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系列之十

禪宗列祖列宗之——

禪宗創造者慧能(2)

璞石

(四)

《读书笔记》系列之十

慧能佛學思想體系和傳教方式上的特點,其教派具有強烈的平民宗教色彩,當然以勞苦大眾為其授教對象(但也有少數官員和富商)。他認為人人具有佛性,眾生都可成佛,打破了以往貴族、官僚的壟斷。把人人想往的天堂從遙遠的西方搬到每個人的心中。把修行的方式儘量簡化,去掉了繁瑣的儀式。並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然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

慧能的影響並不限於佛教內部,而是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都有很大影響。在唐代士大夫們都喜歡玩味禪趣,禪理滲透到許多文人的詩歌、繪畫和處世哲學中。慧能雖沒文化,但同樣受到文人學士的愛戴和敬仰。如王維、柳宗元、劉禹錫都為其寫碑銘。唐憲宗元和(公元815年),朝廷還特地追諡(適)慧能為“大鑒禪師”。唐代以後以至今天,禪宗思想仍繼續深刻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界。

慧能沒有文化,一位山村野夫,反而將心性之術,實相的般若智慧推向了極端。在他的偈子中根本否定了身、心作為存在的存在,那還有什麼“惹塵埃”。非常輕鬆的一了百了地解決了佛家長期探討的如何避免陷入有漏、汙染、有為、輪迴等一系列問題。

慧能臨終時留給門徒的偈語是: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大師雖被稱為六祖,但實際上在他以前,只能說有禪學,真正的禪宗尚未形成。應當說是慧能創立了禪宗,他是禪宗教主,他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宗派——中國大乘佛教禪宗。

六祖慧能以後,由於南方頓悟與北方漸悟之爭,南方頓悟日趨鼎盛,慧能終於被南北方所共識。《壇經》當然也就成了禪宗傳法的唯一指導思想。經中主要告訴我們:

1

“一物是何物?六祖升堂問大家:“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搶答被訓斥。(指什麼?都知道,只是“不可說破而已”。)

2

知自心識自性。六祖說:“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3

弘忍為慧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連說五個“何其”的排筆句,一句話:悟見萬法不離自性。

4

見性成佛與自心是佛,自性又是如何模樣呢?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又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這裡所說的心,是真實明淨的智慧,不是執著分別的妄想;這裡所說的性,是與萬物同體,本來清淨的佛性,不是各類分別心的個性。

5

一行三昧。祖教人:“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敗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沾泊,此名一相三昧。”又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也,不動道場,直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6

見性與禪定。六祖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重視開悟見性,不談論禪定解脫,這證明中國禪宗注重智慧的見地開發。

不注重修禪定來達成解脫生死苦惱的目的。六祖的修行方法,簡單實際,若人能保持絕對的直心或不動心,當下便有見性的因緣來迎。例如:當要搶慧能衣缽的惠明,來勢兇兇。但六祖卻耐心的度化他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等了一些時間,慧能雲:“你當下應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大師對坐禪的解釋,也與傳統的佛教不同,他說“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又說:“道由心悟,豈在坐焉。”

《读书笔记》系列之十

(未完待續)

璞石,實名陳秉鈺,大型國有企業退休幹部,今年85歲,現居馬鞍山。

《读书笔记》系列之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