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養丨學會這3點,給孩子讀書完全不用愁

家庭教養丨學會這3點,給孩子讀書完全不用愁

導讀

新時代的父母越來越重視親子閱讀,不僅能和孩子討論書本的人物和故事,分享交流,而且父母和孩子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以閱讀為紐帶和溝通的方式,促進親子關係。不過,關於如何親子共讀,父母也經常遇到一些困惑。今天就來看一看,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親子閱讀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又需要注意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一、孩子聽的方式

很多專家提出把孩子抱在膝上或者拉著手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這種姿勢其實更多的是強調了愛的傳遞,讓孩子感到溫暖、放鬆。

而對於姿勢難道只有這樣才是最好或者正確的麼?其實過於去強調姿勢很沒必要。不同的書讀法不同,孩子選擇的傾聽方式也不同,對於不同的年齡、不同脾氣秉性、不同心情狀態的孩子,傾聽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樣。即便給同一個孩子讀同一本書,初讀和熱讀以及半年一年以後的再讀,傾聽的方式也未必相同。

家長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像個綿羊似的依偎在自己懷裡安靜地傾聽,認為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最高境界。抱著也罷、平行也罷或者有個角度地坐著,甚至孩子蹦蹦跳跳地聽,玩著玩具地聽……都無所謂的,不能一概而論地就說哪種方式是好的,哪種是不專心的,難道不抱著就傳遞不了愛了?

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因為孩子聽著聽著就跑走了或者玩起玩具,或者活動起來不是靜靜地坐著聽,就開始跟孩子發脾氣,說的最多的一句是“你還聽不聽?不好好聽我不講了啊!”。

家庭教養丨學會這3點,給孩子讀書完全不用愁

一兩歲的孩子聽新書的時候,除非一下子就特別特別喜歡,否則多半都會邊聽邊鼓搗些小玩意兒,或者表現得毫不在意,但是過後他會主動提出來還講這本書,那就是聽進去了,只是不想一上來就強加給自己打破穩定感而已。

大點兒的有讀書習慣的孩子,一般會靜下來聽了,但某些時候確實有其他的吸引遠超過了這本書,那就要看孩子的狀態來判斷了,先玩過後再讀也無妨嘛,或者孩子就是想邊玩邊聽不想停下來,那就接著講唄。

另一種情況是這本書已經講了很多遍了,孩子既想聽也不想耽誤玩,所以就邊玩邊聽,但是她喜歡的部分或者她每次都要插話、問問題的部分,她就會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或者不再蹦蹦跳跳趕緊搶著跟你交流。

其實這樣子熱熱鬧鬧地看書也沒什麼,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能把這些區分開,而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過程,而且看的心情還挺愉悅,這樣也就不覺得看書是件多麼正兒八經的事兒,和玩其他玩具、遊戲一樣,都可以有些創新的方式,只要聽著開心看著高興聊著樂呵,問的問題說不定更有深度呢。

家庭教養丨學會這3點,給孩子讀書完全不用愁

沒讀書習慣的孩子更不能強迫孩子非得把讀書當成多重要的事兒,書裡面好玩的有趣的足能夠吸引孩子了,把這些本質的東西給孩子呈現出來就足夠了,不要打破她本身玩的快樂的心境,讓她感受到書的樂趣,讓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也就喜歡聽故事、看圖書了。

當孩子聽故事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專心”時,應該有個判斷。是繼續讀,那個分心並不影響正常聽故事;還是當時確實對“玩”有興趣,那就先專心玩,合適的時候再讀。

我們也可以想想這本書對於孩子的適合度,是否能調動出興趣,反正是沒必要責備孩子,強壓著把這故事聽完,那樣的樂趣會降低很多,而且那豈不就成了因為孩子沒法自己識字閱讀而找了一個讀書的人呢?

二、家長給孩子讀的方式

給孩子讀繪本到底簡單不簡單?有些家長常常不知道該怎麼去給孩子講,抱怨簡單的沒幾個字,也不像是個故事,到底怎麼講才會吸引孩子。

其實每個家長可能都有自己的喜好,慢慢地跟孩子摸索出一些方式。不管是照著原文念,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讓孩子靜靜地去感受去體會;還是講的過程中穿插一些講解和引導;抑或做延伸,結合孩子的生活、經歷、曾經閱讀過的圖書等等。

不管是快的慢的,充滿感情的還是角色扮演的。所有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或者也沒那麼絕對,每一本書也許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去演繹,而在不同的閱讀階段同一本書也可以應用不同的方式去讀。

當然我們給孩子讀書也會存在一些誤區。

1、一堆助詞和廢話

家長唸的囉裡囉嗦,“嗯啊這是”“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一堆的助詞和廢話。眾所周知,很多經典的繪本里的文字都是精緻到刪一字則少,添一字則多的。家長這種不尊重原文的念法,完全打破了文字的節奏和美感,不利於孩子自己去感受這本書,也不利於孩子的記憶。

2、自創幼稚詞彙

有些家長讀的或者補充的語言過於低幼,疊音、嗲音、自創的一些幼稚的詞,以為這樣利於孩子的理解,其實更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語言是為了交流用的,如果孩子記了一堆只能和家人交流的語言,那麼當她入園時勢必在語言上又要面臨著轉換去適應怎麼向老師表達,怎麼和小朋友交流。這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困難。而且一直使用這樣的語言交流,交流的深度也會受影響,表達能力鍛鍊得也比較少。

如果相信孩子的話,他們的理解能力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可以儘量結合孩子的經歷去解釋,結合她原有認知上理解的部分去說明新的事物新的原理,而不是隻在語言的表面形式上簡單低幼。

3、打斷孩子的交流

有時候孩子想就這本書裡的人物或者某些有趣的詞語跟你聊聊,或者哈哈大笑個不停一直在重複其中的一句話或某個詞時,有些家長看收不住了會打斷,讓孩子趕緊好好聽故事。

其實,閱讀到底有多重要?跟我們在生活中和孩子玩其他玩具或者遊戲有多大的差別?如果我們只是把閱讀當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優質玩樂的一個媒介的話,那麼相對於趕緊讀完這本書,亂七八糟的交流是不是更應該讓我們珍視呢?而這些交流才是孩子切身的感受和思考啊!

三、不同年齡段不同的讀法

親子共讀的方式,要求每個家長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年齡段靈活展開。

從幾個月到三四歲,寶寶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在迅速提升,他們對於圖畫書的“使用”方式也不斷地隨之改變。

1、嬰兒時期(0—3歲)

當你的孩子還是一個襁褓嬰兒時,請你把寶寶抱在懷裡,用自己的聲音(不是錄音帶、收音機、電視)唱歌、說話給他們聽,讀圖畫書給他聽。父母無需完全按照書上所寫的來讀,圖畫也不必依照順序一幅幅地看。一起看嬰兒感興趣的地方,同時說話給他們聽,對嬰兒來說或許會讓圖畫更生動。

嬰兒啟蒙圖畫書必須正確而寫實,不要多餘的背景和細部描繪,也就是表現真實事物的圖畫書,如動物圖畫書、交通工具圖畫書、水果圖畫書等。

藉由圖畫書讓嬰兒實際體驗遊戲,比如寶寶在看到蘋果那頁時,可在他面前放一個真實的蘋果,輕輕地念兩句“蘋果”,這可深化他們對語言和圖像的體驗。 還可以一起來讀洞洞書、翻翻書等玩具書,幫助孩子活動他們的手指關節。

2、孩子長大一點後(3—6歲)

當你的孩子長大了,請你坐在孩子的身邊,依偎在一起(抱在懷中也可),一邊握著孩子的手,一邊來讀圖畫書。把一本圖畫書在你和孩子的面前。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用自己帶有感情的聲音,念圖畫書給他們聽。

家庭教養丨學會這3點,給孩子讀書完全不用愁

(1)在讀之前,先靜下心來,注視孩子的臉龐,想想這本書能帶給孩子多少快樂,然後抑制住教育孩子的衝動,設法讓孩子融入書中,獲得真正的喜悅。

(2)認真反覆念,順著孩子的思緒,不要企圖左右他或對他說教,不要讓他按照你的意念來讀書。

(3)如果孩子打心裡喜歡,必然會主動問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應溫暖地回應他,與他溝通。

(4)不要設置問題來考孩子。講圖畫書只管一個勁兒地講就好了,不要問東問西。問題只是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討論,當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跡。

(5)千萬不要急著翻書,讓孩子仔仔細細地去看那些圖畫。孩子看圖畫書時和我們大人不同,孩子是透過看圖畫來理解故事的。大人讀故事,孩子一邊用眼睛看圖畫書,一邊用耳朵聽大人的聲音,這就是圖畫書最正確的讀法。其實,這也是最能拉近父子關係的溫馨一刻。

(6)圖畫書中處處有細節。引導孩子看圖畫書時,應從封面、封面裡、扉頁、正文到封底仔細閱讀每一幅插畫,才不會漏掉重要的部分。

(7)選的書如果孩子沒興趣,也不要勉強孩子接受,或因此感到焦躁。

3、孩子再大一點(6歲以後)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看,還是要經常念童話或民間故事給他聽,可以挑一些插畫多、頁數多、故事比較長的橋樑書開始念。如果孩子還不能繼續閱讀,就繼續念圖畫書,不要心急,配合孩子的狀況循序漸進。

很多母親會問:“我的孩子已經六歲,認得一些字,會自己看圖畫書,也很喜歡看。以後,我該怎麼教他才好呢?” 我覺得,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看,父母最好還是照樣念給他們聽。

五六歲的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大都是盯著文字一個一個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在這種狀況下,他們不太可能瞭解書中的故事,更別說樂在其中。

從常識來判斷,大人念給孩子聽和孩子自己看,哪一種比較容易懂,也比較有趣呢?如果孩子不能快樂地享受,圖畫書的內容就不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也就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

因此,提早讓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在教育上並沒有好處。如果滿懷愛心地念書給孩子聽,必定能將文字轉化成生動、溫暖的話語,並讓這些話語傳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