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吕对大唐文化有什么影响?

民族的复兴号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个专注历史三十年的男人。

晁衡,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一个跟随遣唐使来到大唐的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最后因为太喜欢唐朝了,改了个名字,拿到唐朝绿卡,定居了。

首先呢,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晁衡来到唐朝的大背景。晁衡跟随的遣唐使团可以说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使团。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在奈良和平安时代,日本天皇陆陆续续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团。

来到大唐之后,日本学者不仅在政治,科技等方面不断交流学习,在书法,绘画,音律,舞蹈,文学领域也没有错过。于是乎,日本与大唐学者之间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晁衡便是因此爱上了大唐。

据说,晁衡与储光羲、王维、李白等唐朝著名诗人关系甚好,储光羲为此曾写过《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来赞美晁衡,储光羲的名气也是由晁衡传播到了日本,至今供奉于日本京都的诗仙祠中。

李白也曾经因为误以为晁衡在回国途中遭遇海难而痛哭流涕,写下了《哭晁卿衡》: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所谓吉人自有天相,晁衡自然还是平安上岸。晁衡不仅人缘好,他的学习成绩也是一流。聪明的阿倍仲麻吕决定定居大唐后就进入了国子监太学,最后成为了太学的优秀毕业生,一举考中了进士。

可以说,晁衡在对于唐朝文化的造诣超过了绝大多数的遣唐使者。对于中原文化的热爱使他完全融入,成为了一名唐朝人;但是对于家乡的眷恋由促使他带着大唐文化回到了日本。

可以说,晁衡对于大唐文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但是大唐文化的传播却是少不了他的功劳。


趣论史册


阿倍仲麻吕何许人也?他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之一,也就是日本派往唐朝学习文化知识的留学生,因为仰慕中国文化而不肯离去,最终改名晁衡,也叫朝衡,余生长留大唐。


他是当时唯一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还高中进士的外国留学生,曾担任唐朝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务,死后被唐朝皇帝追赠为从二品的滁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吕在唐朝还曾长期担任秘书省长官秘书监一职(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为中国唐代的图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还与唐朝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交情深厚,彼此之间常有诗词唱和。


可以说,阿倍仲麻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东渡日本的唐朝鉴真和尚并称中日友好史上交相辉映的双璧。


相对于他对大唐文化的影响,显然远不如他学习吸收的大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阿倍仲麻吕于大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3月,作为日本的第八批遣唐使来唐求学,同船的还有吉备真备等人,他们都抱有渴望入唐学习先进文化的共同理想。

(阿倍仲麻吕剧照)

阿倍仲麻吕到洛阳后,唐玄宗李隆基赐他在唐朝的最高等学府——国子监太学中,和中国的王公贵族子弟一起学习。


阿倍仲麻经过勤奋学习,最终考中了进士。先被授予正九品下的洛阳司经校书一职,负责典籍整理,“授司经局校书, 正九品下, 属太子左春坊”。最后一路晋升至从三品高官的秘书省长官秘书监,并为唐朝图书事业的繁荣鞠躬尽瘁,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与李白、王维等唐朝诗人交情深厚,常有诗词唱和。如李白在听说仲麻吕遭遇海难时写下了《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由此可见两人友情不浅。


王维也曾赠诗于他:“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仲麻吕也以诗回赠:“西望怀恩日, 东归感义辰,平时一宝剑,留赠结交人”。两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恰如当时中日之间的友谊。


目前,全唐诗中还收录了仲麻吕的一篇五言诗《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此诗作于753年,仲麻吕与鉴真等人东渡前,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结果船队在海中遭遇风暴,藤原清河大使和仲麻吕所乘的第一船触礁,不能继续航行,与其他三船失掉联系,被风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


不料登陆后又遭横祸,全船170余人,绝大多数惨遭当地土人杀害,幸存者只有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


公元755年(天宝14年)6月,他们历尽劫难,终于再次回到长安。好友们见到仲麻吕脱险归来,不胜惊喜。然而命运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当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四川,仲麻吕随同避难。


一直到唐肃宗至德2年(757年)12月,仲麻吕随同玄宗自蜀地返还长安,时已61岁。以后再度仕官,历任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等职。大历五年(770年)最终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唐代宗为了表彰仲麻吕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吕在唐54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他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后世的尊重和纪念。


本人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柚子爱历史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其威德远布四海,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代日本就是以大唐为学习的榜样,几乎在自己的国家里制造了一个微缩的山寨版大唐。而为了有效快速地学习大唐,日本向大唐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团。

在众多派往中国的日本遣唐使中,阿倍仲麻吕可以说是最有名气的一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贵族出身,又名朝臣仲满,来到大唐后改名为晁衡。开元四年(716年),阿倍仲麻吕以日本遣唐使的身份来到大唐,同行的还有日本名臣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晁衡)来到大唐后进入国子监太学深造,在毕业的时候一举高中进士。当时社会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阿倍仲麻吕(晁衡)的学识在大唐也已经是一流了。之后阿倍仲麻吕(晁衡)在大唐历任要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

阿倍仲麻吕(晁衡)之所以选择在大唐长住,是因为他觉得中华文化浩如烟海,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精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倍仲麻吕(晁衡)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决定回国,这在他与王维、李白等大诗人的对诗中都有所表现。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阿倍仲麻吕(晁衡)上书请求回国,但是被爱惜阿倍仲麻吕(晁衡)才华的唐玄宗挽留。天宝十一年(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阿倍仲麻吕(晁衡)便请求随遣唐使回国,这一次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

当年六月,阿倍仲麻吕(晁衡)启程回国,同行的还有鉴真大师。但没想到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所乘船只在途中遭遇风暴,漂流到了今越南南部。船上一百多人都被当地土著所杀,只有阿倍仲麻吕(晁衡)等十几人历经艰辛返回长安。

阿倍仲麻吕(晁衡)当时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经此波折后再无精力进行第二次长途航海了。后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阿倍仲麻吕(晁衡)回国的外部条件也丧失了。大历五年(770年),阿倍仲麻吕(晁衡)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二岁。


烟雨踏秋殇


生平: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2年)生于奈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务大辅,位至正五位上。仲麻吕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朝衡,长留大唐。后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任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来到唐朝:公元716年(日本灵龟2年,唐开元4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以多治比县守为首,由557人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十九岁的仲麻吕被举为遣唐留学生。开元五年(717年)3月,仲麻吕随多治比县守大使一行,从难波(今大阪)起航,向中国大陆进发。同行的著名留学还有比仲麻吕长三岁的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玄昉等人。九月底到达了他们日夜向往的长安。阿倍仲麻吕到洛阳后,唐玄宗李隆基赐他在国子监和中国的王公贵族子弟一起学习。他先在东监学习,后来去了西监。

为唐朝效力:他在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正九品下),其后逐年升迁,历任左拾遗(从八品上)、左补阙(从七品上),甚至秘书监,能经常在玄宗身旁侍奉。由此可见,阿倍仲麻吕本人的确才华学识出众,虽为外邦人士,但深得信任并得到重用。大历五年(770年)终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代宗为了表彰仲麻吕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与中国的交流:仲麻吕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赠,储光羲的诗名在当时也因晁衡而远播于东瀛,并被供奉于日本京都的诗仙祠中。


锅盔饼子


这里是历史记译中心,一个志在“记古今历史,译中外名篇”的号。关于这个问题,我有靠谱回答。

诗仙李白举头仰望明月,低头哀悼友人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上面这句哀悼诗出自诗仙李白,而它的名字就叫《哭晁衡卿》,全诗如下: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看到这个“晁衡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的问题后,记译君的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便是这两句诗。

内容为《哭晁衡卿》的两幅书法作品

记译君想把这首诗简单翻译如下:

我的朋友,来自日本的晁衡就要辞别帝都长安了。踏上归乡路途的他,将乘坐一片白帆出海,劈风破浪,绕过蓬壶,返回故乡。可是,一直在等待你回信的我,为何却听到了你遇难的消息呢?

日升月落,月升日落,虽然皎月总是会在黎明时分沉入沧海,但是当天傍晚,她依然能够从海上升起。但是,我的朋友,你这如明月一般的皎皎君子,为何就沉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呢?

只留下悲伤的我,在这葬有舜帝的苍梧山,黯然神伤。仿佛是感受到了我的悲痛一般,这满天的白云,也充满了哀愁。

舜帝的埋骨之所——苍梧山

记译君觉得,这应该算是日本遣唐使晁衡对我国文化的贡献之一吧。他的事情,让李白创作了一首感情真挚的哀悼诗

要知道,这可是李白啊,是诗仙李太白耶!能让他因触动而写诗的,那都可以算作为中国文化做贡献了吧。从这个角度来说,晁衡和汪伦都可以相提并论了,因为他们二人都给诗仙提供了“灵感”,让我们的诗仙写出了传唱千古的名句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饱含真情的诗,绝对是一句可以顶一万句的存在

电影《妖猫传》中的晁衡形象和西安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读者朋友们,你怎么看待此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哦!

本文系历史记译中心原创,如果觉得记译君的内容还行,能不能点击加个关注呢!


历史记译中心


阿倍仲麻吕,一位被传诵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

日本全国对吸收中国文化非常积极,不断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学习,这些人被称作"遣唐使"。

一.得名晁衡

713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着一个五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了中国。

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苦学,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一起参加了考试。

考试题目很难,他捷足先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官职。

后来,他被提升为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

唐玄宗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二.深厚友谊

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

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

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四十年。

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

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

衔命将辞国,

非才忝待臣;

天中留明主,

海外忆慈亲…

西望怀思日

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

留赠结交人。

三.长安去世

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起航,驶往日本。

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

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査无消息。

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

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晁卿衡》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运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

以后,他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

770年1月,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

阿倍仲麻吕(晁衡),

是8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文化的缩影!

是当时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东秋妮


疫情最紧张的前些日子,一句来自日本的短诗火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作者是唐玄宗时期的日本长屋王。


诗歌说,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不属于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价值所在。

我是剪刀说史,与你一起,深度思考历史!


说起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最为知名,原因有三:


1.晁衡考中了进士。

2.晁衡自来中国,终生未回日本。

3.中学历史书写了他的名字。

那何谓遣唐使呢?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的十几次遣唐使团,史称遣唐使。

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次遣唐使开始,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晁衡(阿倍仲麻吕)作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贡献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与他同时期的唐人评价他时,说他“上才生下国”,是很受时人认可的。而且他的诗作《衔命还国作》还被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这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我们今天谈到遣唐使,总觉得他们对于日本本国的影响才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深刻的改变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

而对于我们中国,对于当时的大唐文化好像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这就好像学生学习老师,学生满载而归,老师又能得到多少呢?

其实不然,我们今天站在历史后来者的角度来看,遣唐使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社会文化领域。

很明显的作用就有三个

1.对内,也就是大唐而言,丰富了当时中国的文化领域,最主要的表现是在诗歌方面。

唐代送别诗盛行,佳作倍出,到了晁衡这里,地域和感情范围更加扩大化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李白那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还有王维的“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都是送别晁衡所做。晁衡自己也写出“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样的佳作。这些歌颂着中日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史诗,尤为宝贵。

2.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信心和气魄,彰显了大唐无比包容的气度和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强大吸引力。

3.对外,也就是对当时的日本而言,他们宣扬了大唐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为佛教的推广和流变做出了贡献。


还有一点更为隐形的贡献,这些年来开始愈发显的重要。那就是保留了许多以大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原始模样。

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在日本却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国内早已消失了的文化社会现象。

关于中国社会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都有影子可见。而且不是韩国那种吵着嚷着要据为己有的心态。

日本是自己把这种文化保存的很好,继承的很好,天然的就露出他最有价值的部分,引的别人来观赏和借鉴。

学历史的都听说过两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此话虽然极端,但也有一定缘由。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日本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成果斐然。

由于一代又一代谴唐使的努力,日本开始大规模学习中国先进文明,随着中国先进文明的逐渐渗透,客观上也起到了保存大唐文化的显著作用。

比如,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学成回国后,在各行各业推广开来,无形中保留了很多大唐文化。

又比如,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渗透到日本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的方方面面,今天还能看到。

正仓院收藏的唐刀

再比如,唐朝典章律令,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仿照唐律制定的“大宝法令”就是研究唐代律令的绝好史料。

甚至下诏改变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所以今天有人说,日本和服来源于唐装。

在文化方面,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还有书法绘画作品,很多都成为今天孤本。

另外,在遣唐使来华以前,唐代的丝绸之路只到朝鲜半岛。遣唐使的到来,让丝绸之路得以东延至日本,也不得不提。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唐代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


所以说,老师的道,要靠学生来传承,而这个学生,往往不止一个!

华夏是,朝鲜是,日本也是。即使这个学生曾经挥刀砍向自己的老师!

我是剪刀说史,与你一起,深度思考历史!


剪刀说史


目前来看,在文人中有些影响力,但就整个日本遣唐使而言,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基本上都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对中国本土文化并未造成什么影响,确切的说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