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每天讀點歷史》——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讀︱《每天讀點歷史》——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享年70歲。

漢武帝的武功。其外爭四夷、教通四海,動用兵事累計40餘年,特別是抗禦匈奴的戰爭,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統治時期。大小戰役達16次之多,關鍵性的大戰役有3次。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奪取了河套平原,免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戰,奪取今甘肅蘭州至新疆羅布泊的大片土地,使漢人的勢力範圍伸入到西域。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以傾國之力出擊,直插匈奴心臟,封狼居胥,從此“漠北無王庭”。先後出了衛青、霍去病等出身卑微的傑出將領,成為“漢朝精神”的象徵。在南方,經略三越,先後消滅了閩越、甌越、南越,將東南越族地區納入漢朝版圖;在河西,平定西羌,隔絕切斷西羌與匈奴的聯繫,保障了漢朝與西域的交通;在西南,征服了未開化的夜郎民族;

在東北,招撫了烏桓。

漢武帝的文治。秦始皇“奉法家之言”,結果二世而亡。漢初的統治者受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影響,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緩減了秦後期的社會矛盾,但是不能滿足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政治需要。公羊派春秋學博士董仲舒,史稱“三年不窺園”,人稱“漢代孔子”。給漢武帝回答了三次關於天人關係的策問,後人稱之為“天人三策”。第一個問題是新王改制,提出要“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提出了“天人感應”、“德主刑輔、重德遠刑”以及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等主張。第二個問題是一統天下。春秋學三個派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穀梁喜的《春秋穀梁傳》,合成春秋三傳。董仲舒的公羊派春秋學就特別重視大一統。第三個問題是興太學、舉賢良。“量才而授官、錄德而定位”。第四個問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針對思想界“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相對自由局面。提出以“六藝之科、孔子之術”來統一天下思想,“勿使並進”。第五個問題是改革。當時叫“更化”。從此儒風漸盛、聖學廣被。

在管理制度上,提高御史大夫的地位,改丞相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太尉為司馬,統稱三公,三公都是宰相。還提拔心腹近臣,建立一套秘書班子,分奪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職權,叫做“內朝”。誘導“外朝”官員淡出決策圈,退居執行者。漢代的尚書檯,魏晉六朝時的中書省、門下省就是由內朝官發展而來的,清雍正時創建的軍機處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人才選拔上,察舉制和考試相結合。司馬相如曾建議:“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下詔時曾講: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其身邊“群士慕向,異人並出”,成就非常之功、非常之世。

在監察制度方面,建立了

刺史巡視制度。“刺”的含義是刺探、剷除,“史”指官吏,“刺史”就是奉命到地方明察暗訪、檢舉清除不法分子的官吏。刺史由朝廷直接派遣,受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府(御史臺)統管,具體由最高監察官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直接領導。其次是設置司隸校尉,監察京畿地區百官和三輔(京兆尹、左馮翊[音翌,輔助]、右扶風)、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及弘農七郡的官員,甚至皇太子、三公也在其監察範圍之內。第三是設置丞相司直,是丞相的屬官,實際上是監察丞相。通過御史中丞、司隸校尉、丞相司直三大監察系統,實現了監察系統互相監督。

秦漢時代,監察機制之完善、權力制約之合理,不無借鑑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