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这样过年(三)

  第五,过年。三十这天一大早我妈就起来做饭,这天的早饭也是固定的,大米粥,再烙一块大饼,象征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和和睦睦,团团圆圆。至今我一直延续我们家这个传统,大年三十早饭大米粥烙饼,只烙一块大饼,大家一起撕着吃,感觉很好。中午饭是重头戏,忙乎大半个月就是为了这顿饭。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摆五大碗:条肉、块肉、黄酥肉、肘子、鸡肉。再炒几个青菜,还有两三个凉菜,最后一个炖菜,白菜炖冻豆腐或酸菜炖细粉,主食就是大米饭。全家人坐在炕上,围着一个大方桌,吃着喷香的米饭和肉、菜可高兴了!午饭后大人孩子都换上新衣服,大人们忙了大半个月都累了,差不多都在家里休息,为晚上包饺子做准备。孩子们都跑出去玩,女孩都跑城里买头花(用布做的,各种颜色都有,戴在头上很美)。我家离城里三里地,记得有一年,三十吃完午饭邻居伙伴找我一起去城里买头花,她说她爸给了她五毛钱,我也想跟我爸要五毛钱,可我爸只给了我一毛钱,我不高兴,为此我妈还跟我爸拌了几句嘴,那个年都没过好,现在想起来挺后悔!不应该跟人家比。

小时候,我们这样过年(三)

戴头花的女孩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年三十晚上,家家都包饺子,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更谈不上春节晚会。吃完晚饭就包饺子,把初一早上的饺子都包出来,包完饺子大概十点钟左右,还要吃饭,一般吃饺子面,就是用葱花芡锅煮饺子,然后再放些挂面就叫饺子面,也叫“串元宝”,可好吃了。

  吃饺子讲究从初一吃到初五,如果那家从初一吃到初五说明这家富裕,一般家庭初一、初二吃两天,初五中午再吃一顿就不错了。正月初一早上吃完饺子后,晚辈们都要给长辈们拜年,真得磕头,长辈们要给压岁钱,不多,一般两三毛钱,最多五毛钱,挺真实的。不像现在,压岁钱都变味了。

  农村放炮从三十到初五,每天三顿饭前都放炮,然后留一些等到正月十五再放。那些年花炮品种很少,只有小摔炮、小羊鞭,最大的就是二踢脚,哪有现在这么多品种!小摔炮、小羊鞭五六岁小孩都敢放,也不会出问题,比较安全。

小时候,我们这样过年(三)

新年放鞭炮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更令孩子们开心快乐和盼望的是正月十五闹会!我们村闹会的历史比较久远,水平也在当地最高。

  从初一开始,村干部就组织村里的艺人筹备、排练。主要有耍龙灯、太平车、毛驴、踩高跷,女孩也耍龙灯、踩高跷,可热闹了。

记得我还参加过一次,那年我也就是十六七岁,扮演的是太平车端茶盘的丫鬟。太平车都是两个,一个车里坐的是小姐,另一个坐的是公子。小姐车前是端茶盘的丫鬟,推车的扮相是老太太。公子车前是个挑书箱的书童,推车的扮相老头。两个太平车六个人对跑八字,在跑的过程中,公子与小姐逗戏,书童与丫鬟逗戏,推车的老头、老太逗戏。都画着装,穿着古装戏服。太平车特别漂亮,一个红的,一个绿的,走起来非常精彩、耐看。耍龙灯、太平车、踩高跷最引人注目。一般从初五闹到正月十五,现在没人组织了。那时候过年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才算过完,叫二十五添仓。记得二十五早上起来,发现院子里画了几个大粮仓,是用灶火坑里的灰画的,听爸妈说是象征着当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小时候,我们这样过年(三)

踩高跷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现在过年简单多了,好多传统的东西都逐渐丢了,有的传统习俗也改革了。过去过年过了门的兄弟姐妹挨家走,现在定个时间大家聚在父母家,每家出几百块钱,美美的吃一顿,又高兴又节省时间。我觉得这项改革还是挺好的。

这就是我小时候对我们家过年的记忆,希望与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