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婦產醫生王曉兵:她被比作「水城林巧稚」

(文章轉自:聊城日報健康週刊 鞠聖嬌 夏晉瑾 編輯:林晨)

眾所周知,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是著名醫學家,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

而在聊城市人民醫院,有一位婦產科醫生被稱之為水城“林巧稚”,在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原因和故事呢?近日,記者來到了市人民醫院,見到了這位極有親和力的好醫生。

王曉兵是誰?

笑語吟吟、善解人意,是王曉兵給人的第一印象。不論是門診的患者,還是病房裡待產的孕婦和生產完的新媽媽,王曉兵的微笑就像一縷春風,給充滿疑惑、渴望指點的她們帶來力量。

王曉兵,1989年6月畢業於濰坊醫學院醫療系,分配到聊城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從事臨床工作至今已經有29年,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直及醫院先進工作者,醫院醫療安全先進個人、醫德醫風模範醫師、十大優秀女職工,市直“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十佳女醫師”。

王曉兵,1989年6月畢業於濰坊醫學院醫療系,分配到聊城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從事臨床工作,至今已經有29年。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直及醫院先進工作者,醫院醫療安全先進個人、醫德醫風模範醫師、十大優秀女職工,市直“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十佳女醫師”等,被稱作“水城林巧稚”。

聊城婦產醫生王曉兵:她被比作“水城林巧稚”

正在診室內為患者看病的王曉兵

“找了王大夫就是放心”

聊城市市級急危重症孕產婦救治中心掛靠在聊城市人民醫院,王曉兵作為婦產科骨幹,她醫技高,搶救高危孕產婦也是常有之事。王曉兵從一個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再到目前的高年資醫師,這期間為搶救及管理危重患者付出的時間和汗水無法計量。

曾經有位因完全性前置胎盤而擇期剖腹產的產婦,孩子取出後,胎盤遲遲不發生剝離,王曉兵心想:“不好,可能要出危險。”果然檢查後發現胎盤部分植入,而彩超等輔助檢查不見明顯異常,於是她採用手取胎盤的方式剝離胎盤。由於胎盤植入,創面大量出血,但她早有準備,預備齊止血器械、備血、紗布墊子等,整個過程搶救得及時、流暢,保證了產婦和孩子的安全。20天后,這名產婦按醫囑去門診複查,“王曉兵主任一眼認出了我,真讓人感動,沒想到她還記得我。”市民盧女士感嘆道。

產科三病區有38張病床。只要是自己的患者,不論時間再晚,王曉兵都要看一眼才回家,甚至到九點、十點才能下班。由於她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很多產婦在即將為人母時找到她,希望在她的幫助下完成生產。“醫生的表現和言語直接影響著患者的情緒,也會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情況。”王曉兵說,有的農村孕婦不明白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她就會用樸素的語言教育她們:“醫學知識咱是不太懂,以後要定期來檢查,才能生出健康孩子。”但是如果患者及家屬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王曉兵也會很嚴肅,講清利弊,以便患者做出選擇。

聊城婦產醫生王曉兵:她被比作“水城林巧稚”

王曉兵在病區查房

“只要患者需要,隨叫隨到”

有護士統計了王曉兵在醫院工作的時間,“基本上每天都超過十個小時”,也有人說她“只要患者有需要,她隨叫隨到。”

舍小家,顧大家。王曉兵對家庭付出來說,是有所虧欠的,但丈夫和孩子的支持,讓她放下心來,把這份虧欠換成關愛給了患者。其實,王曉兵是個孝順的閨女和媳婦,她的婆婆跟她一起生活了20多年,兩人互敬互愛,感情勝似母女。王曉兵只要中午空閒,就會回家給婆婆做飯,讓婆婆吃上可口的飯菜。

王曉兵的辛苦,爸媽都看在眼裡,叮囑她多休息,但她不聽勸阻,每週都會買很多樣蔬菜塞滿父母的冰箱,她說:“我照顧父母少,就多買點菜。”前段時間,王曉兵的父親生病住院,晚上下班後,她把兄弟姐妹都趕走,自己住在醫院照顧父親,而白天照常上班,“白天太忙了,沒辦法照顧老人,想盡盡心。”但這事,王曉兵沒跟同事提起一句,就算是跟她關係特別好的護士長也是在她父親痊癒出院後,聽她提起後才得知。

王曉兵自己卻說:“我們可以把家庭、生活放下,但工作不能;我們可以把愛人、家人放下,但患者不能放。”

“她真是個細心人”

分娩過程千變萬化,危險可能隨時出現,婦產科醫生要隨時應對,心理上高度緊張,有時一連幾臺手術對醫生的體力也是很高的要求。

產科三病區護士長楊桂清與王曉兵搭檔多年,她說王曉兵是她的榜樣,“王主任急症手術比較多,但她總是忙中不出錯,事事都為患者考慮。”2011年,有個產婦白天剖腹產後一直出血,對於這樣的患者,切除子宮是最後的辦法,但切除後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可能造成影響。王曉兵一直守著患者,晚上8點,為患者進行了介入手術止血,10點手術結束,患者轉入ICU觀察。按理來說,ICU有一對一的醫護值班,王曉兵完全可以回家休息,但她選擇留在了醫院。凌晨3點,王曉兵進入ICU觀察產婦情況,發現出血仍然止不住,與ICU醫師商量後,為患者進行了切除子宮止血的治療方式。

手術室護士長吳紅英這樣評價王曉兵:“對患者非常有耐心,不論多忙、多疲憊,她都是始終如一,溫和、細心、耐心”。等待王曉兵的孕婦太多,她不想辜負患者的信任,就讓做完檢查的孕婦將結果拿到病房來,甚至在手術的間隙她都在回答患者的問題。“王老師很細心,也特別為別人著想。跟我們交談時特別注意我們的情緒,總是從我們的角度去考慮。”楊桂清提到,婦產科女醫生較多,王曉兵非常照顧身處孕期、哺乳期的年輕醫師,有時自己家裡包包子都會帶到病房裡給她們分享,並儘可能給他們安排合適的休息時間。

有護士統計了王曉兵的在醫院工作的時間,“基本上每天都超過十二個小時”,也有人說她“只要患者有需要,她隨叫隨到。”

舍小家,顧大家。王曉兵對家庭付出來說,是有所虧欠的,但丈夫和孩子的支持,讓她放下心來,把這份虧欠換成關愛給了患者。其實,王曉兵是個孝順的閨女和媳婦,她的婆婆跟她一起生活了20多年,兩人互敬互愛,感情勝似母女。王曉兵只要中午空閒時,就會回家給婆婆做飯,讓婆婆吃上可口的飯菜。

凡為父母的,誰不愛其子?王曉兵的辛苦,兩位老人都看在眼裡,但是她不聽勸阻,仍會每週買上多樣蔬菜塞滿父母的冰箱,她說“我照顧父母少,就多買點菜”。前段時間,王曉兵父親生病住院,她晚上下班後,把兄弟姐妹都趕走,自己住在醫院照顧父親,而白天她照常上班,“白天太忙了,沒辦法照顧老人,想盡盡心”。但這事,王曉兵沒跟同事提起一句,就算是跟她關係特別好的護士長也是在她父親痊癒出院後,才偶然得知。

王曉兵自己卻說:“我們可以把家庭、生活放下,但工作不能;我們可以把愛人、家人放下,但患者不能。”

聊城婦產醫生王曉兵:她被比作“水城林巧稚”

王曉兵

“主任對我們毫無保留”

作為高年資的主任醫師,王曉兵肩負著帶教學生、年輕醫生的任務,這是聊城市人民醫院“傳、幫、帶”的一部分,她毫無保留地把醫療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年輕醫師們評價王曉兵“很有帶教意識”。王曉兵會主動安排年輕醫師和她一起上手術檯,手術完成後,要求她們回顧整個手術過程的點點滴滴,書寫手術過程,以便他們形成良好的操作規範。

而且,王曉兵對年輕醫生的病歷書寫要求比較嚴格,要求她們多觀察患者的情況並進行詳細記錄,比如患者術後是否排氣、是否腿脹,“這些都是患者身體是否恢復的表現,脹氣意味著有可能出現腸梗阻,腿脹意味著可能是栓塞。”住院醫師李鳳雲說,王曉兵特別注意這些細節,即便是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也會通過微信群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提醒他們,“往往主任一點撥,就能記得更牢固。”而且,主任還經常跟他們分享自己遇到的病例、學到的新知識。

住院醫師曹冰今年第五年跟王曉兵學習,在她眼中,王曉兵很有預見性。兩個月前,患者陳女士懷孕到34周時忽然想起自己曾經做過子宮肌瘤剔除術,之前她從未考慮過手術帶來的疤痕是否影響生產過程,她找到了王曉兵主任,檢查發現疤痕處確實比較薄。當陳女士懷孕至37周時,如果繼續妊娠,增大的子宮可能會帶來疤痕破裂、影響母子安全的隱患,而且此時胎兒已經足月,考慮良久,王曉兵決定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實行剖宮產手術,當打開腹腔後發現,當年的手術疤痕處已經薄如一張紙。

談及自己對年輕醫師的教育,王曉兵說,“醫生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她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初學者成長為主任醫師,被同行認可、患者信任,離不開老一輩醫務人員的言傳身教。“她們在工作中對患者態度和藹,對診療認真負責,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看到患者心懷感激的離開醫院,深受感觸,我也應該把這份責任和優良作風傳承下去。”

29年,王曉兵見證多少鮮活小生命的誕生,已無法去統計,患者送給她的錦旗一個又一個,可她從來沒往牆上掛過,都是悄悄收好,王曉兵說,“要對得這份工作,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就要幹好一行。我所取得的成績,都是我們團隊一起共同努力的結果。”

就在結束採訪與王曉兵告別的時候,一個年輕媽媽抱著孩子來找她,“我孩子早產,現在也1歲多了,來看看王主任”,看著當初只有3斤多的小不點如今健康成長,王曉兵露出的笑容,讓人覺得很甜,很溫暖……

聊城婦產醫生王曉兵:她被比作“水城林巧稚”

王曉兵的事蹟刊發在市委機關報——《聊城日報》的健康版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