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始终觉得,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感而发,之所以写,是因为对某人、对某事或某地深有感触,心中的情感喷薄而出,这样写起来才会显得真实,情真意切,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比如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作者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在他双腿残废之后,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当时的情景是很容易想象的,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倒是其次,内心的愤慨与寂寥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但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或者说地坛遇到了他。地坛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他内心的震撼;地坛遍地的萧条,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就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他当时一定是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其实不是的,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么能不担心儿子的安全,却又毫无办法,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和无助,是作者在若干年以后才能体会到的。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这些平静如水无法复制的文字,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在他深处荒园,独自面对残垣断壁、破瓦残转时,有一个人,正在沿着他的车辙苦苦地寻觅,有一个人,正在希求苍天使她能够分担儿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不懂得生活的意义,还不懂得一位母亲加倍于儿子的痛。这一切,注定活得最苦的是母亲。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他始初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历经时光的流逝,他才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看看史铁生是怎样写他如何想念地坛的。“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的读书笔记——《我与地坛》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的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