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歷史》讀書筆記


《神的歷史》讀書筆記

《神的歷史》(英國)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著,蔡昌雄 譯,海南出版社,2013.8。

閱讀時間:2020.2.5--2.12

1.一句話書評:

關於猶太、基督、伊斯蘭教三大一神教的神學理論和宗教派別的起源、發展、變化和完善的人神關係思想史和宗教導航書。

2.本書金句:

1)“人類是精神性的動物,自有人類以來,便有崇拜神祇的活動,當他們(人類)創造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創造了宗教。” ~P3

2)“教條化宗教的神把人類分裂成不同的敵對陣營,而神秘主義者的神則是統合的力量。” ~P272

3)“早在太初,宗教就已幫助人們建立起自己與世界的關聯,並紮根在世界之中。對聖地的崇拜乃是對世界反思後最早出現的一種反應,而這幫助人們在這可怕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把自然力量神話,表達了人類對世界一貫的驚奇與敬畏。” ~P339

4)“在科學的領域中,人們所學習的是必須要把過去抹掉,而從第一原則重新開始,以便找出真理。宗教卻像藝術一樣,往往包括了和過去的對話,以便從中找出看待當下的觀點。傳統提供了一個跳躍的基點,使得人們得以進行對生命的終極意義此一永恆問題的探討。因此,宗教與藝術和科學的運作方式不同。” ~P344

5)“宗教創造出神來,是因為人們無法找出其他解釋來安慰他們在世界上遭遇的悲劇。他們轉向由宗教哲學想象出來的安慰,試圖建立起某種控制感的幻象,借安撫他們想象中位於舞臺後的“行為者”來抵擋恐懼與災難。……宗教的搖籃是無知與恐懼,而成熟覺悟的人,則必須從中爬出來。” ~P386

6)“和黑格爾一樣,尼采的學說後來被德國後裔用來為國家社會主義政策辯護,這提醒我們,無神論的意識形態可以和“神”的概念一樣,導致殘酷的聖戰倫理。”~P403

3.收穫心得:

1)神的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是和一定的社會和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是為人的精神或社會需求服務的,是人類思想與生活、社會與政治的鬥爭史,是適應人類社會發展、時代變遷和精神需求而不斷迭代發展演化而來的。

2)宗教像藝術一樣(如詩歌與音樂),是人類創造性想象的產物,是人類心靈的鏡像、情感的寄託和思想的結晶,是人類尋找生命終極意義的手段。宗教與神學不能用邏輯理性解釋,而像藝術一樣,需要用心靈與情感去體驗。

3)神的意義是人類根據不同歷史階段和所處社會環境所賦予的;神的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有不同的意義; “神”是一個主觀的、個人的、富有彈性的、不斷演變的人造概念。

4)宗教是文明的產物。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建立,由城市商業文明催生的,往往產生在新生的富有階級(如商人)對舊的社會秩序取得優勢時,需要擺脫壓迫階級的桎梏而發展起來的。而如今,宗教受到了工業文明和科學啟蒙的衝擊和挑戰,科學正在取代神學演變成新的神話。

5)人類是探尋意義的造物,如若我們不能在生命中找到意義和價值,便很容易陷入絕望。對神的信仰不在理性的頭腦裡,而在感性的情緒中。宗教的核心是人類的倫理道德,他們是鼓勵我們遵守倫理道德的工具。神只是每個人心裡渴望的投影,是脆弱人類為自己找到的一個完美而強大替身的幻想,藉以彌補每個人精神的缺失與空虛。

6)馬克思認為宗教是“被壓迫者的狂歡“和”人民的鴉片”,是統治階級用來麻醉被統治階層的工具,他往往被既得勢力用來支持一種貧富懸殊的社會秩序,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的秩穩定。但在某種程度上說,大多數宗教提倡對公平正義社會秩序的追求,卻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大同的理想十分接近。

7)啟蒙時代,笛卡兒認為完美的神必定存在,否則我們不會知道什麼是不完美,信仰與理性並不衝突;牛頓把神作為他物理體系的核心,認為神是引力和第一推動力的主宰者(笛卡兒和牛頓都把神秘現象訴為迷信,但都相信神);伏爾泰反對無神論,認為如果神不存在就創造它,因為這是人精神和道德的需要;斯賓諾莎認為人類把任何不瞭解的現象稱為“神”,對他而言“神”是世間不可改變定律的總和,是世界的秩序;康德認為神的概念對我們不可或缺,無法用邏輯證明它的存在,也無法證明它的不存在,他是超越人類心智之外的,可賦予我們完整真實意向的統合原則。

8)無神論時代,休謨否認有超越科學解釋的存在;黑格爾以辯證的方式將“絕對精神”取代傳統的“神”,成為與人類相互依存的同一真理的一部分;叔本華認為沒有絕對、沒有理性、沒有神,世界萬物皆屬虛幻(類似佛教觀點),每個人必須為自己創造終極意義感;尼采要殺死神,讓人性重生(可悲的是他最後發瘋了);弗洛伊德認為神是人慾望和潛意識的投射;榮格認為神是每個人主觀經驗到的心理真實,是自性深處的主觀感受;納粹集中營大屠殺將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徹底殺死了。

9)宗教和性一樣,是影響生命每個層面的人類需求,如果被強制壓抑,只會帶來毀滅性災難。信仰的缺失,讓人類精神流浪,失去了神的人類,籠罩在模稜兩可和一種曖昧不清的遺棄感之中。宗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他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義派(原教旨主義)是一種高度政治化、排他且不寬容的宗教狂熱派,是在對宗教強制的壓抑下滋生的。這種極端和暴力化的宗教狂熱遠離了軸心時代慈悲的宗教核心,反而回歸了部落時代的原始愚昧與野蠻。宗教從包容走向排他再到狂熱暴力,是宗教在發展過程中被人為扭曲的結果,需要糾正與迴歸慈悲與包容的本源。

10)“神”是用來幫助人們面對不愉快和不完美的現實生活的,是一種現世的人性精神關懷。人類試圖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時,不能被神和宗教所強迫和奴役,而應出自人性自然的追求。舊的無所不能的獨裁者式的人格化的神性概念只有死去,新的神學才能重生。飽含焦慮和失落感及對死亡恐懼的人類,不可能沒有宗教,超人格的神存在每一個人類自己的潛意識當中,是無法從人類的心理中分離的。生命是一場與自己的神(內心)永不休止的對話,這個對話是自由和自發的。軸心時代的先賢們告訴我們,公正與慈悲的行為和精神,比對神祇的崇拜與儀式祭典更重要。

陳春寧 2020.2.16 南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