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財商”很重要,但教給孩子和錢相關的東西時,究竟該教些什麼?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2期,原文標題《財商,新時代的必修課》,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培養“財商”很重要,但教給孩子和錢相關的東西時,究竟該教些什麼?

美國老師鮑勃給學生上金融與投資課

早熟的一代

趙坤華的女兒採瑤上小學五年級。班裡流行一種小玩具,同學不知去哪裡買,採瑤從網上找到了,每個加價兩塊錢賣給同學們,賺了十幾塊錢。趙坤華感到驚訝的是,女兒鄭重其事地和一位“顧客”單獨簽署了一份協議,大意為:“售出概不退錢,如果因為玩這個玩具影響學習、被老師沒收或批評,或產生其他不良後果,與我無關。”

採瑤說平常和這個小朋友接觸不多,看他總是不聽老師的話,怕到時出了問題“扯皮”。從事金融行業的趙坤華意外之餘告訴女兒:“你的出發點是對的,這和媽媽工作裡籤的合同沒什麼區別,都是保護交易中的自己。”她感慨,現在這一代的小孩,對金錢和經濟的觀念比以前強太多了。趙坤華開玩笑問女兒如果有100萬會怎麼花,女兒的答案同樣令她沒想到:她會先拿出一筆學費,去報個班學習怎麼投資。

趙坤華和丈夫都從事金融相關職業,平常談論工作從不避諱女兒,她總是很感興趣地“旁聽”。採瑤所在的一土學校也是北京一所創新教育理念的小學,開設了少年經濟學課和“一土”市場等課外活動,從小培養孩子對經濟的理解。採瑤的早熟自有其原因,不過這已並非個例,對兒童財商的培養已經愈發成為整個社會的熱門話題。

孫忠是青少年財經素養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先行者,參與了多項線下和線上財經課程的研發工作,目前在北京慈育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工作。他告訴本刊,自己此前是出版社編輯,發現財經素養類圖書逐漸受到關注,尤其是2000年前後美國的《富爸爸,窮爸爸》被翻譯為中文後的火爆,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大概在2005年,中國更是開始了全民理財時代。“今天的中國,一個人和他的家庭要承擔的財務選擇,和過去相比是革命性的變化,很多成人發現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孫忠說。家長們意識到,下一代需要從小就對金錢有概念,由此帶來的巨大需求也促成了孫忠進入財經素養教育領域工作。

什麼是財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養“做出明智財務決策的能力”。據孫忠介紹,家長通常會用“財商”的概念,金融系統的人則稱為“金融素養”,教育系統的人慣稱“財經素養”,但其實對應到英文都是一個詞“Financial Literacy”,這是國外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一個教育領域。200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倡導金融教育國家戰略,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發佈並實施了對應的教育計劃。英國在2014年規定,公立學校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接受財經素養教育;2016年時,美國全部51個州和特區中有45個將個人理財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其中17個要求在高中開設必選課程;近來受到中國人關注頗多的芬蘭也是世界上財經素養教育最成功的國家之一。2012年,著名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將財經素養增添為測試內容之一,更引發了各國教育部門的關注。

培養“財商”很重要,但教給孩子和錢相關的東西時,究竟該教些什麼?

研究顯示,影響一個孩子財經素養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環境,今天中國的財經素養教育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家庭之內發生的。趙坤華正是希望把教育融入在生活中,讓孩子明白經濟原理的同時有正確的行為引導。女兒買了一個迷你打印機,學校裡常有演講、戲劇一類的活動,打印出來的卡片正好可以用作提詞卡,女兒想一張一毛錢賣給同學。趙坤華先是鼓勵,“發現需求,匹配需求,這就是所謂賺錢的核心邏輯”,然後引導,她建議是不是可以不收錢,“可以賺錢,也可以賺友誼,錢只不過是一種衡量單位”。女兒覺得有道理,義務幫大家打印小卡片。還有一個著名例子是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曾給女兒寫過許多家信,其中不少涉及對金融意識的培養,結集成書之後頗受歡迎。

然而孫忠認為,財經素養教育絕不應該只是家庭內部的事,除了少數從事相關行業的家長外,事實上大部分家庭很難提供有效的理財教育,家長的陳舊觀念甚至可能構成錯誤引導。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發佈的報告明確指出,多數成人消費者的知識技能相對侷限在儲蓄、銀行卡等傳統金融工具,和當代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已然脫節,而新一代兒童正是成長在後者的環境中。孫忠還發現,更多家長對財經素養教育的態度是“重要但不緊急”,時間往往還是用在了英語、奧數一類對短期利益立竿見影的事情上。然而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金融素養教育中有“時間窗口”的現象,對3~5歲兒童的財經素養的培養將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對6~12歲孩子的教育重點應放在財務習慣和規範的養成,13~21歲則是學習金融知識和提高決策技能最有效率的時段,一旦錯過時機,後天補課事倍功半。

更為根本的,財經素養教育本非一家之事。近年來國際上財經素養教育的興起,一個重要背景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信用意識、風險意識、財務規劃這些若不從教育入手對每個公民進行培養,最終導致的將是整個社會的系統性風險。孫忠一直倡導的也是將財經素養教育納入中國的公共教育體系,並且在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展,“對政府而言,這是一項人力資本投資,回報是避免社會問題和促進家庭福利”。世界上第一個在公立教育體系內普及財經素養教育的是新加坡,孫忠認為“這體現了一個務實國家的態度”。

理智人生

王沛的女兒今年4歲,在深圳一傢俬立幼兒園就讀。王沛自己本科、碩士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此前在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投行部和股權部做了十餘年的投資併購。

王沛有一位行長朋友,他的小孩上小學二年級,談起中美貿易戰、房產稅已經頭頭是道。自己女兒的同學家長要來給孩子們上課,講“投資的原則”,那父親是一位基金管理人。王沛開玩笑,自己也應該去上這個課,“連我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有靠投資賺到錢,我很好奇怎麼給四五歲的孩子講投資”。同事、朋友中對孩子財經素養培養上心的不在少數,但王沛也在思考,當教給孩子們和錢相關的東西時,究竟該教些什麼。

培養“財商”很重要,但教給孩子和錢相關的東西時,究竟該教些什麼?



作為一個新興領域,財經素養教育還在逐步建立著自己的規範。直到2018年,中國才擁有了第一份領域內規範性文件《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各大高校牽頭,制定者主要是學界人士,顧明遠等知名學者出任諮詢委員。業內人士認為,這可以理解為一份“半官方”標準。

這份標準一共有五個內容維度:收入與消費、儲蓄與投資、風險與保險、制度與環境、財富與人生。每個維度又分為知識、技能、態度三個目標,分別制定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不同學生應掌握的具體程度。這份標準大量參考借鑑了國外成熟的研究成果,也有許多本地化改動,例如遺囑問題是美國的財經素養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但在這份標準中出於文化考慮被刪去了。

不過這份標準還只是一個“光桿標準”,相應的分學段教材、課程設計等仍在研究之中,具體的實踐經驗更是剛剛起步。少數觀念先進的地區開始由教育部門主導進行試點,例如廣州市、上海市浦東區、北京市朝陽區的教育部門和當地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課程項目,此外則是學校和社會機構的合作,授課教師通常是金融行業內的企業志願者。有時候大學生也會來擔任小老師,比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自2014年起開設了“財經素養教育”的選修課,選課的本科生會在課程結束後到北大附中再給中學的學弟學妹們授課。但這些都還只是“星星之火”,孫忠也認為這些臨時性的精英師資很難實現全國性的普及,所以他現在努力的方向是開發線上平臺,而且要讓人們意識到,財經素養教育不只是技能,更關乎品格。“延遲滿足和堅持預算體現自律,支出和負債管理培養責任意識,參與市場意味著能夠容忍和接受不確定性。”

王沛也開始在自己4歲女兒的教育中融入經濟學思維,“單純的財商太侷限了,經濟學可以給孩子的是分析工具和思維方式”。同樣受邀去女兒幼兒園講一門經濟學課,她決定把重點放在基本觀念的理解,重點之一是“效用”的概念。“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肯定要做效率最高的事,這就需要做選擇時理智地分析。但這個效用應當是個人幸福,而不是財富本身,貨幣只是一種度量工具,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更不會迷信財富。”王沛說。在她看來,如果孩子從小能掌握真正的經濟學原理而不是一套庸俗經濟學,恰恰不會變得功利,而只是變得理性。

有同感的是鮑勃(Bob)。鮑勃是美國一個數十億美元資產委員會的理事,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他每年會來中國,在DDC(天樂勤教育)開設的學術夏令營中開設一門金融與投資課程,他說如果學生們上完課只能記住一件事,他同樣希望是關於理智的:“堅持審慎投資和風險控制原則,相比於短期高風險的投資策略,可能會獲利很慢,但從長期來看一定會獲得更大成功。”

上個週末晚上,王沛的女兒和朋友玩得累了之後想吃冰淇淋,王沛耐心地帶著她一起分析了當時吃冰淇淋和第二天放學再吃各自的收益和風險,女兒終於認可了當時吃晚上可能鬧肚子帶來的一系列麻煩,最終自願第二天再吃,以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看到女兒能夠學會用理智來克服直覺和情緒,王沛覺得自己的教育初見成效。不過培養得這麼理性,會不會耽誤了孩子當藝術家?王沛毫不擔心,她覺得也許感性是天生的,但理性一定是需要後天教化的,而且二者並不矛盾,“理性也有美感啊!”

至於未來發展,無論趙坤華還是王沛,都從未想過讓孩子一定也要走金融相關的道路。王沛說:“這已經不是朝陽行業了,AI技術早就開始取代銀行業了,商業銀行甚至可以說是比較沒落了。我肯定不希望她未來從事這麼沒有創造力的工作,我希望理性的訓練能夠讓她去做創造更多資源的事情。”

(感謝李昊對本文的幫助)

培養“財商”很重要,但教給孩子和錢相關的東西時,究竟該教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