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剪炉”名字的来历:百年小铁铺变迁大城中心

已经有老长时间了,太多人问起小旮关于“朱剪炉”的来历。可能一来是因为这地方太市中心了,就在市府广场北侧和东侧的这一大片地区。二来,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太特殊了,第一次听到的这个名字的人一下子就能记住这个地名儿。可是这么市中心的地方,这么怪的一个名字,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可说来可就话长了。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那时沈阳城(古称盛京)的边门外还是一片荒野。当然,那个时候肯定是没有市府广场了,连市政府都没有。那阵子,还是皇城内是绝对的市中心。也就是说,出了小西边门,基本就都是荒地了。但是当时,这里是清代操练军队的“教军场”,是八旗练兵的地方。清代,皇城之内只允许生产金、铜这样象征帝王之尊的黄色金属,像萃华金店这样的百年老字号和加工铜制品的铜行胡同都分布在城内。而铁器属于黑色金属,只能在城外加工生产。而军队在此,鞍配铁料、纸张磨盘都有很大的需求,所以这一时期,各种手工业者创办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萌生,生产纸张的、制造磨盘的、打造铁器的等等。

“朱剪炉”名字的来历:百年小铁铺变迁大城中心

那时的小西门

当时的小西边门外,铁匠铺林立,成为此地一景。当时这里有一个姓朱的铁匠,以是做农具维生的,而最拿手的,还是打造剪刀。“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这些是朱铁匠的全部家当。简陋的土坯房里面烧着火红炭火的烘炉,坚硬的平枕,盛满凉水的铁箱,大大小小的铁锤和各式的剪刀,狭小的铁匠铺里弥漫着煤烟味儿。附近村民用的剪刀、斧头、锄头等各种农具和铁器,大部分都出自这里。由于做工精细,“朱氏剪刀炉”名噪一时。久而久之,大家都称这里为“朱剪炉”。后来这里形成了作坊巷铺,人们就习惯称之为“朱剪炉胡同”。一个是因为朱氏剪刀在盛京城很有名,一来也是因为附近实在太荒凉,只有拿这个铁匠铺当地标了。

其实,那时候这旮不仅仅只有“朱剪炉”一个胡同,附近的磨盘胡同、纯纸行胡同、天德店胡同……也都是周围老百姓为了方便称呼而“随口”命名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剪炉地区大兴土木修建商场,曾一度繁荣昌盛的作坊区消失。而朱氏剪炉消亡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东北沦陷时期,铁作为战略物资,实行“配给”,铁制品作坊纷纷倒闭。“朱氏剪炉”从此成为记忆。

“文化大革命”后,沈阳第二次整顿街巷名,将剪炉胡同改为“剪炉里”和“剪炉南里”,剪炉居委会就是从“剪炉里”得名而来。1999年,居委会统一更名为社区,剪炉社区延续此名至今。

“朱剪炉”名字的来历:百年小铁铺变迁大城中心

朱剪炉已变身大城中心

1959年2月,沈河区成立了20个派出所,朱剪炉派出所因而得名;1966年8月25日,‘文革’开始后更名为向上派出所;直到1981年2月,又恢复了原称。

目前,“朱剪炉”已经成为沈河区的一个街道办事处。位于沈河区北部,沈阳市政府、沈阳市人大等党政机关都座落座落于此。她更是是沈阳市回族聚居地区之一。面积1.96平方千米,人口9万人。下辖8个社区。时今的朱剪炉街道,早不是几百年前的那个荒凉的因朱铁匠而得名的小胡同了,而是居于沈阳市的金廊核心地带,辖区内,大型商场、超市、写字间、党政机关排列于此,成为东北中心城市沈阳的真实中心。两百年,沧海桑田,一个“朱剪炉”的名字,留下多少城市记忆,让我们驻足流连。

“朱剪炉”名字的来历:百年小铁铺变迁大城中心

现在的朱剪炉地区

记录历史,记录一切;

就在这旮,读懂沈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