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消费贷加杠杆的长租公寓是玩火自焚

编者按:“长租公寓爆雷比P2P更厉害”,这一担忧似已应验。

近日,杭州一长租公寓公司宣布破产,约4000户租户被波及,截至目前很多租客被房东赶了出去,租客与房东均蒙受了经济损失。衣食住行关乎民生,瞬时引发轩然大波,其他长租公寓租户人人自危。

究其原因,竟是中介利用高价租金引诱租客接受“房租分期付”服务,又将房屋租金用于激进扩张,资金链断裂,从而造成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长租公寓“爆雷潮”会不断蔓延吗?该行业会否完结于“爆雷潮”?

用消费贷加杠杆的长租公寓是玩火自焚

凯盛专家:严跃进,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负责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另参与国务院相关住房政策的起草工作,为政府机构进行市场走势解读。

始于市场痛点

有资料数据显示,我国租客以年轻人为主,约77%的租客年龄集中在20-29岁,约16%的租客集中在30-39岁。年轻人更看重房屋的使用权,不愿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的品质,转向品质租房,这就为长租公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当前租赁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融资,这也符合“资本做大规模”的预期,长租社区至少1000套房源以上,才能产生额外的商业消费氛围。

这种租赁业务模式如果运作稳健,不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与房租上涨的模式一样,由于企业过于急躁,产生了非常大的风险。

盈利并不容易

由于长租公寓并没有解决盈利问题,将加剧长租公寓的风险。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并不看长租公寓的模式,他认为,做长租公寓业务一定要有银行贷款,目前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是4.9%,实际成本会更高,租金回报率只有1%,这就意味着即使租金再翻一番,这个行业依然亏本,靠烧投资者的钱是不归路。

虽然长租公寓收购的房源和品牌都非常好,但是不赚钱依旧是最大的问题,不解决盈利问题,所谓的“创新”都是浮夸。

由于租赁市场的收益类似“U”型,开始收益比较高,但是随着规模做大,经营成本增加,比如消防方面的管理要求增加、部分租赁企业管理的职工薪酬成本增加、政府监管导致各类审批节奏放缓等,盈利区间进入底部。因此,这些问题导致长租公寓盈利有难度。

长租公寓的盈利模式需要依赖租售同权政策。由于目前租房只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会导致租金收益单一,如果租售同权政策落实,可以为学生提供入学、落户等政策,会提高长租公寓的性价比。

长租公寓收储房源、套取贷款资金等方式,本质上都是为了做大规模,这也符合市场预期。长租公寓应该“轻”、“重”结合,重是指资产并购、整体包租、资产增值、租金价差;轻是指资产托管、品牌加盟、管理收益、运营增效。如果租赁业务本身不赚钱,单纯做大规模,反而增加了成本,弄巧成拙。

消费贷模式的缺陷

目前“爆仓”的长租公寓平台,资本运作模式存在着风险。

中介利用高价租金引诱租客接受“房租分期付”服务,实际是套用客户信息签下12个月的消费贷款。中介一次性拿到12个月的房屋租金用于自身发展,把风险转移给房东和租客,利益留给自己。

租客表面上是每个月付租金,但其实是每个月在还网贷。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贷款,有可能出现信用记录、违约等问题,也很难理清责任,这是一笔糊里糊涂的贷款,牵涉到很多部门,会惹出很多争议。

这种模式已经涉及到“金融杠杆”的概念,如果租户的资金没有流入到租赁市场,而是挪作其他用途,这就有涉嫌非法集资的嫌疑,存在资金违规利用的风险。

资本介入并且与互联网金融挂钩,租赁市场已经不是房东与房客签合同这样简单,会使得法律纠纷问题更加复杂。由于长租公寓运营商杠杆比较高,为行业带来了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或者被挪用,长租公寓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显现。

虽然一线城市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也不排除很多长租公寓业务背后存在很多资本的进入,或许也存在很多违规操作。

投稿/媒体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