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餘烈,席捲天下,最終一統天下,威加四海,建立了大秦帝國。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儀和震懾各地的反抗勢力,他多次浩蕩出行,巡幸天下。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而在他巡幸的途中,劉邦、項羽兩個人看到了秦始皇那威儀的儀仗,發出了不同的感慨。項羽鋒芒畢露的說“彼可取而代之”,而劉邦則含蓄內斂的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正是這同樣場景但是不同的兩句話,註定了天下最終是劉邦的。這是為什麼呢?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首先,劉邦、項羽不同的兩句話反應的是兩人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不同的命運。“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的神勇是世人所公認的。一個天生神力,單挑無懼任何人的人,心中自然有股誰也不服的傲氣,就算你是皇帝我也不懼。正是這股傲氣,造就了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對自己太過自信,獨斷專行,聽不進其他人的建議。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而劉邦就不同,它相貌平平、也沒有項羽的神力,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沒有項羽那般自傲的資本。而且他本來就是個小混混,深知處世圓滑之道,這也形成了他圓滑內斂的性格。縱然心中無比嚮往,但是也只能以一種含蓄、內斂的方式表達出來。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其次,劉邦、項羽不同的年齡決定了他們說出不同的話,也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年齡這個東西真的不好說,年紀大和年紀小各有優勢。此時的項羽剛好24多歲,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說話做事自然是滿腔熱血,語不驚人死不休。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而劉邦此時40多歲,經過歲月的打磨,他已經變得圓滑內斂,可以說雖是老驥伏櫪,但是志在千里。而且隨著時光推移,兩人年齡雖然以同樣的速度在增長,但是項羽情商的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年齡增長的速度,遠遠的被劉邦甩出幾條街。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最後就是兩人身份地位不同,從而發出的感慨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結局。項羽是楚國貴族,在他眼裡,自己與秦始皇是一個等級的存在。憑藉自己的勇武,以貴族身份取代秦始皇的位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說出了去“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而劉邦就不同,他是平民出身,秦始皇這樣的等級對於他這樣平民出身的人來說是簡直就是天上地下。雖然心中有報復,但是他也知道,僅憑自己普普通通的一介布衣是無法成就大業的,所以只有依靠外力,籠絡好其他在各方面有才華的人為自己所用,才能最終取得天下。

劉邦、項羽的成敗,其實在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所以,小編覺得,正是以上這幾方面的原因,項羽、劉邦的成敗其實在他們見到秦始皇說出那句話時就早已註定。當然,小編肯定也還有總結得不到位的地方,歡迎大家積極在評論區補充,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您喜歡請點關注,往期內容更精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