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書志:「「師生情」之二」葉嘉瑩與她的老師顧隨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1948年春,葉嘉瑩要去南京結婚了。顧隨先生賦《送嘉瑩南下》詩中有“十載觀生非夢幻,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的句子。“吾道南”,典出禪宗五祖弘忍傳衣缽與六祖慧能時說的“吾道南矣”。語中透出師生離別的惆悵和對得意門生傳承自己衣缽的莫大期許。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後生聞道遲,知道顧隨先生已是2015年初。當時筆者有緣在南開大學拜會葉嘉瑩教授。在這位蜚聲海內外的國學大師不大的客廳裡,看到牆壁上懸有字、畫各一。畫是她喜歡的荷花;而那幅優雅靈動的“迦陵”兩個大字的落款“苦水”,便是她老師顧隨先生(1897—1960,字羨季,河北清河縣人)的別號(顧先生晚年還有駝庵、述堂等號)。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2015年1月,作者拜會葉先生,並撰寫訪問記《水花晚色靜年芳》以記錄這件幸事。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作為現代文壇卓爾不群的國學大師,顧隨於古韻文、散文、理論批評、美學鑑賞、禪學、書法等諸多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建樹,北京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歷任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河北大學教授,桃李葳蕤。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1942年秋,只有十八歲的葉嘉瑩在輔仁大學顧隨先生的“唐宋詩”課上,以過人的才華得到老師的青睞,誇她:

“作詩是詩,填詞是詞,譜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當善自護持。勉之,勉之。”

有時,師生之間還互相唱和。1944年秋,葉嘉瑩寫了六首七言律詩,顧隨先生髮還時不僅一字未改,還附以六首和詩;葉嘉瑩疊韻再和,顧隨先生復作長句六章。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多年以後,葉嘉瑩在文章中寫道:“先生對我的師恩深厚,但因我年輕時的性格拘謹羞怯,很少獨自去拜望先生,總是與同學一同去。見到先生後,也總是靜聆教誨,很少發言,我對先生的仰慕,只是偶然會寫在詩詞的作品中。”

1947年初,弟子們要為老師五十週歲生日舉行一場慶祝宴會,公推葉嘉瑩撰寫祝壽籌備會的通啟。這篇文字華美絢爛,是學生給老師最好的賀禮。首尾兩句是:

“蓋聞春回閬苑,慶南極之烜輝;詩詠閟宮,頌魯侯之燕喜”……

“但使德教之昌期,應是同門之慶幸。日之近矣,跂予望之。”

顧隨先生鼓勵學生在報刊上發文章,曾問她有無筆名或者別號,葉嘉瑩說沒有,先生要她想一個。她想起佛經上提到的一個鳥名——迦陵(《正法念經》說此鳥能出妙音,若天若人),且發音與“嘉瑩”相近,遂以為號。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筆者冒昧地給先生呈上自己的陋作,並帶去自己愛讀的先生的詞作請她簽名。先生不但爽快地簽上“迦陵”的別號,並註明時間,而且又以簽名的《詞學新詮》相贈,真令我欣喜萬分。

禪宗古德的“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是顧先生常引用來激勵學生的話,希望他們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1946年7月13日,顧隨先生在信中表達了對葉嘉瑩學業的高度認可:

“年來足下聽不佞講文最勤,所得亦最多……假使苦水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熱切期望自己這位女弟子能夠遠勝自己,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其成為“孔門之曾參”。當年一代大師、良師培植學生的苦心孤詣,一至於斯。

1948年11月,葉嘉瑩隨丈夫去了臺灣。開始幾年,日子異常艱難。1948年12月4日,顧隨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得葉嘉瑩君自臺灣左營來信,報告近況,自言看孩子、燒飯、打雜,殊不慣,不禁為之發造物忌才之嘆。”

搜书志:「“师生情”之二」叶嘉莹与她的老师顾随

2015年1月,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家中。先生左手邊是筆者送她的雜文集《先聲奪人》。當時先生曾饒有興趣地翻看此書,嘉勉獎掖之情讓我感激不已。

老師實在是放心不下,遂於幾天後的12月10日致信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先生,託他們幾位臺大的老朋友照顧自己的學生。葉嘉瑩受聘任教於臺大後,一向秉承北大“任人唯賢、只論學問、不論資歷背景”用人風氣的臺靜農先生對她的詩詞功底和教學能力很是滿意,溢於言表。

葉嘉瑩說:“我最該感激的有兩位長輩,一位是在我幼年時教我誦讀唐詩的我的伯父狷卿公,另一位就是在我進入大學後,擔任我們詩詞曲諸科之講授的我的老師顧羨季先生。伯父的引領,培養了我對詩詞之讀誦與寫作的能力和興趣;羨季先生的講授則開拓和提高了我對詩詞之評賞與分析的眼光和境界。”

早些年,學人曾稱顧隨先生為“隱藏的大師”。“大師”是對他學術成就的共識。而這位“隱藏”者近年來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當說葉嘉瑩在先生遺作整理出版方面所作的貢獻功不可沒。而學術界也公認她是顧先生的妙音傳法弟子。

1984年,四十餘萬言的《顧隨文集》編訂完成,凝聚著葉嘉瑩回報師恩的深情和發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赤子之心。付梓前,顧先生女兒顧之京教授當然請她作序。經過再三增補修改,葉嘉瑩從溫哥華寄來了她手寫的長達三萬字的《紀念我的老師清河顧隨羨季先生——談羨季師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與創作》,卻堅持不肯作為序文放在老師作品之前,而只允許作為“代跋”置於文集之末。

當顧之京教授拿著出版後的文集送給父親另一位得意弟子周汝昌先生時,周先生激動而真誠地感嘆:

“這件事,除了她,誰也辦不成!”

本文引用資料多來自河北大學趙林濤教授著《顧隨和他的弟子》、《顧隨與現代學人》(中華書局),趙林濤、顧之京教授合著《顧隨與葉嘉瑩》(河北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