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的生態博弈,騰訊雲能否後來居上?

近年來,伴隨全球雲計算爆發式的增長,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知名調研機構IDC發佈了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追蹤報告。報告內容顯示,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BAT中的AT兩家佔據了中國雲計算前兩名。

雲計算的生態博弈,騰訊雲能否後來居上?

目前,雲計算已成為眾多互聯網企業的聚集地,爭相駛入的背後,是技術之爭,更是生態之戰。

企業服務已成互聯網公司的營收利器

企業服務業務能夠帶來豐厚的利益,在美國已經通過亞馬遜被證實。亞馬遜的雲計算業務正是由其在電商業務活動中需要大量的IT資源支持,該公司順勢把這些IT資源在其閒置時向外輸出,使得亞馬遜旗下成為了全球雲計算廠商中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服務商。

而在中國市場,雲計算的戰爭早已悄悄拉開帷幕。根據工信部去年在《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的預計,到 2019年,整個雲計算的產業規模將達到 4300 億元。互聯網巨頭紛紛行動,佈局雲服務,搶佔市場份額。

目前,國內的雲服務器市場是一超多強的局面,阿里領跑,騰訊緊隨其後。根據知名諮詢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公有云市場,阿里雲繼續保持領軍位置,騰訊雲第二,份額突破10%。

雖然目前阿里佔據了國內市場大部分的份額,但市場份額增長卻有所放緩,而其最大的衝擊就來自於騰訊雲。2017年,騰訊雖未單獨公佈雲計算業務的收入,但其財報顯示,包含雲服務和支付服務收入的其他業務營收近年來增長迅猛,根據德銀預計,騰訊雲將在2018年達到盈虧平衡,營收為86億元。到2020年營收達290億元。正是騰訊雲最近兩年發展勢頭驚人,雲計算業內人士都把騰訊雲看做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第二名,也是最有可能與阿里一戰的雲服務。

並且根據德銀年度雲計算報告指出,阿里和騰訊兩家的雲服務將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到2020年,德銀預計阿里市場份額將從2016年的54%下降到40%。騰訊雲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9%上升到27%,這兩大巨頭的競爭在未來三年將進一步白熱化。

雲計算的生態博弈,騰訊雲能否後來居上?

背靠生態的雲計算業務,"雲"博弈也是投資博弈

不論是阿里、還是騰訊的雲服務,他們都不是一個獨立業務,而是依靠巨頭本身的生態體系。阿里最初是因為電商服務器資源有冗餘;而騰訊雲則背靠其龐大的社交網絡生態,主要進軍視頻、遊戲等垂直行業。

對於企業來說,雲計算平臺不僅是一個計算服務平臺,更是各生態資源的輸出窗口。比如加入騰訊雲就順勢有了騰訊在社交關係、遊戲娛樂、數字內容、移動支付等領域的資源。但同時也意味著企業要將重要的運營數據放在該平臺上,數據遷移則會影響到業務的平穩運作,企業用戶一旦使用了某家的企業服務,就與提供服務的互聯網公司深度綁在一起。這已經不單單是站隊問題,而是從成本、安全等各個角度出發的考慮。作為服務商的騰訊等則可以通過服務自己生態系統中的上下游企業,鞏固自己原有的業務生態,從而帶來穩定收益和業務的高速增長。

從2017年阿里和騰訊億級投資版圖來看,這兩家公司利用投資、收購等方式,使其生態系統中的公司幾乎涉及各個行業。而隨著雙方在各個行業的投資博弈,生態中的企業或增或減,都將為各自的雲計算業務帶來影響。

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以金山雲、UCloud為代表的中立性廠商,其重要性也越發明顯, 這些中立服務商可以站在行業或者企業使用者的角度,通過諸如 Openstack 等開放的架構構建一整套公有云、私有云體系,許多公有云用戶認為這些中立雲獨立於阿里、騰訊的中立性成為其發展客戶的關鍵。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得"雲"者得天下,雲服務器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各大互聯網公司明爭暗鬥。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國的雲計算市場最終會是雙巨頭格局,還是後來者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