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秦朝末年,項羽、劉邦起義軍聯手推翻暴秦統治。項羽分封諸侯後,項羽、劉邦反目成仇,展開博弈,楚漢戰爭序幕由此拉開。來到漢中任漢王的劉邦,無時不想打敗項羽,奪取天下。漢王智囊集團充分發揮軍事韜略優勢,利用漢中棧道導演出濃墨重彩的傳奇之作,演繹出一系列載入國史典籍,享譽中外的經典戰事,並被千古傳頌。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漢高祖元年(前206),劉邦率軍攻克秦都成陽(今咸陽東南),秦王子嬰投降。手握四十萬大軍的項羽威震天下,獲得分封諸侯特權,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轄梁、楚九郡。為扼制劉邦勢力,違背誰先攻下秦都就封誰為關中王的約定,把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封為三秦王。僅有十萬兵馬的劉邦,面對此情,無可奈何,只得俯首稱臣。然而,劉邦對此分封並不甘心,不能得到關中,他打算得到與關中一山(秦嶺)之隔的漢中,以便伺機東山再起。

於是,劉邦請好友張良帶黃金百溢、珠二斗獻給項羽叔父項伯,讓項伯說服項羽,把他封在漢中為王。經項伯說情,項羽又採納亞父、謀士范增進言,封劉邦為漢王,轄巴、蜀、漢中3郡31縣,建都南鄭(今漢中市漢臺區,下同)。四月,劉邦率項羽撥給的3萬人馬離開灞上,經棧道來到封地南鄭就任漢王。但是,劉邦無不朝思夕慮如何打敗項羽,剪滅群雄,奪取天下。

張良對劉邦奪取天下大志深信不疑,隨劉邦到南鄭。當漢王送張良歸韓國,行至棧道上時,張良對劉邦說:漢王何不燒燬所過棧道,向世人表示你將久住漢中,無心回到關中,這樣還可示意項羽,無須防備你向他進攻。劉邦依張良計策,下令燒燬了通往關中的所有棧道。張良返回韓國後,將“漢王燒絕棧道,無心還矣”告訴項羽,項羽聽了十分高興。項羽無須防劉邦,全力以赴率部進兵齊國。

秦朝末年,韓信在項羽軍中不被重用,離開楚營,投奔漢王麾下,跟從劉邦來到漢中,僅被封了個管理糧秣的治粟都尉之職。在和漢丞相蕭何相處中,韓信每將抱負向其傾訴,蕭何發現,韓信是能助漢王奪取天下不可多得的天才軍事人才。韓信見漢王也不重用自己,便憤然離開漢營,另謀發展。蕭何聽聞韓信離開漢中後,立即去追趕。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韓信離開漢中走哪條棧道,漢中地方史料有兩種說法:

一是向北走褒斜道。據《漢中碑石》中《蕭何追韓信處碑》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褒城縣知縣萬世謨立碑一通,上款“大清乾隆八年(應為明嘉靖三十四年)知褒城縣事萬世謨立”;中為大字“漢丞相蕭何追韓信至此”;下款“咸豐五年馬道士庶人等重刊立”。清嘉慶《漢中府志》又載:“馬道河,(褒城)縣北九十里源發(馬道)驛西山峽中,東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韓信亡漢至此,水漲不能渡,蕭何故追及之。諺曰:‘不是寒溪一夜漲,哪得炎漢四百年’。”該碑旁有《寒溪夜漲》碑一通,上款“漢酇侯(蕭何)追淮陰候(韓信),因溪夜漲,至此,故及之”;正中楷書“寒溪夜漲”四個大字;下款“嘉慶十年(1805)旃營赤奮(乙丑)暮春吉日,馬道驛丞黃綬立”。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二是向南走米倉道。另一種說法是韓信背楚投漢,豈有北去之理,往北全是項羽軍營,韓信北去,豈不自投羅網。往南經長江東下,回老家淮陰,另謀發展自在情理之中。漢中往南米倉道上,有孤雲山,山下有“截賢嶺”,相傳即蕭何追上韓信後,勸他回漢王營中之地。據《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孤雲山,在陝西南鄭縣西南,接四川南江縣界。……其地有石刻雲:‘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陝西通志》又載:“截賢嶺,在(南鄭)縣西南仙台山(即孤雲山)蕭何追韓信處,有淮陰侯祠”。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鄭縣誌》載:“淮陰侯祠,《大清一統志》在縣西南仙台山截賢嶺。昔高皇(即漢王劉邦)不用韓信,遁歸西楚,蕭何追之,及於茲山,故嶺以‘截賢名’”。蕭何沿米倉棧道馬不停蹄追上韓信後,勸說韓信歸順漢王。這個故事被後人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名曰“蕭何月下追韓信”,或“追韓信”傳唱至今不衰。

蕭何追回韓信後,向漢王苦薦,劉邦終於心動,齋戒設壇,以九賓禮拜韓信為大將。拜將儀式結束後,漢王劉邦向韓信詢問消滅項羽之策。韓信精闢論述楚漢態勢,分析項羽強中之弱,劉邦弱中之強,有理有據,從而堅定了漢王奪取三秦,打敗項羽的信心。漢王心悅誠服,對韓信相見恨晚,這便是史稱第一對的“登壇對”。拜將儀式結束後,韓信統領大軍,厲兵秣馬,加緊操練,隨時準備奪取關中。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與此同時,韓信向漢王出謀劃策,派少數人馬去修復褒斜棧道,麻痺對方意志,大部隊日夜操練,伺機偷襲章邯。漢王依計而行,派士卒去修復棧道。楚軍守將雍王章邯,聽了探馬報告後笑道,這是劉邦自作自受,燒燬了棧道又來修復,工程如此浩大,用那點士卒來修復,要修到何年。章邯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是年八月,劉邦採用韓信之計,和韓信從漢中出發,避開雍王正面防禦陣地,循故道迂迴出擊,進攻陳倉。毫無戒備的雍王軍隊大敗,章邯自殺。劉邦、韓信乘勝追擊,相繼打敗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奪取三秦。後來,又逐鹿中原,剪滅群雄,五年滅楚,卒定天下,為建立西漢王朝韓信功不可沒。《漢中府志》又載“淮陰出定三秦,由故道攻陳倉。”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陝西提學副使何景明,詠贊韓信這一妙計:“漢王昔日定三秦,壯士樂歸意氣新。旌旗暗度陳倉口,父老重迎灞水濱。”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後來人們把韓信這一計策歸納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簡化為“暗度陳倉”。暗度陳倉成為我國古代著名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八計。該計稱,公元前206年,韓信擬進擊項羽,表面上修築火焚後的棧道,準備回軍,以分散駐紮在棧道正面項羽部將注意力,使其放鬆警惕。暗中卻率大軍從側翼迂迴,經故道偷襲陳倉,取得成功。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具體地點,國史和漢中方誌均有明確記載。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馬道驛(今留壩縣境內)舊有橋,曰“樊橋”,信傳樊噲所創雲。”《大清一統志》雲:“樊河橋在褒城縣(1958年該縣址所在地劃歸勉縣)東北九十里馬道驛(今留壩馬道鎮,下同)北,漢舞陽侯樊噲所造。”《漢中府志》又說:“馬道北有樊河橋,相傳漢樊噲所建也。”《褒城縣誌》也說:“樊河橋,(在縣)東北九十里馬道驛,漢舞陽侯樊噲所造。”

劉邦怎樣在漢中成功“暗度陳倉”的?

另據《漢中碑石・新建樊河鐵索橋德政碑》載:“吾邑馬道為秦蜀通衢,近街迤北舊有橋,志傳西漢舞陽侯樊噲所建,故以樊河名。”這通清道光十五年(1836)碑石文下,《漢中碑石》作者注:“馬道街北之河,系西漢初年劉邦在漢中為漢王時,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命其部將樊噲在此建橋,以迷惑三秦,故稱其河為樊河,橋為樊河橋。亦即‘明修棧道’的具體地點。”

以上史料所載,劉邦集團實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劃十分縝密。漢王故意擺出一副架勢,讓自己心腹將領親率士卒,去修復燒燬的褒斜棧道,以麻痺對方。劉邦和韓信則率大軍迂迴故道,從側翼出其不意攻打陳倉,取得奪取三秦勝利。歷史結論指出,沒有明修棧道示眾,豈能暗度陳倉成功。漢中棧道為劉邦奪取三秦、剪滅群雄、建立漢室所作的貢獻與青史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