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本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呂對大唐文化有什麼影響?

民族的復興號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個專注歷史三十年的男人。

晁衡,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一個跟隨遣唐使來到大唐的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最後因為太喜歡唐朝了,改了個名字,拿到唐朝綠卡,定居了。

首先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晁衡來到唐朝的大背景。晁衡跟隨的遣唐使團可以說是當時規模最大的文化交流使團。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在奈良和平安時代,日本天皇陸陸續續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團。

來到大唐之後,日本學者不僅在政治,科技等方面不斷交流學習,在書法,繪畫,音律,舞蹈,文學領域也沒有錯過。於是乎,日本與大唐學者之間惺惺相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晁衡便是因此愛上了大唐。

據說,晁衡與儲光羲、王維、李白等唐朝著名詩人關係甚好,儲光羲為此曾寫過《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來讚美晁衡,儲光羲的名氣也是由晁衡傳播到了日本,至今供奉於日本京都的詩仙祠中。

李白也曾經因為誤以為晁衡在回國途中遭遇海難而痛哭流涕,寫下了《哭晁卿衡》:

“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所謂吉人自有天相,晁衡自然還是平安上岸。晁衡不僅人緣好,他的學習成績也是一流。聰明的阿倍仲麻呂決定定居大唐後就進入了國子監太學,最後成為了太學的優秀畢業生,一舉考中了進士。

可以說,晁衡在對於唐朝文化的造詣超過了絕大多數的遣唐使者。對於中原文化的熱愛使他完全融入,成為了一名唐朝人;但是對於家鄉的眷戀由促使他帶著大唐文化回到了日本。

可以說,晁衡對於大唐文化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但是大唐文化的傳播卻是少不了他的功勞。


趣論史冊


阿倍仲麻呂何許人也?他是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使之一,也就是日本派往唐朝學習文化知識的留學生,因為仰慕中國文化而不肯離去,最終改名晁衡,也叫朝衡,餘生長留大唐。


他是當時唯一參加唐朝科舉考試還高中進士的外國留學生,曾擔任唐朝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等職務,死後被唐朝皇帝追贈為從二品的滁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呂在唐朝還曾長期擔任秘書省長官秘書監一職(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為中國唐代的圖書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還與唐朝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等交情深厚,彼此之間常有詩詞唱和。


可以說,阿倍仲麻呂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東渡日本的唐朝鑑真和尚並稱中日友好史上交相輝映的雙璧。


相對於他對大唐文化的影響,顯然遠不如他學習吸收的大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阿倍仲麻呂於大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3月,作為日本的第八批遣唐使來唐求學,同船的還有吉備真備等人,他們都抱有渴望入唐學習先進文化的共同理想。

(阿倍仲麻呂劇照)

阿倍仲麻呂到洛陽後,唐玄宗李隆基賜他在唐朝的最高等學府——國子監太學中,和中國的王公貴族子弟一起學習。


阿倍仲麻經過勤奮學習,最終考中了進士。先被授予正九品下的洛陽司經校書一職,負責典籍整理,“授司經局校書, 正九品下, 屬太子左春坊”。最後一路晉升至從三品高官的秘書省長官秘書監,併為唐朝圖書事業的繁榮鞠躬盡瘁,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與李白、王維等唐朝詩人交情深厚,常有詩詞唱和。如李白在聽說仲麻呂遭遇海難時寫下了《哭晁卿衡》一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由此可見兩人友情不淺。


王維也曾贈詩於他:“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仲麻呂也以詩回贈:“西望懷恩日, 東歸感義辰,平時一寶劍,留贈結交人”。兩人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這種真摯的感情,恰如當時中日之間的友誼。


目前,全唐詩中還收錄了仲麻呂的一篇五言詩《望月望鄉》:“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此詩作於753年,仲麻呂與鑑真等人東渡前,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結果船隊在海中遭遇風暴,藤原清河大使和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不能繼續航行,與其他三船失掉聯繫,被風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


不料登陸後又遭橫禍,全船170餘人,絕大多數慘遭當地土人殺害,倖存者只有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等十餘人。


公元755年(天寶14年)6月,他們歷盡劫難,終於再次回到長安。好友們見到仲麻呂脫險歸來,不勝驚喜。然而命運又跟他們開了個玩笑,當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亡四川,仲麻呂隨同避難。


一直到唐肅宗至德2年(757年)12月,仲麻呂隨同玄宗自蜀地返還長安,時已61歲。以後再度仕官,歷任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等職。大曆五年(770年)最終逝於長安,時年七十二歲。唐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呂在唐54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他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依然受到後世的尊重和紀念。


本人專注歷史相關問題,解答歷史疑惑,+關注瞭解更多內容。歡迎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柚子愛歷史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其威德遠布四海,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日本就是以大唐為學習的榜樣,幾乎在自己的國家裡製造了一個微縮的山寨版大唐。而為了有效快速地學習大唐,日本向大唐派遣了十幾次遣唐使團。

在眾多派往中國的日本遣唐使中,阿倍仲麻呂可以說是最有名氣的一位。阿倍仲麻呂是日本貴族出身,又名朝臣仲滿,來到大唐後改名為晁衡。開元四年(716年),阿倍仲麻呂以日本遣唐使的身份來到大唐,同行的還有日本名臣吉備真備。

阿倍仲麻呂(晁衡)來到大唐後進入國子監太學深造,在畢業的時候一舉高中進士。當時社會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可見阿倍仲麻呂(晁衡)的學識在大唐也已經是一流了。之後阿倍仲麻呂(晁衡)在大唐歷任要職,度過了幾十年的時光。

阿倍仲麻呂(晁衡)之所以選擇在大唐長住,是因為他覺得中華文化浩如煙海,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精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倍仲麻呂(晁衡)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決定回國,這在他與王維、李白等大詩人的對詩中都有所表現。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阿倍仲麻呂(晁衡)上書請求回國,但是被愛惜阿倍仲麻呂(晁衡)才華的唐玄宗挽留。天寶十一年(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達長安。阿倍仲麻呂(晁衡)便請求隨遣唐使回國,這一次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

當年六月,阿倍仲麻呂(晁衡)啟程回國,同行的還有鑑真大師。但沒想到的是,阿倍仲麻呂(晁衡)所乘船隻在途中遭遇風暴,漂流到了今越南南部。船上一百多人都被當地土著所殺,只有阿倍仲麻呂(晁衡)等十幾人歷經艱辛返回長安。

阿倍仲麻呂(晁衡)當時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經此波折後再無精力進行第二次長途航海了。後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阿倍仲麻呂(晁衡)回國的外部條件也喪失了。大曆五年(770年),阿倍仲麻呂(晁衡)病逝於長安,享年七十二歲。


煙雨踏秋殤


生平: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2年)生於奈良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務大輔,位至正五位上。仲麻呂天資聰敏,自幼勤奮好學,尤其酷愛漢文學。,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於是改名朝衡,長留大唐。後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來到唐朝:公元716年(日本靈龜2年,唐開元4年),日本政府決定派遣以多治比縣守為首,由557人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十九歲的仲麻呂被舉為遣唐留學生。開元五年(717年)3月,仲麻呂隨多治比縣守大使一行,從難波(今大阪)起航,向中國大陸進發。同行的著名留學還有比仲麻呂長三歲的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玄昉等人。九月底到達了他們日夜嚮往的長安。阿倍仲麻呂到洛陽後,唐玄宗李隆基賜他在國子監和中國的王公貴族子弟一起學習。他先在東監學習,後來去了西監。

為唐朝效力:他在公元725年(唐開元十三年),任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正九品下),其後逐年升遷,歷任左拾遺(從八品上)、左補闕(從七品上),甚至秘書監,能經常在玄宗身旁侍奉。由此可見,阿倍仲麻呂本人的確才華學識出眾,雖為外邦人士,但深得信任並得到重用。大曆五年(770年)終於長安,時年七十二歲。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與中國的交流:仲麻呂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讚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贈,儲光羲的詩名在當時也因晁衡而遠播於東瀛,並被供奉於日本京都的詩仙祠中。


鍋盔餅子


這裡是歷史記譯中心,一個志在“記古今歷史,譯中外名篇”的號。關於這個問題,我有靠譜回答。

詩仙李白舉頭仰望明月,低頭哀悼友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上面這句哀悼詩出自詩仙李白,而它的名字就叫《哭晁衡卿》,全詩如下: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看到這個“晁衡對中國文化有何影響”的問題後,記譯君的腦海裡最先浮現的,便是這兩句詩。

內容為《哭晁衡卿》的兩幅書法作品

記譯君想把這首詩簡單翻譯如下:

我的朋友,來自日本的晁衡就要辭別帝都長安了。踏上歸鄉路途的他,將乘坐一片白帆出海,劈風破浪,繞過蓬壺,返回故鄉。可是,一直在等待你回信的我,為何卻聽到了你遇難的消息呢?

日升月落,月升日落,雖然皎月總是會在黎明時分沉入滄海,但是當天傍晚,她依然能夠從海上升起。但是,我的朋友,你這如明月一般的皎皎君子,為何就沉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呢?

只留下悲傷的我,在這葬有舜帝的蒼梧山,黯然神傷。彷彿是感受到了我的悲痛一般,這滿天的白雲,也充滿了哀愁。

舜帝的埋骨之所——蒼梧山

記譯君覺得,這應該算是日本遣唐使晁衡對我國文化的貢獻之一吧。他的事情,讓李白創作了一首感情真摯的哀悼詩

要知道,這可是李白啊,是詩仙李太白耶!能讓他因觸動而寫詩的,那都可以算作為中國文化做貢獻了吧。從這個角度來說,晁衡和汪倫都可以相提並論了,因為他們二人都給詩仙提供了“靈感”,讓我們的詩仙寫出了傳唱千古的名句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飽含真情的詩,絕對是一句可以頂一萬句的存在

電影《妖貓傳》中的晁衡形象和西安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讀者朋友們,你怎麼看待此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哦!

本文系歷史記譯中心原創,如果覺得記譯君的內容還行,能不能點擊加個關注呢!


歷史記譯中心


阿倍仲麻呂,一位被傳誦千年的中日友好使者!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把中國作為學習的榜樣!

日本全國對吸收中國文化非常積極,不斷派出大批人員到中國學習,這些人被稱作"遣唐使"。

一.得名晁衡

713年,一位16歲的年輕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隨著一個五百人的遣唐使團來到了中國。

經過五六年高等學府“太學”中的苦學,他和許多從“太學”畢業的東方和西方的留學生一起參加了考試。

考試題目很難,他捷足先登,以優異成績中了進士。

從此,阿倍仲麻呂開始在唐朝政府中擔任官職。

後來,他被提升為擔任皇帝侍從官的左補闕。

唐玄宗給他起了箇中國名字:晁衡。

二.深厚友誼

晁衡和當時的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

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他們常常以詩歌唱和,留下許多動人的佳作。

不知不覺中,晁衡在中國已度過了四十年。

他抑制不住長期深藏在內心的思鄉之情,多次提出回國的要求。

最終,唐玄宗答應他作護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國的使節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歸國的消息,長安的詩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宴會。

王維即席寫下《送秘書監還日本國》的詩篇: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晁衡解下心愛的寶劍,贈給中國詩友,也揮毫賦詩:

銜命將辭國,

非才忝待臣;

天中留明主,

海外憶慈親…

西望懷思日

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

留贈結交人。

三.長安去世

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從蘇州黃泗浦起航,駛往日本。

船隊在中途遇到了大風暴,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

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査無消息。

晁衡遇難的傳聞傳到唐朝。

在南方漫遊的李白非常難過,寫下了《哭晁卿衡》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雲愁色滿蒼梧。

幸運的是,晁衡的船並沒有沉沒,他們隨風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倖存者歷盡艱險,回到長安。

以後,他又擔任過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職。

770年1月,73歲的晁衡在長安去世。

阿倍仲麻呂(晁衡),

是8世紀時日本人民如飢似渴學習唐朝文化的縮影!

是當時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友誼象徵!


東秋妮


疫情最緊張的前些日子,一句來自日本的短詩火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作者是唐玄宗時期的日本長屋王。


詩歌說,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不屬於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這個問題的價值所在。

我是剪刀說史,與你一起,深度思考歷史!


說起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最為知名,原因有三:


1.晁衡考中了進士。

2.晁衡自來中國,終生未回日本。

3.中學歷史書寫了他的名字。

那何謂遣唐使呢?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的十幾次遣唐使團,史稱遣唐使。

作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次遣唐使開始,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為著名。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晁衡(阿倍仲麻呂)作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貢獻當然是顯而易見的。與他同時期的唐人評價他時,說他“上才生下國”,是很受時人認可的。而且他的詩作《銜命還國作》還被收錄在宋代編輯的優秀詩文集《文苑英華》裡,這也是《文苑英華》中唯一外國人的作品。


我們今天談到遣唐使,總覺得他們對於日本本國的影響才是巨大的,因為他們深刻的改變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

而對於我們中國,對於當時的大唐文化好像作用並沒有那麼大。

這就好像學生學習老師,學生滿載而歸,老師又能得到多少呢?

其實不然,我們今天站在歷史後來者的角度來看,遣唐使的貢獻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社會文化領域。

很明顯的作用就有三個

1.對內,也就是大唐而言,豐富了當時中國的文化領域,最主要的表現是在詩歌方面。

唐代送別詩盛行,佳作倍出,到了晁衡這裡,地域和感情範圍更加擴大化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李白那句“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還有王維的“九州何處遠,萬里若長空”,都是送別晁衡所做。晁衡自己也寫出“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這樣的佳作。這些歌頌著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史詩,尤為寶貴。

2.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文化的信心和氣魄,彰顯了大唐無比包容的氣度和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強大吸引力。

3.對外,也就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他們宣揚了大唐文化,為中華傳統文化,為佛教的推廣和流變做出了貢獻。


還有一點更為隱形的貢獻,這些年來開始愈發顯的重要。那就是保留了許多以大唐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原始模樣。

今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些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但是在日本卻可以看到很多我們國內早已消失了的文化社會現象。

關於中國社會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都有影子可見。而且不是韓國那種吵著嚷著要據為己有的心態。

日本是自己把這種文化保存的很好,繼承的很好,天然的就露出他最有價值的部分,引的別人來觀賞和借鑑。

學歷史的都聽說過兩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此話雖然極端,但也有一定緣由。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日本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成果斐然。

由於一代又一代譴唐使的努力,日本開始大規模學習中國先進文明,隨著中國先進文明的逐漸滲透,客觀上也起到了保存大唐文化的顯著作用。

比如,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學成回國後,在各行各業推廣開來,無形中保留了很多大唐文化。

又比如,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滲透到日本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的方方面面,今天還能看到。

正倉院收藏的唐刀

再比如,唐朝典章律令,推動了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仿照唐律制定的“大寶法令”就是研究唐代律令的絕好史料。

甚至下詔改變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連曆法、節令、習俗也儘量仿效中國。所以今天有人說,日本和服來源於唐裝。

在文化方面,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還有書法繪畫作品,很多都成為今天孤本。

另外,在遣唐使來華以前,唐代的絲綢之路只到朝鮮半島。遣唐使的到來,讓絲綢之路得以東延至日本,也不得不提。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唐代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


所以說,老師的道,要靠學生來傳承,而這個學生,往往不止一個!

華夏是,朝鮮是,日本也是。即使這個學生曾經揮刀砍向自己的老師!

我是剪刀說史,與你一起,深度思考歷史!


剪刀說史


目前來看,在文人中有些影響力,但就整個日本遣唐使而言,他們所受的文化影響基本上都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對中國本土文化並未造成什麼影響,確切的說唐朝文化對日本影響很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