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历史》读书笔记


《神的历史》读书笔记

《神的历史》(英国)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著,蔡昌雄 译,海南出版社,2013.8。

阅读时间:2020.2.5--2.12

1.一句话书评:

关于犹太、基督、伊斯兰教三大一神教的神学理论和宗教派别的起源、发展、变化和完善的人神关系思想史和宗教导航书。

2.本书金句:

1)“人类是精神性的动物,自有人类以来,便有崇拜神祇的活动,当他们(人类)创造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创造了宗教。” ~P3

2)“教条化宗教的神把人类分裂成不同的敌对阵营,而神秘主义者的神则是统合的力量。” ~P272

3)“早在太初,宗教就已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关联,并扎根在世界之中。对圣地的崇拜乃是对世界反思后最早出现的一种反应,而这帮助人们在这可怕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把自然力量神话,表达了人类对世界一贯的惊奇与敬畏。” ~P339

4)“在科学的领域中,人们所学习的是必须要把过去抹掉,而从第一原则重新开始,以便找出真理。宗教却像艺术一样,往往包括了和过去的对话,以便从中找出看待当下的观点。传统提供了一个跳跃的基点,使得人们得以进行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此一永恒问题的探讨。因此,宗教与艺术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不同。” ~P344

5)“宗教创造出神来,是因为人们无法找出其他解释来安慰他们在世界上遭遇的悲剧。他们转向由宗教哲学想象出来的安慰,试图建立起某种控制感的幻象,借安抚他们想象中位于舞台后的“行为者”来抵挡恐惧与灾难。……宗教的摇篮是无知与恐惧,而成熟觉悟的人,则必须从中爬出来。” ~P386

6)“和黑格尔一样,尼采的学说后来被德国后裔用来为国家社会主义政策辩护,这提醒我们,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可以和“神”的概念一样,导致残酷的圣战伦理。”~P403

3.收获心得:

1)神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是和一定的社会和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为人的精神或社会需求服务的,是人类思想与生活、社会与政治的斗争史,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和精神需求而不断迭代发展演化而来的。

2)宗教像艺术一样(如诗歌与音乐),是人类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是人类心灵的镜像、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结晶,是人类寻找生命终极意义的手段。宗教与神学不能用逻辑理性解释,而像艺术一样,需要用心灵与情感去体验。

3)神的意义是人类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所处社会环境所赋予的;神的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有不同的意义; “神”是一个主观的、个人的、富有弹性的、不断演变的人造概念。

4)宗教是文明的产物。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建立,由城市商业文明催生的,往往产生在新生的富有阶级(如商人)对旧的社会秩序取得优势时,需要摆脱压迫阶级的桎梏而发展起来的。而如今,宗教受到了工业文明和科学启蒙的冲击和挑战,科学正在取代神学演变成新的神话。

5)人类是探寻意义的造物,如若我们不能在生命中找到意义和价值,便很容易陷入绝望。对神的信仰不在理性的头脑里,而在感性的情绪中。宗教的核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他们是鼓励我们遵守伦理道德的工具。神只是每个人心里渴望的投影,是脆弱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完美而强大替身的幻想,借以弥补每个人精神的缺失与空虚。

6)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者的狂欢“和”人民的鸦片”,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被统治阶层的工具,他往往被既得势力用来支持一种贫富悬殊的社会秩序,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秩稳定。但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多数宗教提倡对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追求,却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大同的理想十分接近。

7)启蒙时代,笛卡儿认为完美的神必定存在,否则我们不会知道什么是不完美,信仰与理性并不冲突;牛顿把神作为他物理体系的核心,认为神是引力和第一推动力的主宰者(笛卡儿和牛顿都把神秘现象诉为迷信,但都相信神);伏尔泰反对无神论,认为如果神不存在就创造它,因为这是人精神和道德的需要;斯宾诺莎认为人类把任何不了解的现象称为“神”,对他而言“神”是世间不可改变定律的总和,是世界的秩序;康德认为神的概念对我们不可或缺,无法用逻辑证明它的存在,也无法证明它的不存在,他是超越人类心智之外的,可赋予我们完整真实意向的统合原则。

8)无神论时代,休谟否认有超越科学解释的存在;黑格尔以辩证的方式将“绝对精神”取代传统的“神”,成为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同一真理的一部分;叔本华认为没有绝对、没有理性、没有神,世界万物皆属虚幻(类似佛教观点),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创造终极意义感;尼采要杀死神,让人性重生(可悲的是他最后发疯了);弗洛伊德认为神是人欲望和潜意识的投射;荣格认为神是每个人主观经验到的心理真实,是自性深处的主观感受;纳粹集中营大屠杀将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彻底杀死了。

9)宗教和性一样,是影响生命每个层面的人类需求,如果被强制压抑,只会带来毁灭性灾难。信仰的缺失,让人类精神流浪,失去了神的人类,笼罩在模棱两可和一种暧昧不清的遗弃感之中。宗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他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义派(原教旨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排他且不宽容的宗教狂热派,是在对宗教强制的压抑下滋生的。这种极端和暴力化的宗教狂热远离了轴心时代慈悲的宗教核心,反而回归了部落时代的原始愚昧与野蛮。宗教从包容走向排他再到狂热暴力,是宗教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为扭曲的结果,需要纠正与回归慈悲与包容的本源。

10)“神”是用来帮助人们面对不愉快和不完美的现实生活的,是一种现世的人性精神关怀。人类试图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时,不能被神和宗教所强迫和奴役,而应出自人性自然的追求。旧的无所不能的独裁者式的人格化的神性概念只有死去,新的神学才能重生。饱含焦虑和失落感及对死亡恐惧的人类,不可能没有宗教,超人格的神存在每一个人类自己的潜意识当中,是无法从人类的心理中分离的。生命是一场与自己的神(内心)永不休止的对话,这个对话是自由和自发的。轴心时代的先贤们告诉我们,公正与慈悲的行为和精神,比对神祇的崇拜与仪式祭典更重要。

陈春宁 2020.2.16 南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