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概念:成本與市價孰低原則

成本概念:成本與市價孰低原則

一個企業的資產由貨幣、土地、房屋、機器和其他資產以及財產權利等組成,所有這些資產通常都以企業取得時所支付的價格,即資產的購入成本入賬,這就是成本概念,但僅僅是成本概念的一面。

另一方面,購入時的成本(通常稱為歷史成本)和現在的實際價值(市場價值)並不一致,出現在企業賬戶中的資產價值並不代表資產的實際價值,譬如會計報表顯示某企業有1億元資產,實際上該企業的資產可能只有幾千萬元,也可能是幾億元。注意,這裡有四個價值:成本價值,賬面價值,市場價值和實際價值,四個價值不會是等值。一般來說,企業對某項資產所擁有的時間越長,該資產在會計記錄中所反映的價值與它當前的市場價值之間的差距也越大。這就引出成本概念的另一面,會計學上稱作“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即成本與市價哪個低就採用哪個數據。例如,某企業拿出1 000萬元買股票,到年末1 000萬元股票按市價計算只剩800萬元了,儘管尚未拋售,還沒有造成實際損失,該項資產(短期投資)只能記作800萬元;相反,1 000萬元買進的股票年末漲到1 200萬元,但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的原則,只能記作1 000萬元,200萬元的潛在收益是不能進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