观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彼此的利益纠葛,俄国和美国基本运用了同样的战术,就是备而不战,美国用的战术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主要就是大发战争财囤积资金,而俄国人的战术确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比起美国,德国更担心俄罗斯,为什么因为苏联有野心而且还离得近啊,希特勒如鲠在喉,他深知即便德国不出手,俄罗斯看他们打的差不多的时候也会出手,所以当欧洲就剩英伦孤岛,德国果断调转枪口攻击苏联。

第四,我以前说过,国与国之间咱们老祖宗就已经定调了,不是合纵就是连横,二战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以苏联这个国家的实力,无论是合众或是连横都不会选择和德国,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德国的野心,苏联自然不会与虎谋皮。

总结:即便德国不攻打苏联,德国也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因为师出无名,最主要的是德国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侵略的结果一定是失败。





听风且与


绝对不会。

苏德之间签有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悍然撕毁条约,出兵入侵苏联,我想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苏联是资源大国,尤其是高加索地区的优质油田,一直是纳粹德国最为觊觎的战略物资。对于一向陷于“油荒”的纳粹德国,简直是垂涎欲滴,难以抗拒。

2.苏联是工业强国,工业体系刚刚重新整合完毕。接下来就是开足马力,生产备战。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斯大林会同意希特勒双方互不侵犯的原因。而希特勒明显意识到,给苏联的备战时期越长,对纳粹德国的后续计划越加不利。

3.意识形态对立。希特勒是反共、灭共的。欧洲英法等国执行“绥靖政策”,就是考虑到希特勒是仇视共产党的,想要将战火引向苏联,借希特勒的手消灭共产党。当时欧洲大陆反共的“桥头堡”就是纳粹德国和西班牙。苏联对纳粹德国是绝对没有丝毫“好感”的,因为欧洲的共产党(除了苏共),几乎都被纳粹德国杀光了。斯大林是“坐山观虎斗”,一旦英德之间分出胜负(或者两败俱伤),他是不介意出来收拾残局的。到时候,希特勒绝没有好下场。

4.苏联是人口大国,战争动员能力强。时间越久,整训出来的士兵越多,会更加难以对付。

5.纳粹德国一直对英国征战,对伦敦持续轰炸,意图压垮丘吉尔,逼迫其投降,完全“解放”欧洲。但战事胶着,形势反而是纳粹德国堪忧。此时对苏联发动突袭定会打斯大林一个措手不及。

6.纳粹德国对苏联的闪电突袭蓄谋已久,早已制定了详细的战略部署,暗中集结了全欧洲最精锐的地面部队(含重型装甲和最精锐的步兵),力图在雨季结束之前,完成攻占莫斯科,击溃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苏联的沼泽密布,一旦进入雨季,德军装甲集群将失去机动的优势。如果进入了漫长的冬季,西伯利亚的严寒更是不可战胜。历史上以拿破仑为代表的众多军事家折戟沙俄,都为希特勒敲响了警钟)斯大林麻痹大意,对纳粹德国的“不宣而战”准备不足。

总之,斯大林的大意,成全了希特勒的疯狂。但是希特勒对苏联是有误判的。苏联:国力强大,是欧洲历史上传统强国;重工业生产力强,战时生产补给能力强;人口众多,兵员补充力强;疆域宽广,回旋余地大,战略纵深广;苏联的气候真的令人头疼。所以这是希特勒一次大胆的,失败的偷袭,是一次疯狂的尝试。既拿破仑之后,又一个欧洲军事强国,用失败成就了这片土地不败的传奇。


弹指风云动


不会,其实当时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双方都在争取时间。

首先当时德国需要面对英法等国的联军。德国汲取一战时的教训,需要避免两线作战。所以拉拢苏联就很有必要。

至于苏联。也在那时尽量避免与德国作战。因为苏联在此之前进攻了芬兰。芬兰相对于苏联国土面积小,综合实力弱。所以苏联认为能够快速取胜。斯大林甚至联系了芬兰共产党,准备将芬兰变成红色国家。结果大家都知道。苏联打的并不好。本来的速战速决变成了冬日冰雪下的血腥僵持,最后现实的芬兰人放弃了部分领土与若干基地。与苏联达成和平条约。(这也为芬兰帮德国入侵苏联埋下了隐患)斯大林对此十分震怒。按照构想,苏联军队应当轻松击败芬兰,进而建立芬兰红色政权。更令斯大林气愤的是,苏联连芬兰都击败不了。日后如何与德国国防军作战。所以苏联需要时间来提升综合实力,尤其是工业。还有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苏联希望德国与英法陷入战争泥潭,苏联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苏德之间最后必有一战,希特勒早已决心征服苏联。而苏联也在积极备战。可能有人说战争前期苏联高层明显不相信战争已经爆发。说明苏联不准备开战。其实不是这样,苏联不是没准备开战,而是错误的估计了战争爆发时间。而且战争前期德国战果辉煌,从侧面也说明苏联在边境驻扎了大量部队,以备战争。


天居士667




德国要征服英国,就必须先征服英吉利海峡,光靠空战是无法战胜英国的,要实施登陆作战就必须打造强大的海军,取得大西洋海域的制海权,但德国海军实力不强,要打造实力碾压英国的海军舰队,最快也得好几年,好几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首先,德国推迟进攻苏联,苏联就是德国东边的巨大威胁。苏德瓜分波兰后,苏军在苏德两军前线的部署是进攻态势,这就说明斯大林也在盘算着先发制人进攻德国,而且苏联当时正在全力发展军事工业,如果给了苏联几年的战争准备时间,那苏军可能会更强大,更难对付。



其次,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个不服输的人,德国全力对付英国,英国确实会很难受,但要彻底征服英国却很难实现,毕竟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还有一定实力。



第三,德国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全力对付英国,因为德国有个猪队友日本,日本招惹美国是希特勒最不愿看到的,但日本硬是把美国这个巨人拉进了敌对阵营,美国的参战会逼着德国必须对美宣战,如此一来德国又要面临两线作战。



所以二战期间由于希特勒结了交猪队友日本,所以无论怎么决策都会陷入被活活耗死的局面。


毒刺剑客


如果德国全力攻打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肯定全胜,毫无悬念。

首先来说苏联。苏德当时已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几乎没有作战净备。德国打苏联,正如日本轰炸珍珠港,都是奇葩中的战斗机,犯了兵家大忌,除了是“疯子”,谁也想不到有这事发生,斯大林也不相信。


二战的德国,战斗力牛逼到全宇宙,一周拿下一个小国,一个月歼灭一个大国,可是信心满满的事。

可苏联领土辽阔,速战术不适合国情,终将陷入烂泥潭在所难免。正如鬼子天皇,说一个月占领中国犯同一通病。


再来说英国。当时希特勒已经将英国女王暴虐得满地找牙,只须一记左勾拳,英国必将轰然倒下。

苏联会血刃战,就是用镰刀与锤子,用牙齿也会血战到底,这种战斗民族会越战越勇,粘上了就跑不脱。而英国不行,靠的是重工业,一记迂回战术左勾拳,将英国所有重工业全部毁去,必将不战而白旗高举。


希特勒打苏联,给了英国喘息机会,英国发挥其所长展开空战,对德国的重工业,军事等基础设施狂轰滥炸,拼命来的。一旦丧失了制空权,就得哭爹叫娘了。如果没有苏联人山人海捅上来,那怕丧失制空权,对付英国尚有回旋余地。

双拳难敌四手,并且是一个用拳头,一个用弹弓,任谁也吃不消,希特勒一与苏联开战,就是他失败的倒计时了,神仙也救不了。


zhan村头腾腾


应该说,二战的德国无论如何都会战败。首先,德国根本不可能对英国本土的安全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其次,就算德国不打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

1940年时,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的海军,而英国拥有全世界次强的海军。

大家都知道,不列颠空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既不能掌握制空权,又不能掌握制海权,德国拿什么去全力攻打英国呢?

另一方面,1941年3月11日,美英之间签定了租借法案,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加入战争,但是已经在经济,物资上开始支援英国,这实际上相当于美国已经介入战争了。

也就是说,只要丘吉尔不议和,德国永远摆不平英国。

这样的话,哪怕是占领巴黎扶持起一个维希法国,但是希特勒能放心吗?德国在西欧的势力真的能稳固吗?

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随着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和海狮计划的取消,希特勒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虽然已经拿下了波兰,法国在内的大半个欧洲,但是却无法稳固其根基,就更不要谈吸收消化了。

请记住:战前的德国领土,人口都是相对有限的,有限的体量始终会限制德国的实力。

接下来说说苏德之间必有一战的原因:

在苏德正式撕破脸皮之前,实际上双方领导人都互相猜疑。

苏德战争开始前的1941年6月,苏德边境上,德国有300万驻军,4000辆坦克。而苏联有270万驻军,22000辆坦克。

“大雷雨行动”,即苏联领导人试图向西进攻德国的计划。20世纪末,《奥地利军事杂志》公布了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关于大雷雨行动的相关文件。文件来源为苏联中央档案馆。

实际上,虽然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这两个人都心怀鬼胎。

考虑到斯大林在得知德国开战之后一度惊愕到手足无措的地步,斯大林很可能是准备趁火打劫。不要以为斯大林是吃素的。一个仅仅用3个五年计划就让贫弱的农业国变成除美国之外最强工业国家的领导人,难道没有属于他的雄心壮志吗?

而希特勒也很明白:如果不能逼迫英国和解签订条约,那么他所有的努力也都没有意义:

德国并不能因此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会放弃进攻英国转而进攻苏联的原因。

德国会输掉二战,一点也不意外。

早在慕尼黑会议上,当英法贯彻绥靖政策出卖盟友时,这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也许这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国运还未完全确定,但是接下来当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扶持维希法国并与苏联瓜分波兰时,欧洲的局势就不是希特勒能掌控的了。


白虎堂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德国全力攻击英国而不去招惹苏联,那么就会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这样很可能会先打垮英国,然后在掉头东向对苏联发动进攻。

但这种假设有两个前提,第一美国人不会参战,第二苏联人不会从东线对德国发起主动进攻。

先说第一个。虽然当时的美国实行“光荣中立”,或者说孤立主义。但是,并不表示,美国会坐视英国人失败,或向德国投降,或与德国媾和,毕竟双方还属于盎克鲁-撒克逊体系。同时,美国也怀有称霸之心。只是当时的野心,很难撼动英、法联合下的老牌帝国主义联盟。所以,如果英国有难,美国必然会提早进行支持。其实,从罗斯福总统的租借法案等一系列政策看,就带有明显的对于英国的帮助。所以,英国一旦难以支撑,不排除美国会立即参战。如果美国提前加入战团,那么工业生产机器,以及军事动员能力,绝对不是德国所能抗衡的。

第二个,就是苏联。1941年德国队苏联发起了突然袭击,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挑起了苏德战争。但是,苏联在当时也在不断的加强北方战线的建设。如果一旦苏联的北方战线建设完成,那么苏联是否会进一步向东欧和中欧进行扩张呢?比如,罗马尼亚的油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和南欧的国家,很难阻止苏联的扩张。如果苏联兵临德国城下,对德国发起突然袭击,德国能应对的了吗?

其实,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拥有陆上超级实力的德国,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陆权国家。所以,海军的地位很低。想要征服英国,必须征服英吉利海峡。那么德国有实力征服英吉利海峡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无法渡过英吉利海峡,然后在旷日持久的对峙,或者大力发展海军的过程中,很可能德国的资源会提前枯竭,整个国力大规模衰退。

所以,德国单独攻击英国也不会获得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