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快與慢:教師如何規避焦慮症?

教育的快與慢:教師如何規避焦慮症?

據說,中國最宜居的城市是成都,只因那座城市的生活節奏比較慢,人們閒暇時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打麻將娛樂。我每年都去成都,並未感覺到那裡的閒適與優雅,一樣的忙碌,一樣的來去匆匆。

在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裡,人們的腳步再也慢不下來了,做什麼都要講個速度。就是等個電梯,稍微動作慢一點就會有人抱怨。更別說那隨處可能遇見的堵車,往往是好端端的路,因為搶道就擠在了一塊,誰也不讓誰,似乎每個人都有立刻要處理的事情。

快得不知不覺,快得停不下來了,就成了一種病,叫作焦慮症。

如今,我越來越嚮往老家世外桃源般的農村生活,倍加懷念童年時那種悠閒自在的日子。那時儘管窮了一點,但比現在不知快樂多少倍。現在最讓人感到不快樂的,還是無形的工作壓力、生活負擔。工作要出人頭地,生活要富人一等……

教育的快與慢:教師如何規避焦慮症?

於是,功利就如影隨形,所有人都為此奔波勞作,詩意的棲居早已成為遙遠的夢想。房子小套換成大套,大套換成複合式,複合式最好換成小別墅,小別墅又期待著換成大別墅……不知不覺,脖子上被套上了一個無法解脫的圈。

生活中如此,在教育研究中似乎也是如此。高校教師為評上教授,整天忙碌於課題、論文,論文還得發表在指定的核心期刊上。評上教授的,又整天忙碌於拿課題項目和科研經費……中小學本是基礎教育,教師照理只要老老實實、安安靜靜地教書育人即可,但不知從何時起,也捲入了搞課題、寫論文的旋渦。

尤其是骨幹教師,你沒有課題、沒有文章,簡直就是一件羞於見人的事。而教學、育人這個“主業”,卻在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研究活動,以及更多的教育、非教育活動中,被擠成了“副業”。

看到很多特級教師、名師,一本一本地出版專著,連我也有些忐忑不安了,擔心靠那些薄薄的論文,可能會“混”不下去了。這個時候,我就由衷地羨慕起國外的小學老師來,他們沒有寫論文的任務,更沒有出專著的要求。

教育的快與慢:教師如何規避焦慮症?

沒有逼迫的工作和生活,才是自由和優雅的。

其實,做課題研究、寫專業論文,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方法和路徑,而非目的。更何況,做任何研究,都需要時間,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實踐和思考。如同女人生孩子,一定要經過十月懷胎,才能生下健康的孩子。不足月的,要麼早產,要麼夭折。

我們的教育研究也是一樣,有了一個好想法,就要踏踏實實地實踐研究,不求快而求真,不求出名而求實效。如此,你才能靜得下來、沉得下去。經歷相當長的時間醞釀,你才會有真正有價值、有分量的成果。論文也好、專著也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看科研的含金量。

暢銷書中,有的能成為未來的經典之作,也有的只是一時的文化快餐。早熟的果子不甜,催熟的教育成果,也只是曇花一現。唯有真正把根紮在實踐的土壤深處,默默勞作,默默耕耘,終有收穫的那一天。

教育的快與慢:教師如何規避焦慮症?

慢一點步子就會實一點,快一點也許就會沒了底。沒有經過長時間醞釀的文字,常常沒有什麼內在的東西,不耐看。就像煲湯,火候到了,才有滋味。心急火燎,只能清湯寡水。

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教育界,保持一顆警惕的理智之心,實在是很珍貴的!寫下的這些文字,也是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的一種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