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始終覺得,寫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感而發,之所以寫,是因為對某人、對某事或某地深有感觸,心中的情感噴薄而出,這樣寫起來才會顯得真實,情真意切,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比如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就有這樣的體會。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寫於1989年5月,改定於1990年1月,全文1萬3千餘字,共分七個部分,從方方面面寫了作者自己跟地壇的關係,其中主要內容是對於人生的思考。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坐落在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時又加以擴建,是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作者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在他雙腿殘廢之後,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當時的情景是很容易想象的,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倒是其次,內心的憤慨與寂寥卻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但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或者說地壇遇到了他。地壇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他內心的震撼;地壇遍地的蕭條,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裡,這裡的一切,彷彿就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他當時一定是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棄兒。其實不是的,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麼能不擔心兒子的安全,卻又毫無辦法,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和無助,是作者在若干年以後才能體會到的。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文章的第二部分,對母親的刻畫以及對母親的愛,是《我與地壇》最為感人的部分。這些平靜如水無法複製的文字,蘊含著充沛飽滿、風雷激盪的高貴的情感。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著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這一切,註定活得最苦的是母親。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他始初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歷經時光的流逝,他才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於是他緬懷著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看看史鐵生是怎樣寫他如何想念地壇的。“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我的讀書筆記——《我與地壇》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的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