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系列之九

禪宗列祖列宗之——

禪宗創造者慧能(1)

璞石

(三)

《读书笔记》系列之九
《读书笔记》系列之九

慧能俗姓盧,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卒於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據說他的祖籍是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父親名行滔,唐高宗武德年間因罪流貶嶺南,成為新州百姓。從慧能初見弘忍五祖時其語言、相貌皆似獦獠,類嶺南土著。慧能少孤,家境貧寒,靠賣柴供養老母,沒上過學。他資性穎悟,一天賣柴時聽人讀《金剛經》,心中似有悟處,並向對方表示求法之心思。讀經人是位佛教徒,願出資幫其去東山求法。慧能安頓了老母,辭親上路,不日到達黃梅。

弘忍見慧能相貌村野,舉止粗俗,並張口就說“不求別的,只求作佛。”喝道:“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怎配作佛?”不料慧能卻理直氣壯的說:“人有南北之別,佛性怎能分南北,我獦獠和大家又有什麼區別?佛性更無差別。”弘忍見慧能根性較利,就收下了他,安排到碓(搗米)房作舂米夫。慧能稍有空閒,就遛到弘忍升堂說法處,偷聽法語,每每都有悟處。

單調的碓房營生,一晃就是八個月。適逢弘忍禪師依照慣例打算選一位弟子傳付給衣缽,作繼任人。他命弟子各作一偈,加以考核。上座神秀作一偈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此偈一出,博得眾贊,神秀也暗喜。消息傳到慧能耳中,一聽就知道此偈離佛性的真諦太遠。於是央求一位童子代來南廊下,也作一偈求人寫到壁上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神秀的偈,是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認為要勤奮地修行,才能逐漸達到不染塵的清淨境界,屬於漸修(這和佛家破實有感是有差距的)。

慧能的偈語,認為身心和萬事萬物都是空幻的,不真實的,只有佛性才是唯一真實存在。與南北朝劉宋時竺道生的首偈的頓悟成佛說,相通;也與他剛入山時說的佛性不分南北貴賤一致,只是經過八個月的默受教法,在思想上更透徹精妙了。

慧能的偈一出現,引起轟動,隨之,也引起讚歎、嫉妒、甚至仇恨……

弘忍見慧能已經真正把握了求佛精諦,已有心將衣缽傳付給他。當晚三更暗喚慧能入室,對其傳經授教並付衣缽,囑他速離東山返回南方。慧能謹尊師命連夜起程趕回南方。一路歷盡艱險,終於到了嶺南,混跡於農商之中,銷聲匿跡十六載。

此後有一天,有一位印宗法師說法:對聽經人說你們看,那旗杆上頭掛著的旗幟,被風吹著,是動還是沒動?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旗動,有的說風動,這時慧能高聲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而是聽眾心在動。

印宗法師聽到慧能的見解後,知道慧能是個開悟的人,轉向慧能請教。當知道慧能是弘忍弟子,並在黃梅得法,接受了衣缽之後,當即領眾弟子向慧能禮拜,併為慧能剃度受戒。從此以後,慧能名聲大振公開收徒傳教,並在韶關建寺,傳播自己開創的佛教學說。

慧能學說的思想體系,有三根支柱:

1

是世界觀上的真心一元論,即真如緣起論。真如又稱佛性、法性、實相。慧能認為不管南北西東,尊卑貴賤,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常清淨,於自性當中,萬物皆見,一切法在自性中,名為清淨法身。

2

是解脫論上的佛性論。其解脫論上的佛性論,就建立基於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成佛之道,不假外求,更無須到西天去拜求,只要“直指人心”便可見性成佛。

3

是宗教實踐上的頓悟思想。成佛之道不假外求,更無須到西天去拜求,因為人人都有佛性,只因迷人不自知,去迷見性,只在一念之間,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如果這一念未到,縱使你時時勤拂拭,也是徒勞。慧能認為在任何時刻的行、住、坐、臥、動作言談中,都可體會禪的境界,但應從無念著手(無念、無相、無住),並不限於靜坐一途。

(未完待續)

璞石,實名陳秉鈺,大型國有企業退休幹部,今年85歲,現居馬鞍山。

《读书笔记》系列之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