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虧損過億的公司憑什麼值百億美元?


自4月底,港交所發佈IPO新規,允許尚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港股迎來了生物醫藥上市熱潮。 而一直以來,備受矚目的百濟神州也終於“動身”,於2018年8月在港二次上市。 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百濟神州自誕生以來就活在聚光燈下,除了抗癌藥物前景看好,“科學家+企業家”的故事更是“傳奇”。

寫在故事發生之前

如果沒有羅伯特·斯萬森(Robert Swanson),這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赫伯·波伊爾(Herbert Boyer)可能會按部就班地做著科研到老。

1971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向癌症宣戰,簽署《國家癌症法》。

5年後,27歲的Swanson找到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Boyer,隨著“難吃的”三明治和幾杯啤酒下肚,這位“思想保守”的科學家Boyer終於被Swanson說動,決定一起開始創立公司——基因泰克(Genetech)。

1980年,這家成立了4年、總收入只有900萬美元的公司帶著幾個在研新藥於納斯達克上市,市值區區3500萬美元。

1990年,市值35億美元;

2004年,市值500 億美元。

它依然沒有止步。200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34億美元,利潤增長24%。此時基因泰克市值破千億美元,甚至超過了老牌製藥巨頭輝瑞。

Boyer也成為第一個憑藉科學發現成為億萬富翁的生物學家。他深厚的生物醫藥背景,與頗有經商頭腦的Swanson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優秀的科技成果與獨具眼光的資本完美結合,孵化出第一個具有市場潛力的重磅新藥,成功打開市場並開始幾何級數的增長。

基因泰克這個科學與商業結合的故事,中國也在上演。

從美國科學院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1974年,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症法》後第三年,對王曉東來說,是畢生難忘的一年。

11歲的他目睹母親從患癌到離世。看著躺在病床上備受癌症折磨的母親,強烈的無助感刺痛了他的心。

70年代,國內對癌症還沒有很深刻的認識,基因檢測、腫瘤靶向治療、PD-1和CAR-T等名詞更是聞所未聞。不幸遭遇癌症的患者,只能在手術治療之後忍受效果很差的放化療痛苦,而身體狀態卻每況愈下。

這家虧損過億的公司憑什麼值百億美元?

資料: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百濟神州招股書

自此,在王曉東心裡,埋下了一顆致力於癌症研究的種子。

1980年,王曉東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生物系。1986年,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唯一一位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考試的學生,他進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並進行博士後訓練。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在美國原本研究膽固醇調節的王曉東,竟發現其研究與細胞凋亡有關。細胞凋亡,是細胞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而主動選擇死亡的過程。它與人體的發育、衰老、神經退行及癌症的發生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王曉東的科研興趣點逐漸轉向此。而細胞凋亡現象恰與他最喜歡的一句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不謀而合。

然而,研究過程卻遠沒那麼詩意,這項工作一經開始便持續了數年。

1995年王曉東實驗室成立,幾年辛勞,這家實驗室清晰地描繪出細胞凋亡過程。這使得他在41歲時即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為他此後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各項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就在美國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再一次改變了方向,選擇回國。

2003年,40歲的他回國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所長。

作為國內科學研究的一塊“體制外試驗田”,北生所採用全員聘用的體制,不問文章數量和評獎情況,只追求創新的科學研究。15年間,這個紅色四層小樓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

這個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研究所”的發展,也為後來百濟神州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在風口上起舞

2000以後,癌症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拿中山市為例,1970年,每天的癌症發病0.78人,而到2009年,這個數字增漲了十幾倍——8.34人。

癌症發病率的提高以及全球抗癌新藥研發的迅猛勢頭讓王曉東既憂慮又興奮。

王曉東深知,國外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在抗腫瘤新藥研發方面進展迅速,靶向藥物和免疫抗腫瘤藥物領域不斷有新藥上市。與傳統的放化療相比,這兩類藥物就像‘精巧炸彈’,療效明顯、可持續,而且副作用很小,許多患者的疾病狀態得到了改善。

可我國新藥研發能力薄弱,一些患者被迫通過走私購買價格昂貴的外國藥,一個療程的藥費高達幾十萬元。長此以往,不僅對患者無法交代,我國的醫藥產業也將更加受制於人。

國內得癌症的越來越多,而多數癌症到了晚期基本上無藥可治,患者只能等死。這些事讓王曉東深受刺激。他明白,理論和概念是治不了病的,研發抗癌新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基因泰克Swanson出現在Boyer的故事中一樣,也有一個人出現在王曉東的故事裡。

2006年,已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歐雷強(John Oyler)敏銳地嗅到中國生物醫藥巨大前景,隨即創辦了CRO公司保諾科技。

可歐雷強一直有個自主研製創新藥的夢想。於是,2009年,他毅然離開了剛剛被PPD(美國三大CRO公司之一)收購的保諾科技。

機會總會給有想法的人。2010年,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的一個朋友聚會上,歐雷強巧遇同在北京中關村園區工作的王曉東。兩人對自主研發創新藥有同樣的嚮往。

2011年,在北生所的對面,他們一同成立了百濟神州,以研發抗癌新藥為主營業務。王曉東負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而歐雷強則專注於百濟神州的商業運營。至今,百濟神州公司已有6款藥物進入臨床階段,其中3款正處於臨床後期研究[1]

這家虧損過億的公司憑什麼值百億美元?

歐雷強和王曉東的組合,可謂是商界精英與學術大佬的強強聯合。二人從對方身上看到的是研發抗癌新藥的未來,而華爾街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一個光明產業的未來。

百濟神州的少年意氣與兩市風光

事情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昂貴並且高風險的藥物研發讓百濟神州倍感壓力。

2011年,隨著幾個核心項目的陸續開展,再加上前期4、5個其他項目的失敗,百濟神州的資金消耗殆盡。

不過,王曉東和歐雷強自然不會輕言放棄。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憑藉王曉東對生物醫藥領域的多年深耕,百濟神州一直堅持對PD-1受體及小分子藥物的研發。而歐雷強的商業運作能力則為百濟神州帶來了繼續下去的資金。

事後,王曉東戲說:“多虧歐雷強滿世界借錢,百濟神州才挺過難關並在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一般來說,一家藥企的商業化運作能力能為研發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此時,對百濟神州而言,商業化更像是雪中送炭。

2013年,最終突破研發瓶頸的百濟神州以總價4.65億美元將在研藥物BGB-283和BGB-290的海外開發和商業化權益賣給默克公司,一舉成名。

2016年2月3日,成立僅五年、在醫藥行業尚且還算是一個“少年人”的百濟神州登陸納斯達克,敲響了屬於自己的鐘聲,市值近9億美元。當日,發行價24美元的百濟神州(BGNE),首日收盤28.32,單日漲幅18%。

近兩年,公司的發展更是呈破竹之勢。

2017年,百濟神州與知名藥企新基醫藥公司(Celgene)開啟戰略合作,共同研發新型PD-1抑制劑 BGB-A317。通過合作,百濟神州授予新基公司全球(除一些市場外)開發商業化Tislelizumab用於治療實體瘤的獨家權利。

同時,百濟神州獲得了2.63億美元的預付款和1.5億美元的股權投資。百濟獲得3種新基藥物(ABRAXANE、瑞復美及維達莎)在華經營的獨家授權。

新基公司在美國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將為百濟神州的全球戰略打開市場,也打開了投資人的想象空間。

如今,已上市兩年半的百濟神州市值翻了十餘倍,達到95億美元。

這家虧損過億的公司憑什麼值百億美元?

可對於本土藥企百濟神州,像它的創始人王曉東一樣,它同樣有迴歸的心。

2018年,百濟神州開始了它“迴歸”的計劃。

據近年百濟財報顯示,16年至今,百濟神州仍未盈利,且18年一季度虧損淨額超過1億美元。上市給了這部燒錢機器以融資渠道。

對於投資者而言,雖然百濟神州的自研產品至今未上市,但是管道中已經有若干走完三期臨床試驗的抗癌藥物。在醫藥行業,走完三期臨床試驗也就意味著距離商業化僅差臨門一腳;此外,百濟神州的科研能力為人認可,並且PD-1藥物用的是國外已被證明有效的靶點,成功率預期更高。

當然,選擇赴港上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看準了中國未來將會是創新藥、腫瘤藥的重要市場。

2017年,全球腫瘤藥物市場產生銷售額為1,110億美元,佔全球醫藥市場的9.1%。該市場預計將以高於整體醫藥市場的速度增長,主要由於科技進步、新療法上市及老齡化人口日益增長所致。全球腫瘤藥物市場的銷售預期在2030年將達到4,068億美元,佔全球醫藥市場的16.6%。

這家虧損過億的公司憑什麼值百億美元?

資料: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百濟神州招股書

我國創新藥同樣潛力巨大。根據 IMS 統計,2015 年全球創新藥市場規模近 6000 億美元,但我國佔據的市場不足 100 億美元,佔比僅略超 1%。同時,國內仿製藥佔比達到 96%,缺乏首創藥物,中國創新藥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創新藥研發水平距發達國家有20年左右的差距,但國內的研發環境在逐漸改善,有望通過像王曉東這樣的人才迴流實現趕超。2015年以來,國家陸續發佈了藥物研發的支持政策,如鼓勵創新、為創新藥審批開闢綠色通道等,創新藥的研發和審評週期也有望進一步縮短,也就延長了產品的有效生命週期。

並且,醫保目錄調整窗口開啟,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國產創新藥成為地方醫保的支付品種,患者支付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銷售的放量增長,也將鼓勵新藥的研發。

N個百濟神州

為什麼這家成立僅七年的藥企能做華爾街的寵兒?又緣何能在短短兩年後登陸港市飽受關注?

因為百濟神州一路高歌的背後的商業邏輯和故事,不復雜且足夠吸引人。不復雜意味著,“科學家+企業家”的模式不難理解。足夠吸引人意味著,這是一門人人都清楚的好生意,且它目前很難被替代。

“命,就是錢。”

這是《我不是藥神》裡一句振聾發聵的臺詞。它在近期出現的頻率足夠讓人審美疲勞,但它說的就是實話。醫藥行業,或者說創新藥行業為什麼永遠都活在聚光燈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如此。

但不是隨便一家醫藥公司投資人就會買賬。沒有核心專利的公司和藥廠,擁有專利卻不具備商業化能力的研發中心都寡淡無味。命就是錢,燒的不光是普通人的錢,還有藥企的錢。從研發到商業化,錢對於每一個環節而言都不可或缺。

在整個醫藥行業環境改善的今天,百濟神州可能並不是個例。踏實的研發、合理的運營,未來,更多的“百濟神州”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也不無可能。

寫在結尾

2018年,55歲的王曉東,身上已經有很多標籤:美國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雙院士”、北生所所長、百濟神州創始人、“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閃亮的頭銜——舞蹈界的“扛把子”,自2015年《小蘋果》“一舞成名”後,每逢新年,都會有王lab舞蹈問世,讓同行驚呼“做科研和跳舞,只服曉東!”

這位院士,真的是不走尋常路。

事實證明,他一直在走的,還真都不是尋常的路。

[1]藥品詳細內容請見官網

封面:stock.tuchong.com/free

資料:王潤夢、李肅、張乃天

資料:

《百濟神州招股說明書》

《傳奇人物——王曉東》

《王曉東院士:企業裡的科學家》

《百濟神州(6160.HK):賭一場創新藥的未來》

《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教授走近北大學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獨家|專訪吳曉濱:我的新目標是讓百濟神州變成全球性公司》

百濟神州官方網站 http://www.beigene.com/?lang=zh-hans

創新藥將成未來10-20年最大投資機會

http://www.ltjztz.com/html/news/szcc/201807/47799.html

這家虧損過億的公司憑什麼值百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