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巴東是神農發現茶的地方,不僅因為巴山的土地孕育出歷史上最早的真茶,更因為巴人將茶視為一種溝通天地的生命。數千年來,巴東人在植茶、製茶、用茶、飲茶中沉澱了歷久彌新的茶文化。如今,氤氳的巴山雲霧中再次浮起了片片現代茶園及巴東郡貢茶歷史品牌,並與縷縷沁人心脾的茶香一道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若時光有香,那一定是巴東茶的芬芳。在一壺沸水的熱烈衝撞和柔情相依中,循著時光的軌跡,找尋巴山茶香,卻從未想到過,她隱藏在巴山的深處……

這裡山巒起伏,植被茂盛。高海拔、低緯度、足日照、大溫差,多雲霧、富硒氧,天造地設的絕佳組合,讓巴東成為最適宜種茶的地方。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早在公元前1046年就有“園有芳茗”的記載,說明3000年前,巴東已有人工栽培茶樹。西晉孫楚《出歌》稱:“薑桂荼出巴蜀。”唐人《茶經》開篇就講到巴山峽川的茶,“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有兩人合抱之茶樹,可想象其樹齡之老。巴東是恩施州茶葉主產區,也是宜紅茶較早的生產基地。吳覺農先生說: “西陵峽山川秀麗,當出名茶。”

茶聖陸羽《茶經》中雲:“巴人擅製茶”,巴人是土家人的祖先。巴東的先民除製鹽外,還是擅製茶的民族。三峽是中國最早製茶的地區。秦漢時期,巴東人制造的巴東老母葉就是將鮮葉煮後曬乾保存,至三國時採葉做餅,張揖在《廣雅》中所說:荊巴間採葉做餅。陸羽在談製茶的工具——“穿”時,特地指出巴渝地區與其它地方的不同。“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紉穀皮即巴東的構樹。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土家人視茶葉為靈魂。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喝,再到曬乾罐熬為飲,深深根植於人們的生活中。對土家族這樣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神話傳說是其歷史的主要承載。原始社會早期巴山這片土地上就有“施得三年茶 ,不生娃的也生娃”的民間熟語流傳至今。

“漢不入垌,蠻不出境”是改土歸流前土漢之間不可逾越的禁令,巴人特有的飲茶習俗才得以保存和延續。土家人待客大都用油茶湯和擂茶,平常自家人則喝罐罐茶。盛夏時節喝林檎茶與三匹罐涼茶解暑。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自神農發現茶,在以後近5000年的歷史裡,巴東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華茶文化系列演進的軌跡,不僅沒有發生過斷裂,而且出現了許多中華茶文化的“最早現象”:巴東老碼頭“吊腳樓”裡的“歇腳茶”;山民們勞動中特別給力的“苞谷飯、懶豆腐、砣砣肉、毛把煙、澀茶湯”;二高山地區人們“住茅草屋,烤轉轉火,吃洋芋果,煨罐罐茶”,還有與茶密切相關的竹枝詞,茶歌。《順採茶》、《倒採茶》等民歌,從唐宋一直流傳到現在,極具地域特色。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從《巴東楠木園考古》出土的茶碾、茶臼、風爐、茶盞、盞託等來看,餘西雲教授認為“楠木園出土的茶臼就是用於將茶餅碾磨成末狀的用具,一些碗、盞也應該為飲茶的用具。楠木園的發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茶文化之興盛。”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一叢山背一叢人, 條條山路有茶店。在路和路之間,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萬里茶道,總有這樣那樣的驛站,或磚瓦、或土木,供人茶水休憩。隨著客家人和商旅行徑者增多,許多人因為無水可飲勞累交加而倒斃在路上。於是土家人紛紛在路邊或是人跡罕至山野間修建茶棚子, 來為商旅行人和田野勞作者提供遮風擋雨、 休憩納涼和提供茶水,正是這些殘存的茶棚子、茶店子給他們遮風擋雨, 又給他們提供了繼續走下去的精神力量;也使遷徙中的客家人得以活命並且在巴東峽谷地區安身立命, 開始新的生活。“茶獻黃芽茅屋空山延詩客”,至今這塊石碑依然頑強地挺立在巴東硃砂土古驛站邊,訴說著春天與茶的故事。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巴東出真茶”。巴東真茗、巴東真茶這些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未間斷過,也讓巴東在那個年代成為茶的中堅力量,為這座僻遠山城帶來了無數榮光。

巴東郡貢茶:一片綠葉的沉與浮

遠去的茶歷史隨滾滾江水東逝,但種茶的傳統和著那悠然茶韻隨著神農溪的一河清波,流傳至今傳承至今。巴東與茶的緣分正在延續,經歷過頂峰的輝煌,亦感受過跌落谷底的曲折。如今巴東正在以巴東郡貢茶打造全縣區域公用品牌為目標大步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巴東郡貢茶將重振歷史威名,以一杯醇厚的茶湯,向世界展示巴東茶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