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财商”很重要,但教给孩子和钱相关的东西时,究竟该教些什么?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2期,原文标题《财商,新时代的必修课》,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培养“财商”很重要,但教给孩子和钱相关的东西时,究竟该教些什么?

美国老师鲍勃给学生上金融与投资课

早熟的一代

赵坤华的女儿采瑶上小学五年级。班里流行一种小玩具,同学不知去哪里买,采瑶从网上找到了,每个加价两块钱卖给同学们,赚了十几块钱。赵坤华感到惊讶的是,女儿郑重其事地和一位“顾客”单独签署了一份协议,大意为:“售出概不退钱,如果因为玩这个玩具影响学习、被老师没收或批评,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与我无关。”

采瑶说平常和这个小朋友接触不多,看他总是不听老师的话,怕到时出了问题“扯皮”。从事金融行业的赵坤华意外之余告诉女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这和妈妈工作里签的合同没什么区别,都是保护交易中的自己。”她感慨,现在这一代的小孩,对金钱和经济的观念比以前强太多了。赵坤华开玩笑问女儿如果有100万会怎么花,女儿的答案同样令她没想到:她会先拿出一笔学费,去报个班学习怎么投资。

赵坤华和丈夫都从事金融相关职业,平常谈论工作从不避讳女儿,她总是很感兴趣地“旁听”。采瑶所在的一土学校也是北京一所创新教育理念的小学,开设了少年经济学课和“一土”市场等课外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对经济的理解。采瑶的早熟自有其原因,不过这已并非个例,对儿童财商的培养已经愈发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

孙忠是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先行者,参与了多项线下和线上财经课程的研发工作,目前在北京慈育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工作。他告诉本刊,自己此前是出版社编辑,发现财经素养类图书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2000年前后美国的《富爸爸,穷爸爸》被翻译为中文后的火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大概在2005年,中国更是开始了全民理财时代。“今天的中国,一个人和他的家庭要承担的财务选择,和过去相比是革命性的变化,很多成人发现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孙忠说。家长们意识到,下一代需要从小就对金钱有概念,由此带来的巨大需求也促成了孙忠进入财经素养教育领域工作。

什么是财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养“做出明智财务决策的能力”。据孙忠介绍,家长通常会用“财商”的概念,金融系统的人则称为“金融素养”,教育系统的人惯称“财经素养”,但其实对应到英文都是一个词“Financial Literacy”,这是国外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一个教育领域。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倡导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发布并实施了对应的教育计划。英国在2014年规定,公立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财经素养教育;2016年时,美国全部51个州和特区中有45个将个人理财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其中17个要求在高中开设必选课程;近来受到中国人关注颇多的芬兰也是世界上财经素养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2012年,著名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将财经素养增添为测试内容之一,更引发了各国教育部门的关注。

培养“财商”很重要,但教给孩子和钱相关的东西时,究竟该教些什么?

研究显示,影响一个孩子财经素养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环境,今天中国的财经素养教育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家庭之内发生的。赵坤华正是希望把教育融入在生活中,让孩子明白经济原理的同时有正确的行为引导。女儿买了一个迷你打印机,学校里常有演讲、戏剧一类的活动,打印出来的卡片正好可以用作提词卡,女儿想一张一毛钱卖给同学。赵坤华先是鼓励,“发现需求,匹配需求,这就是所谓赚钱的核心逻辑”,然后引导,她建议是不是可以不收钱,“可以赚钱,也可以赚友谊,钱只不过是一种衡量单位”。女儿觉得有道理,义务帮大家打印小卡片。还有一个著名例子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给女儿写过许多家信,其中不少涉及对金融意识的培养,结集成书之后颇受欢迎。

然而孙忠认为,财经素养教育绝不应该只是家庭内部的事,除了少数从事相关行业的家长外,事实上大部分家庭很难提供有效的理财教育,家长的陈旧观念甚至可能构成错误引导。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多数成人消费者的知识技能相对局限在储蓄、银行卡等传统金融工具,和当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已然脱节,而新一代儿童正是成长在后者的环境中。孙忠还发现,更多家长对财经素养教育的态度是“重要但不紧急”,时间往往还是用在了英语、奥数一类对短期利益立竿见影的事情上。然而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金融素养教育中有“时间窗口”的现象,对3~5岁儿童的财经素养的培养将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对6~12岁孩子的教育重点应放在财务习惯和规范的养成,13~21岁则是学习金融知识和提高决策技能最有效率的时段,一旦错过时机,后天补课事倍功半。

更为根本的,财经素养教育本非一家之事。近年来国际上财经素养教育的兴起,一个重要背景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信用意识、风险意识、财务规划这些若不从教育入手对每个公民进行培养,最终导致的将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孙忠一直倡导的也是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中国的公共教育体系,并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展,“对政府而言,这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是避免社会问题和促进家庭福利”。世界上第一个在公立教育体系内普及财经素养教育的是新加坡,孙忠认为“这体现了一个务实国家的态度”。

理智人生

王沛的女儿今年4岁,在深圳一家私立幼儿园就读。王沛自己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此前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投行部和股权部做了十余年的投资并购。

王沛有一位行长朋友,他的小孩上小学二年级,谈起中美贸易战、房产税已经头头是道。自己女儿的同学家长要来给孩子们上课,讲“投资的原则”,那父亲是一位基金管理人。王沛开玩笑,自己也应该去上这个课,“连我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靠投资赚到钱,我很好奇怎么给四五岁的孩子讲投资”。同事、朋友中对孩子财经素养培养上心的不在少数,但王沛也在思考,当教给孩子们和钱相关的东西时,究竟该教些什么。

培养“财商”很重要,但教给孩子和钱相关的东西时,究竟该教些什么?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财经素养教育还在逐步建立着自己的规范。直到2018年,中国才拥有了第一份领域内规范性文件《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各大高校牵头,制定者主要是学界人士,顾明远等知名学者出任咨询委员。业内人士认为,这可以理解为一份“半官方”标准。

这份标准一共有五个内容维度: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每个维度又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分别制定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不同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程度。这份标准大量参考借鉴了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也有许多本地化改动,例如遗嘱问题是美国的财经素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在这份标准中出于文化考虑被删去了。

不过这份标准还只是一个“光杆标准”,相应的分学段教材、课程设计等仍在研究之中,具体的实践经验更是刚刚起步。少数观念先进的地区开始由教育部门主导进行试点,例如广州市、上海市浦东区、北京市朝阳区的教育部门和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课程项目,此外则是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合作,授课教师通常是金融行业内的企业志愿者。有时候大学生也会来担任小老师,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自2014年起开设了“财经素养教育”的选修课,选课的本科生会在课程结束后到北大附中再给中学的学弟学妹们授课。但这些都还只是“星星之火”,孙忠也认为这些临时性的精英师资很难实现全国性的普及,所以他现在努力的方向是开发线上平台,而且要让人们意识到,财经素养教育不只是技能,更关乎品格。“延迟满足和坚持预算体现自律,支出和负债管理培养责任意识,参与市场意味着能够容忍和接受不确定性。”

王沛也开始在自己4岁女儿的教育中融入经济学思维,“单纯的财商太局限了,经济学可以给孩子的是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同样受邀去女儿幼儿园讲一门经济学课,她决定把重点放在基本观念的理解,重点之一是“效用”的概念。“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肯定要做效率最高的事,这就需要做选择时理智地分析。但这个效用应当是个人幸福,而不是财富本身,货币只是一种度量工具,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更不会迷信财富。”王沛说。在她看来,如果孩子从小能掌握真正的经济学原理而不是一套庸俗经济学,恰恰不会变得功利,而只是变得理性。

有同感的是鲍勃(Bob)。鲍勃是美国一个数十亿美元资产委员会的理事,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他每年会来中国,在DDC(天乐勤教育)开设的学术夏令营中开设一门金融与投资课程,他说如果学生们上完课只能记住一件事,他同样希望是关于理智的:“坚持审慎投资和风险控制原则,相比于短期高风险的投资策略,可能会获利很慢,但从长期来看一定会获得更大成功。”

上个周末晚上,王沛的女儿和朋友玩得累了之后想吃冰淇淋,王沛耐心地带着她一起分析了当时吃冰淇淋和第二天放学再吃各自的收益和风险,女儿终于认可了当时吃晚上可能闹肚子带来的一系列麻烦,最终自愿第二天再吃,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看到女儿能够学会用理智来克服直觉和情绪,王沛觉得自己的教育初见成效。不过培养得这么理性,会不会耽误了孩子当艺术家?王沛毫不担心,她觉得也许感性是天生的,但理性一定是需要后天教化的,而且二者并不矛盾,“理性也有美感啊!”

至于未来发展,无论赵坤华还是王沛,都从未想过让孩子一定也要走金融相关的道路。王沛说:“这已经不是朝阳行业了,AI技术早就开始取代银行业了,商业银行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没落了。我肯定不希望她未来从事这么没有创造力的工作,我希望理性的训练能够让她去做创造更多资源的事情。”

(感谢李昊对本文的帮助)

培养“财商”很重要,但教给孩子和钱相关的东西时,究竟该教些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