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摸準行業需求,培養“接地氣”人才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日前發佈了14份《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自2014年以來,在教育部職教中心所的指導下,共有48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行指委)完成了74份報告。此次發佈的14份報告,聚焦現代農業中的現代漁業,先進製造業中的智能製造機械、模具、高分子,現代服務業中的會展、數字出版、冬季體育、醫學檢驗,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硅材料、雲計算與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行業,摸清行業人才需求,對職業院校相關專業設置提出建議。

多數行業人才供給缺口較大

14個行業報告顯示,多數行業人才供給缺口較大,其中既包括髮展態勢迅猛的雲計算與大數據等新興行業,也包括工作特殊或艱苦的漁業等傳統行業,後者還面臨專業招生人數下降、在校生規模較小等問題。只有模具、數字出版等少數幾個行業人才供給總量基本平衡。

雲計算與大數據行業報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雲計算技術與應用和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兩個專業分別於2015年和2016年被列入高職專業目錄,此後招生院校數和招生規模呈井噴式發展。儘管如此,與每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才需求缺口相比,還是遠遠不夠。雲計算平臺搭建與管理、雲計算數據中心運維人才尤為緊缺,高職院校這兩個專業人才擁有極好的就業機會。

“從現代漁業行業來看,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比較‘接地氣’,能夠很好地勝任企業崗位需求,學生供不應求,人才供需比超過1∶7,企業爭搶要人。”現代漁業行業報告負責人介紹說。

人才供給不僅總體不足,部分行業人才供求還存在層次結構失衡問題。目前高職和本科需求比例持續增大,與培養規模不匹配,在一些行業,已出現中職人才供大於求情況,如醫學檢驗行業。此外,部分行業還存在著人才專業結構的失衡,如漁業和水利,人才培養主要集中於一兩個專業,其他專業開設點數少、培養規模小,與實際崗位需求存在結構性錯位。

行指委建議:職業院校要動態調整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針對硅材料、互聯網金融等新行業、新業態出現的新職業崗位需求,及時增設新專業。針對漁業等艱苦行業招生萎縮的現狀,適應崗位綠色環保、智能化與自動化等的新變化,優化專業內涵,同時加大學生資助力度,擴大定向培養規模,提升專業吸引力。

少數專業與產業結構佈局有偏差

從14份行業報告中可以看出,多數專業結構佈局與產業結構佈局匹配,少數存在偏差。

偏差一方面表現為專業群和企業崗位群需求的不匹配。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院校現有的專業群已經覆蓋不了相關崗位群的需求。比如現代漁業,急需瞄準產業新業態,增設產業鏈所需的水產品儲藏加工與物流、水環境檢測與保護等專業方向,將專業設置範圍向漁業生產鏈條的產後延伸。

偏差的另一方面表現為區域專業佈局與產業佈局的不匹配。這一點從在硅材料行業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硅材料製造國,硅材料產業已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開辦硅材料製備技術和光伏材料製備技術專業的職業院校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蘇和江西,但在產業集中度較高的新疆、內蒙古、雲南,卻沒有院校開辦對口專業。

城市軌道交通、雲計算大數據等行業也同硅材料行業一樣,存在著這種佈局上的偏差。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人才培養缺口較大,但在東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區,人才供需基本平衡甚至供大於求。雲計算大數據行業的人才大部分聚集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而貴陽、合肥、天津等大數據市場活躍地區人才供給卻明顯不足。

行指委建議:職業院校要對接職業崗位群需求,合理構建專業體系。開設現代漁業、智能製造機械等相關專業的院校要瞄準產業鏈延伸,擴大專業群覆蓋面,滿足行業企業對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國家戰略和區域特點,合理調整區域院校佈局和人才培養規模。職業院校要優化專業結構佈局,依託區域行業資源優勢,制定優先發展、重點支持、適當限制的專業分類發展策略。

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要更精準

當前職業崗位呈現出新技術新工藝多、複合性強、重遷移能力等特點,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要求。

以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行業為例,據報告負責人介紹,互聯網金融行業從2013年開始迅猛發展,但互聯網金融專業的招生卻是從2016年才開始,第一批畢業生剛剛畢業,專業設置的滯後性造成了現階段人才供給數量的不足。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已比較明晰,但互聯網金融專業目標定位卻並不明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尚未形成,與企業實際需求尚有較大差距。

一些傳統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過程中,但職業院校的相關專業並未對接崗位變化及時調整定位。比如現代漁業由於基層技術人員缺乏,漁業企業往往採用“技術服務+營銷”的模式,需要大量技術服務型漁業專業人才,要求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既懂水產養殖技術,又具備技術服務能力的技術服務型人才。

不少行業企業關注學生的職業素養、通用能力和應用能力。如高分子行業企業認為,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缺少新材料技術的獲取與應用、現代管理與營銷、大數據應用等職業能力,綠色化工、行業文化認同等職業素質欠缺。

行指委建議:職業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共辦專業機制,強化行業指導,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對接行業用人需求,充分發揮專業設置管理系統和人才需求信息平臺作用,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推動行業協會、用人機構等第三方開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職業院校還要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加強行業文化和職業素養培養,提升學生對行業的熱愛度、專業的認可度、工作的敬業度。

專業建設保障條件普遍不足

14份行業報告顯示,不少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保障條件不足,實踐教學效果達不到要求。

一是實訓條件落後或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如職業院校中有48.39%的軌道交通實訓室已經落後,設備臺套數較少,實訓室規模與水平都無法滿足課程教學和技能訓練要求。

二是工學結合有難度,不能有效開展實訓教學。因資金、場地、安全等原因,許多職業院校的理論教學比重較大,企業現場實習和技能實訓的頻次和總課時太少,不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技能。

三是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亟待加強。教師的實踐技能及專業知識跟不上企業實際要求,企業也不願意對教師進行深層次培訓,限制了教師“雙師”素質提高。如互聯網金融專業教師缺乏必備的互聯網金融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企業因為技術保密和知識產權等因素,不願意對院校教師進行深層次培訓。

行指委建議:職業院校要加強工學結合,強化實習實訓,開展好企業認知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的實施和考核工作。增加專業建設投入,建立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鑑定和社會服務等為一體的開放式、合作型的實訓基地。加強師資培訓力度,落實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提升雙師能力;加大聘用兼職教師數量,優化專兼隊伍結構。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臺,鼓勵引導行業企業從職業指導、資源共享、師資培訓、實訓實習等方面給予職業院校支持。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3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