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晶片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思想,懂創造的人

芯片是什麼?電子元件,人為製造,存儲固定的內容。而所謂芯片教育就是僅僅灌輸知識,而不關注孩子內心和情感,不關注他的內在思想、創造性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很可惜,這樣的教育依然大量存在著。一位教師深刻感悟到教育應該把孩子培養成有血有肉,具有思想和創造性的人,而不是一塊冰冷機械的芯片。

“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那麼體運動又成什麼呢?體運動形成超立體,也就是4維空間。這個世界是由10維空間+1維時間組成的11維空間。”這是在一次培訓中,我所聽到的一段深奧的超弦理論。雖然我不懂得這些,但我想在數年之後,可以由我的學生去創新,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

把孩子培養成孩子,關注孩子的問題意識和習慣培養;把教師培養成教師,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是我們的追求;把學校辦成學校,一定要把學生的長遠發展規劃為學校的中心。

讓我們的學校成為真正的學校,不再只是一個培養只會儲存知識的芯片的場所,這是全社會的呼籲。泱泱大國,我們難道缺少的是成萬上億造價昂貴、只能儲存知識的芯片嗎?顯然,此項功能計算機比我們人類要強大的多。我們缺少什麼呢?我們缺的:是能創造高級芯片的人才,是能改變世界的棟樑,是能預知未來的奇人……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錢學森曾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為什麼?中國不缺人,缺的是人才!中國不缺學校,缺的是培養人才的學校。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到底是什麼因素使當代的學生,大學生,青年們喪失了創新,求知的品質?"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不做沒有感情的芯片教育

芯片沒有感情,沒有感恩之情和感激之情,這是做為人的基本素養。一位博士生留學歸國後,靠還需要做透析的老媽媽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生活了六年。老媽媽含辛茹苦供兒讀書,如今兒學成歸來,自己已是顫顫巍巍,每月還得省出1000多……看到這一新聞,我已無言,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知道報恩,何況我們人類。可現實呢?一部手機高樓落地,伴隨的是孩子的縱身相隨;成績不好,怕影響班級,選擇了斷;35歲女教師攜女兒一起身亡;兒子每次問老母親要錢都給了,唯有一次實在沒錢給兒時就是老母親的祭日;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與猜疑,甚至於最親的親人之間……我們究竟怎麼了?教育出前赴後繼的啃老族,是悲哀,是不幸,還是……

我們應該從自己的教育體制尋求其問題的根源,教育的改革不能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口號中,進行一成不變的改革。不在變革中蛻變,就在變革中滅亡。有人說:中國如今的教育,最缺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為人最根本的底線教育,道德教育。中國如今不缺精英,更不缺有錢人,缺的是底線。而道德教育,底線教育,一直是西方教育的重點。我們不能總是拿來主義,但也要學會借鑑,學會學習,學會為我所用。我們不能選擇漠視,這些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刻不容緩,必須改革我們的教育。

不做沒有思想的芯片教育

芯片沒有思想,思想教育是教育最本質的功能。人類最初的教育,不是把人教育成一個芯片,而是把人教育成人——成為有思想的人。有一位老師鼓吹他們學校孩子畢業成績多麼突出,我很好奇,想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在瞭解之後,我驚訝於他的課堂新知的生成過程只有20分鐘,大部分是老師灌輸給學生結論,最後就是大量的課中練習、課後作業、課外延伸,層層鞏固,家校聯合,提升教學質量。我又問:“這能行嗎?”他說:“到了初中孩子成績依然很好,因為孩子們每晚學習到12點多,從小學就形成了肯吃苦的精神。”是啊,勤奮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可在教學中不求源頭活水來的肯吃苦精神又是多麼的諷刺與挖苦呀。

我們在每一節課上完之後,習慣於問學生:“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學生齊聲回答:“都明白了。”老師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一些孩子在課堂上還有問題,不敢再問;還有一些孩子就是為了配合老師的下課而說這句話,這沒有問題就是我們教學中最大的問題。有些老師還會說:“有問題的同學下課我們繼續交流”,但課後我們與孩子們真正就他們的想法交流了幾次?交流到了什麼程度?在小學階段,一二年級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最多,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什麼到了高年級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到底是誰抹殺了孩子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認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於他具有狂熱的好奇心。一位大學教授問了幾名大二學生:“球體的體積公式還記得嗎?”“高考時記得。現在,忘了。”我們的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又原封不動地還給了老師。教有何用?學又何義?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沒有思想靈魂的教育始終是徒勞的教育。

關於學校教學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只提到一句:“國家鼓勵學校和教師採用啟發式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簡而言之,就是啟發學生學會思考,做個有思想的人。

不做不會創造的芯片教育

芯片更不會創造,會思考是人腦與芯片最本質的區別。盧瑟福是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人。一天夜裡,他偶然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盧瑟福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於思考呢?”盧瑟福斥責勤奮,似乎不合情理,勤奮遭到批評也許有一些委屈。不過,這卻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我們的學生一天有多辛苦,家長們最有發言權。一天滿滿的課程一節又一節,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個小學生晚上12點了還在認真學習,週六週日和假期的各種補課班、特長班……我真的心疼我們的孩子。這樣的學習,滿滿當當的學習,我們的孩子還有時間思考嗎?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還會思考嗎?還會創造嗎?還能創造嗎?

美國諾貝爾獲獎者300多人,而中國目前只有4人。美國的教育提倡學生不死記硬背,獨立思考並更具有主動性,在小學階段的知識獲取按時間進行嚴格控制,給學生足夠多的主動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我國現階段呢,五年級學六年級的課程,六年級突擊初中和高中的一些知識點,為升學做準備,生怕孩子落於人後。我們的教育正在一步步抹殺孩子的思想,小學為甚,到了大學,孩子是真的不會思考了。我們離深層次教育的要求,還有很遠一段距離,再思考之後對未知領域的探究幾乎是空白。思考→反思→再思考→再反思→……逐步培養人的創造本能,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創造能力的人。

中國,中國,多麼希望中國教育的崛起!我們要做有教育情懷的人,做和我們國家當今的發展和這個國家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