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島 君 說

每人每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然而似乎我們有無窮無盡的事情要做,以至於……時間管理指南之類的書籍,常年位居暢銷書榜的前列。不過,每位大師都有其獨特的思想體系,這些指南之間也有矛盾和不一致之處。

比如,《儘管去做》一書中鼓勵人們從耗時簡單的任務開始,想到就去做。另一本《吃掉那隻青蛙!》建議從最困難的任務開始,再逐步轉向更容易的事情。《戰勝拖延》則建議人們首先執行社交活動和休閒活動,再將工作填充到空白時間之中,而《等待》一書中則提到了一些故意不立即完成任務的例子。

所以,讀了那麼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我們仍舊過不好這一生。不過,相比於直接提出建議,計算機科學和算法,或許能為你的“時間管理問題”帶來新的視角。

作 者:孫熙霽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正和島

在《算法之美:指導工作與生活的算法》這本書裡,作者細數了我們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境,從而提出瞭解決方案——

最重要的時間調度問題只涉及一臺機器,那就是我們自己,而“單機調度”的第一堂課,就是明確你的目標。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明確你的目標——不同目標有不同對策

現在是週一早晨,你的日程表上還有一大堆任務等著去完成:

有些任務只有在其他人完成之後你才能開始;

有些任務只能在規定的時間開始;

有些任務迫在眉睫,

而有些任務卻沒有時間要求。

有些任務雖然時間緊迫,但沒那麼重要;

有些任務很重要,但並沒那麼緊迫……

任何事情,在你開始一個計劃之前,必須選擇一個衡量指標。也就是說,針對時間管理這個問題就是,面對龐雜的任務和有限的時間,你首先要想明白,你想達成什麼目的?——是杜絕拖延?是儘可能少的時間,完成儘可能多的事情?是緊急救火?還是要事先行?我們最終挑選的這個指標,將直接影響哪種方法的實施效果最好。

對於有截止日期的任務,而你的老闆關心你是不是能按時完成,那麼,我們需要根據延期的程度進行判斷。此時,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按時完成任務,避免拖延,那麼,最佳策略就是,先從截止日期最近的任務開始,再以此類推逐漸執行。這一策略被直觀地稱為“最早到期日原則”。

例如,在服務行業,每位客戶的“到期日”就是他們走進店的那一刻,這就意味著要按照客戶進店的順序進行服務。例如,針對冰箱裡的食物,如果你的目的是不吃過期的食物,那麼,根據保質期這個順序吃它們似乎是一個合理的出發點,等等。

不過,你可能注意到了,在生活中,事實不完全是這樣——相比於不吃過期的食物,你的衡量標準是吃最可口的食物,這樣一來,你的做法不是從最早到期日的食品開始吃,而是從最新鮮的食物開始吃,直接扔掉可能要過期的口感不佳的食物。

有時,我們只是想要把事情都做好:在儘可能少的時間裡完成儘可能多的事情。此時,“最短加工時間法”推薦你先做任何耗時不到兩分鐘的任務。

當然,這沒有辦法改變你的工作總量,但最短加工時間法可以儘快減少未完成的任務數,從而撫慰你的心靈。它就像是把重點放在減少待辦事項列表的長度。

如果每一件未完成的工作就像你身邊的一根刺,那麼儘快完成簡單的任務可能會給你的心情帶來一些舒緩。

不過,所有未完成的項目,重要性並不都是平等的,壓在你心頭的石頭,重要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撲滅廚房裡的火肯定比用郵件熄滅顧客的怒火更重要,雖然前者可能耗費的時間更長。

此時,你就需要在時間調度中,引用“權值”來區別不同事物的重要性。而針對這一目標的最優策略是對最短加工時間法的一種完善——將每個任務的權值通過其需要的完成時間進行劃分,然後將單位時間重要性(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稱之為“密度”)從高到低排序。

雖然可能很難將日常工作的每一個任務都賦予一定的重要性,但這一策略仍然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法則:只需優先完成那些可能需要雙倍完成時間且具有雙倍重要性的任務。

不只是要把事情做好,更重要的是把權值更高的事情做好——在每一個時刻都做好最重要的工作,這聽起來像是治癒拖延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事實證明,僅僅這樣還不夠。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每時每刻做最重要的事情?這可能是個目光短淺的解決方案

每時每刻做最重要的事情?很抱歉,你想得很美好,但是,這可能是個目光短淺的解決方案。《算法之美:指導工作與生活的算法》提到了喜劇演員米奇·赫德伯格的故事。

“當時我在賭場,我正在做自己的事情,保安走過來說:‘你要挪一下位置,你擋住消防出口了。’我說,如果這裡有火災,我還不會跑嗎!只要你是可燃體,且雙腿健全,你就永遠不會堵住消防出口。”

是不是很好笑?歌德曾說:“最重要的事情永遠不應該受到不重要事情的影響。”雖然這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也不都是真的。

有時候,最重要的事要等不重要的事情完成之後才能進行,所以,那些貌似不重要的事情,其重要性和所謂的“最重要任務”一樣重要。

比如,安排好三個孩子的一天,有很多需要統籌的事務。孩子們必須先吃完早餐,一家人才能出門,而如果家長不記得遞勺子,那孩子就不能吃早餐……有時,你忘記做一件小事會導致整個任務的延遲。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多任務處理,卻一事無成

到目前為止,我們考慮的情況一直基於一點:只要開始一件任務,我們就要做完。所以,我們一直在討論,是先開始簡單的,還是先做重要的,還是先做截止日期靠前的,等等。

那麼,現在,我們再加入一個變量——中途停止一個任務的執行,切換到另一個任務上。日常生活中,可以看作是打斷,算法中,我們稱之為“搶佔”。“搶佔”這個屬性最後會戲劇性地改變整個遊戲。

每當你轉換任務時,你都要付出代價。對於這一點,我們深有體會。

比如,我們將辦公桌上的文件拿來又拿走,電腦上的文件關閉又打開,走進房間卻不記得我們要來做什麼,打開手機app卻忘記了要幹嘛。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任務切換的影響可以包括延遲和錯誤,影響時間會是幾分鐘而不是幾微秒。任何一個人,如果你在一小時內被中斷幾次,那麼你就有這一個小時什麼都做不成的危險。

有的人以自己通常能同時做好幾件事為傲。實際上,很可能你將一事無成。

想想雜耍者形象。當一個球被拋在空中時,雜耍者有足夠的時間將另一個球拋向空中。但如果再加一個球他能處理嗎?如果他不把那個球拋向空中,那其他所有的球都會掉到地上。很明顯,整個系統就會崩潰。

同理,雖然我們可以理解一個不知所措的雜耍者,但到我們自己,為什麼就迷糊了呢?

顛簸狀態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好辨識的狀態。

如果你想停止手頭上的事情,以便有機會寫下所有你應該做的事,但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你就陷入了顛簸狀態。如果僅僅是記住要做什麼就已經佔據我們全部的注意力,或者我們在行動之前思緒就被打亂……這都是顛簸狀態。

如何解決呢?很簡單,就是學會說“不”。減少事情,擴充你的內存和緩存。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花在一個任務上的時間,並不是越少越好

在這裡,我們介紹兩個概念:反應速度和吞吐量——你能多快地進行反應,以及你可以做多少事情。

日常工作中,你必須像一臺電腦一樣,在反應速度和吞吐量之間做出自己的權衡。但矛盾的是,要想把事情做好,最好的策略就是慢下來。

操作系統的調度程序通常被定義為一個“週期”,其中的每個程序至少要保證運行自己的那部分任務,這樣系統就給每個程序提供該週期的其中一個“切片”。

程序運行得越多,這樣的一片就越小,每一期發生的上下文切換就越多,這樣就要以吞吐量為代價保持反應速度。

然而,如果不加以控制,當有足夠多的程序運行時,任務切片就會縮得極小,以至系統會將整個切片都花費在上下文切換上,而不是下一個任務本身。

設置花在任何一個任務上的最低時間量,有助於防止過於強調反應速度而完全忽視吞吐量。

如“時間盒子”或“番茄時鐘”等方法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裡的寓意是,你應該儘可能長時間地停留在一個任務上,而不是放慢你的反應速度。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進行很多上下文切換(比如處理一系列短任務),你也可以使用計算機科學的另一個做法:“中斷聯合”。

例如,如果你有5張信用卡賬單,不要在剛收到第一張賬單時就立即支付它,一直等到第五張賬單來時再做處理。只要你的賬單在到期31天之內,你就可以指定每個月的第一天作為“賬單支付日”,然後在這一天,把每張賬單放在你的辦公桌上開始處理,不管你是在三週前還是三小時前收到的。

同樣,如果你的電子郵件通信者沒有要求你在24小時內回覆,你可以限制自己每天只檢查一次消息。

關於時間管理問題,《算法之美:指導工作與生活的算法》的作者認為,如果你覺得很難完美地管理你的日程,那也許因為實際上這就是難以管理的。但是,儘管如此,我們討論過的算法往往是解決那些困難問題的起點——也許不是那麼完美的,但至少是可以預期的。

希望計算機算法,能為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的啟發。

這個問題,正在毀掉你的人生!能真正掌控的人,沒一個過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