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培養?瞭解一下

居然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培養?瞭解一下

有讀者媽媽來信詢問:“聽說有一種教育方法叫做延遲滿足,能夠培養孩子一些成功的特質,所以最近正在嘗試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或者延遲滿足他需求的時間。

相信這位媽媽和我身邊的其他家長一樣,都是從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中瞭解到“延遲滿足”這種教育方式的。

1966年-1970年間,斯坦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對幼兒園的部分孩子進行了一系列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經典實驗。實驗中,孩子們會坐在一張放著棉花糖的桌子前。實驗者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一塊棉花糖;但如果他們能忍住15分鐘不吃,就可以得到雙倍的獎勵。

這個實驗的有意思之初在於對孩子成長的跟蹤研究:當初那些“忍耐力更強”的孩子,即忍住15分鐘不吃糖果、得到雙倍獎勵的孩子,在後續的學業表現中會更加出色(SAT成績)、取得相對更高的人生成就。這一跟蹤研究證明,具有自控力、懂得做出明智選擇並堅持到底的孩子,將會有更好的未來。

看完這個實驗的介紹,你大概明白了什麼是“延遲滿足”,類似於實驗者對孩子們提出的要求,鼓勵他們放棄眼前一時的誘惑,通過忍耐取得更大的收穫。而從實驗結果中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位讀者媽媽會將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掛上鉤了。

然後,看過實驗的父母們如果單單下定決心要對孩子的需求都延遲滿足、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的話,那一定是對“延遲滿足”有什麼誤解,甚至會因此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教育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01

0-3歲的孩子要及時滿足

回想一下孩子剛來到世界上的那段時間,每天晚上嘶聲力竭地大哭,哪個媽媽不是從床上彈起來,以最快的速度餵奶?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滿足他們的需求比進行延遲滿足教育更為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需求上都處於相對的高需求狀態,他們需要通過滿足來建立安全感。在這個階段,安全感不夠的孩子會出現頻繁吵鬧、情緒不穩定等表現。

02

一定要兌現“延遲滿足”的承諾

試想一下,如果在棉花糖實驗中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們會是怎麼樣的感受:

1、15分鐘後,實驗人員沒有出現;

2、15分鐘後,實驗人員出現了但是沒有兌現承諾,即給予等待了15分鐘的孩子雙倍獎勵。

以上任一一種情況發生時,對於願意等待的孩子們來說都是一種傷害,他們會在心裡暗暗後悔,早知道就該吃下那塊棉花糖!同理,當你的延遲承諾不僅是延遲而是不存在時,孩子會感覺到欺騙,並且從此不再願意接受延遲,這樣的“延遲教育”可以說是完全無用了。

03

不要為了延遲而延遲滿足

我們再試想一下兩個場景。

爸爸在沙發上玩手機,3歲的孩子過來表示餓了要喝奶,爸爸想到自己手裡的一局遊戲還沒有打完,又聯想到“延遲教育論”,於是心安理得地讓孩子等一等。

孩子受到驚嚇求媽媽抱抱,媽媽想到延遲教育論,簡單地安慰了一下孩子,表示等下再抱她。

看完了以上舉例,是不是覺得延遲教育透著一絲傷害?實際上,孩子正常的生活及情感需求是不太適合被延遲滿足的,即便要延遲也確實是基於一些客觀原因。比如,孩子餓了要吃東西,但是媽媽手頭上確實有一個很急的工作或者家務還沒有處理完,不得不讓孩子等一下。孩子在超市裡哭著要買玩具,爸爸想到家裡的玩具充足,表示這個玩具要等到孩子生日再買——在這些情境中對孩子進行延遲教育才能達到培養孩子忍耐力的目的。而為了延遲而去特意地製造出延遲滿足效果的行為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綜上所述,各位想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教育的父母們,你們的方法用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