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文│一本情感簿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路遙的《人生》,從發表至今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這部依稀存在於年少時記憶裡的經典,絲毫不懼時光打磨,如今依然活躍在我們的視線當中。

那時通過大喇叭,從村頭到村尾,響徹在我們耳邊的高加林、劉巧珍,如今回想起來,依舊會感覺有陣陣暖流滑過心頭。

曾經有人埋怨過路遙,因為在《人生》這本書裡,沒有一個人最終收穫幸福。

也有人說,《人生》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這些遺憾和糾結。畢竟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人,每個人的經歷之所以同樣精彩,就是因為在每個階段,我們捨棄的與得到的都不盡相同。

就好像高加林,為了追求理想,他選擇離開巧珍與黃亞萍在一起,這種做法雖然讓眾多讀者忍不住腹誹,但與此同時,很多讀者也有個疑問,如果高加林沒有被舉報,他和黃亞萍能否走到最後?

或者說,如果沒有被舉報,他們在一起會幸福嗎?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01

愛情和理想,同樣讓人“瘋狂”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在愛情的世界裡,一旦你認真,就輸了。

這句話對於巧珍和張克南來說,是同樣適用的。巧珍為了和高加林在一起,推掉了父親和媒人安排的相親,製造各種偶遇給高加林送去甜棗、香瓜,在高加林民辦教師身份被頂替,失業在家,正是人生低谷的那段時間裡,是巧珍給予了他溫暖和鼓勵,使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認同。

難能可貴的是,巧珍從未對高加林有過任何要求,她總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付出。為此,她不惜頂撞父親,不懼向農村的舊道德觀念和輿論挑戰

高加林讓她刷牙,她就刷牙;高加林說喜歡她穿黃色格子襯衫,她就每天穿那件黃色格子衫;高加林要帶她去集市,她就在眾目睽睽之下,無視村裡的閒言碎語和異樣的目光,與高加林一起去逛集市。

都說陷入愛情的女人,是盲目的,這句話無疑是巧珍的真實寫照。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全心全意的女人,高加林還是提出了分手,因為他要和黃亞萍在一起,為了前途和理想。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如果說巧珍是感情裡認真的那一個,輸的那一個,那麼張克南也是。

張克南對黃亞萍的愛是無比包容和遷就的,他們在一起時,總是以黃亞萍的想法為主導,以黃亞萍的意見為標準。黃亞萍開心時,張克南就開心,黃亞萍不開心時,張克南就會哄她開心。

書中有一段黃亞萍和張克南的對話:

張:“中午到我家吃魚去!剛打出來的鮮魚!我買了幾條,我媽已經提回去了...”


黃:“你們母子就知道個吃!吃!你看你吃得快胖成個豬了!去年新織的毛衣,剛穿一冬,領子就撐得像桶口一般大!”

然而張克南不僅不惱,反而及其耐心的哄勸黃亞萍:

“今天晚上的電影你能不能去看?聽人家說這電影可好哩!巴基斯坦的,上下集,叫《永恆的愛情》。”

張克南對黃亞萍的態度,絕對稱的上是“模範男友”。

但愛情就是這樣,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費盡心思,越是被偏愛的越是有恃無恐。

更可悲的是,黃亞萍並不那麼愛他,為了心目中“完美”的愛情,她對高加林展開了追求,並給克南寄去了一封“絕交信”。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張克南在《人生》這本書裡,存在感並不強,遠不如劉巧珍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就連一共只出現三次且寥寥幾筆的馬栓都不如,可他對待愛情的執著和寬容,一點不比巧珍遜色。

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加林和黃亞萍都弄丟了那個最愛自己的人。而這樣的結果,卻是高加林和黃亞萍在一起的前提。

愛情和理想,同樣會使人“瘋狂”。

02

帶有“附加”條件的愛情,真的靠譜嗎?

黃亞萍在高中時,就曾對高加林很有好感,但高加林是農民,如果和他在一起,就要面對嫁去農村的風險,這一點,黃亞萍是無法接受的,所以當時的她並未向高加林袒露心思。

高加林在縣裡做通訊幹事後,對待工作異常努力,白天參加抗洪救險、採訪,晚上通宵達旦的趕稿。因此,帥氣而又努力的高加林很快就成了當地有名的人。

黃亞萍在縣裡的廣播站工作,播報了高加林才情並茂的文章之後,重新燃起了對高加林的愛慕,書中這樣寫道:

她走在返回廣播站的小路上,心情又激動又難受。她現在看見加林變得更加瀟灑了:瘦削堅毅的臉龐,眼睛清澈而明亮,有點像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保爾·柯察金的插圖肖像;或者更像電影《紅與黑》中的於連·索黑爾。

對比黃亞萍對待高加林前後態度的變化,不難看出,黃亞萍在對待愛情這件事上,物質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才是考慮精神滿足,這也是她在畢業後沒有聯繫高加林,與張克南在一起的原因。

但張克南只能滿足她對物質的要求,卻無法給予她精神上的滿足。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黃亞萍和高加林在高中時,就經常在一起談論各國文學、詩詞,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在精神追求方面是十分契合的,當高加林在縣城有了穩定的工作之後,自然也就成了黃亞萍擇偶的第一人選。

也可以說,是高加林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後,黃亞萍才選擇和他在一起。當然這樣的選擇也不能說是錯的,但黃亞萍錯在不應該以“前途”和“未來”為籌碼,來獲取高加林的青睞,這讓他們的愛情有了一絲“交易”的意味。

反觀高加林,一開始他並沒有接受黃亞萍,之所以後來拋棄巧珍,也是因為黃亞萍給他編織了一個大大的理想藍圖,這才讓本就抗拒農村,牴觸自己農民身份的高加林迫切想要抓住這次機會,畢竟那是他為之努力的目標和夢想。

書中,黃亞萍這樣對高加林說:

你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在大城市裡就會有大發展。我回去可能在省廣播電臺當播音員;我一定讓父親設法通過關係,讓你到省電臺去當記者。”

面對這樣的誘惑,高加林最終選擇了妥協,但更多的是用這段愛情,來撬動理想。

就這樣,兩個“現實主義者”為這段戀情追加了砝碼,也使得這段感情在建立之初,就偏離了愛情的正軌。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03

如果不被舉報,他們能走到最後嗎?

在《人生》這本書的最後,張克南的母親因為無法接受兒子被一個鄉下的“泥腿子”欺負,而舉報了高加林“走後門”的事實,高加林也因此被撤職,再一次丟掉工作,成為一個農民,使得這段“高、黃戀”也以分手而告終。

但事實上,即便高加林沒有被舉報,他們也很難走到最後。

(一)來自雙方家庭和門戶觀念的約束

黃亞萍是一個成長於城市的現代女性,家庭條件十分優渥,父親是縣武裝部長、縣委常委,可以說,黃亞萍出生時就含著金湯匙。而高加林不過是高家村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中生,父母更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家庭十分貧苦,甚至到了讓高加林上街賣饃饃的地步。

雙方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另外,這段感情在一開始,就不被雙方父母接受,可以說是非常的牴觸,黃亞萍的父親因此被氣的生病,高加林的父親也在勸說不成後,氣的把自己關在家裡,不願露面。

所以,不論是高加林和黃亞萍,還是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條件,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而這樣的落差和八十年代根深蒂固的門戶觀念是相悖的,加上不被父母支持,這一切都是這段感情破裂的隱患

(二)雙方價值觀、愛情觀存在矛盾

愛情中,雙方除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滿足之外,還需要相對契合的觀念,畢竟轟轟烈烈並不是愛情的常態,在未來漫長的相處過程中,三觀的一致,才能維持感情的穩定和關係的親密。

高加林是農民出生,這也是他無法改變的事實,然而黃亞萍卻是有些看不起農民的,這一點從她得知高加林與巧珍戀情時的反應就可以看出。

另外,書中有這樣一段二人發生爭執後,黃亞萍說的話:

亞萍聲音有點激動地說:“加林!你千萬別生氣,你給我發火,我心裡除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你不知道,張克南你就是把刀放在他脖頸上都發不起來火!有時,我真想叫這個人憤怒了,美美給我發一通火,把我罵一通,可你怎樣罵他,挖苦他,他總是對你笑嘻嘻的,氣得人只能流淚。我就喜歡你這種性格!男子漢,大丈夫,血氣方剛...”

事實上,對於黃亞萍這樣表達情感的方式,高加林是很難接受的,在這一點上,高加林還是更傾向於巧珍。

再有,對待曾經愛過自己的人,黃亞萍不僅沒有一絲的愧疚,反而把對方的包容和遷就當成了懦弱和無能,這與高加林的愛情觀念也存在巨大的矛盾。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三)雙方性格的矛盾,是這段愛情悲劇收場的主要因素

高加林雖然高考落榜,但高中學歷在80年代的農村仍屬於高學歷,這也造就了高加林的孤傲與清高。另外,從教師職位被頂替之後的表現來看,高加林也存在心智上的不成熟、自卑以及敏感的性格特點。

反觀黃亞萍,從出生就衣食無憂,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非常寵溺,這也形成了她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性格。這一點,從她對待克南母子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

與高加林戀愛的那段時間裡,黃亞萍絲毫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和議論,及其高調的與高加林出現在大街小巷,但事實上高加林內心是拒絕的,因為他們在一起的時,黃亞萍完全支配著高加林的意志,一切的決定都是以黃亞萍的意志為主導,高加林只能配合著服從。

這使得高加林無數次懷念與巧珍在一起的時光,畢竟巧珍是全身心愛他的,以他的想法為標準,以他的意志為主導。現如今情況完全反過來,高加林除了能更加體會到巧珍對自己的情意以外,也使得他對黃亞萍的情感及精神依賴逐漸淡化,對她的不滿也逐漸升級。

而這樣的性格矛盾,在熱戀期就已經初露端倪,更遑論之後的相處了。

(四)從現實及人性角度分析

黃亞萍之所以喜歡高加林,除了他們有相同的愛好之外,更因為高加林身上有不同於克南的倔強和堅毅,高加林面對她時,會拒絕、會斥責、會發脾氣,這些在她看來,是很有男子漢氣概的表現。

然而她並沒有因此收斂自己的性格,反而仍舊沿用和克南的相處方式與高加林相處。

這樣的相處模式無非就是兩個結果:一是高加林逐漸失去“銳氣”,變得和克南一樣只會遷就和順從;二是高加林無法接受這樣的相處模式,在某一天選擇爆發。但不管是哪種結果,二人最終的結局都會是以分手而告終。

而且仔細想來,黃亞萍和高加林在一起之後的處境,其實和之前張克南的處境是一樣,高加林並不是真的愛黃亞萍,就和黃亞萍並不愛張克南一樣。

再看高加林,他接受黃亞萍的原因,是因為黃亞萍可以給他提供擺脫農村,去往大城市的機會。為了和黃亞萍在一起,他不顧父母的勸阻和內心的煎熬選擇放棄巧珍,這其實就是拿愛情換了理想。

但是別忘了,人性就是貪婪的,慾望的溝壑也永遠無法填滿。如果高加林去了大城市之後,遇到了另一個可以再次提升他未來空間的人,他又會作何選擇?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結果並不重要,因為可以確定的是,他依舊會猶豫。

《人生》:如果不被舉報,黃亞萍和高加林能走到最後嗎?

由此可見,高加林與黃亞萍的愛情悲劇早已註定,或者說,從二人相處的點點滴滴來看,分手的伏筆也早已埋下。

所以,即便高加林不被舉報,他們也很難走到最後,收穫幸福。

結尾

在《人生》的尾聲處,被撤職的高加林主動找到黃亞萍,提出了分手,並坦言自己其實更愛巧珍。面對這一次戀情的破滅,高加林顯得坦然了許多,不僅僅是因為他認清自己的內心,更是因為他開始正視自己的農民身份以及未來的人生。

理想是美好的,為了理想而努力奮鬥,不屈不撓的人更是可敬的,但如果總是心懷僥倖,把希望寄託於他人身上,這樣的理想,就會像是無根浮萍,終究是站不住腳的。

愛情是美好的,好的愛情會讓人充滿鬥志,時刻感受溫暖,它是無價的。所以任何帶有附加條件的愛情都是有瑕疵的,以愛情作為“跳板”和“交易”更是得不償失的。

竹籃打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最後連“竹籃”都弄丟,最終一無所獲。

所以,當我們面對愛情時,應抱著珍惜的態度;面對理想時,也不能盲目取捨,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把理想的地基打的更加夯實。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瞭解更多精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