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1955年,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選定。

233人的名單,囊括了當時中國最一流的學者,如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等。

其中,林巧稚是唯一的女性學部委員(院士)。因為她,鼓浪嶼這個星光閃爍的島嶼,也更加廣為人知。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中國第一名女院土,林巧稚

為什麼是林巧稚?

為什麼是鼓浪嶼?

一朵“耶穌的小花”

1901年12月23日,從日光巖下的“小八卦樓”裡,傳出了一個女嬰的啼聲。

這是聖誕節的前夜,教堂的鐘聲,迴盪在溫潤的空氣裡。

這個女嬰,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她的父親——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說,這個孩子,是父神送給我們的禮物。

他給她取名為“巧稚”。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家人合影(左一為林巧稚)

幼時的林巧稚,常常跟著父親到教堂裡去參加主日禮拜。

14歲時,林巧稚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

1842年,美國來華的首批傳教士之一雅裨理,選擇了鼓浪嶼作為他的落腳地;稍後來到鼓浪嶼的醫療傳教士甘明,則在雅裨理的居所裡開辦了一個診所,開啟了現代醫學在廈門的傳播歷程。

半個多世紀之後,鼓浪嶼已是一個傳教中心,坐落在島上的協和堂等多座教堂,使它成為了一座“眾神的花園”。

同時,鼓浪嶼也成為了一座現代醫學中心。由同樣也是醫療傳教士的鬱約翰開辦的救世醫院,是當時的廈門,也是整個福建規模最大的現代醫院。

在教會的推動下,鼓浪嶼也成為了一個現代女學的發源地。

初到鼓浪嶼的傳教士們越來感受到,如果要向中國婦女傳播基督教,必須首先解決這些婦女當中普遍的文盲問題,然後她們,再將基督教傳播給她們的子女。

一份當時的教會報告,這樣寫道:

“請想象一下,如果在美國的教會中,所有的女性成員都不識字,那會是怎樣一種後果。如果家庭中有這樣的妻子或母親,這個家庭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她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又會是怎樣的呢?”

1906年,5歲的林巧稚進入懷德幼稚園。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所現代幼兒園,牧師孃韋愛莉是這所幼兒園的創辦人。

五年後,林巧稚入讀鼓浪嶼上的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她的教務長,是受教會派遣來華的英國教師梅瑞·嘉凌。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鼓浪嶼上學生時代的林巧稚(居中)

熱情的鼓浪嶼人,按照他們的習慣,稱呼梅瑞·嘉凌為“凌姑娘”。

林巧稚很喜歡凌姑娘,凌姑娘也很喜歡這個勤奮的小姑娘,常常借給她一些英文書,其中一本是法國修女德蘭所著的《靈心小史》。

德蘭寫道:

“如果所有花兒都爭著要做玫瑰,就不會有小花來點綴鄉野,大自然在春天就會失去燦爛的外衣。靈魂也是如此……”

林巧稚把《靈心小史》看了好幾遍,直到可以熟練地背誦部分段落。

以我們後來人的“後見之明”來看,凌姑娘以及《靈心小史》,顯然給了林巧稚莫大的影響。

來廈之前,凌姑娘即已決定終生不嫁。後來,林巧稚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德蘭修女曾說,她最大的願望是做一朵“耶穌的小花”。林巧稚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作為一名後來的“萬嬰之母”,顯然也是如此。

人生的一大幸運,莫過於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成長環境。

百年的鼓浪嶼,由於在現代工商業、教育、醫學、文化等多個方面開風氣之先,進而出現一種可稱之為“天才成群出現”的現象

林巧稚、林語堂、馬約翰等人,幾乎在同一時期走出鼓浪嶼,又分別成為這個國家在現代婦產學、現代文學、現代體育等不同領域的旗幟性人物。

類似的,由於社會轉型而出現的文化爆發現象,也曾出現在19、20世紀之交的維也納。

當時,從生活在維也納環城大道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家庭裡,走出了“環城大道的一代”,如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而茨威格則是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當回憶轉型時代的文化碰撞帶給個體的影響時,茨威格曾這樣寫道:

“智力的飛躍,即心靈中那種內在理解力則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時的決定性的那幾年裡進行鍛鍊。

只有早早學會把自己的心靈大大敞開的人,以後才能夠把整個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

至於林巧稚那一代人的父親,顯然也是當時中國社會最為開明的父親們

雖然,他們自己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聲名,但是他們為一代人鋪平了道路

林巧稚的父親,堅持認為女子也應培養成才。他畢業於新加坡一所教會學校,英文極佳,也讓林巧稚從小就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的父親林良英

而林語堂的父親,雖然只是一名貧窮的鄉村牧師,卻也在漳州平和的鄉下做著讓孩子進入世界頂級大學的夢。

為此他夜裡常常激動地醒來,“挑亮床頭的油燈,口吸旱菸,向我們小孩講牛津大學怎樣好,柏林大學是世界最好的大學。”(林語堂的回憶)

那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那時絕大多數地方的人們,還在堅信男尊女卑,甚至沒見過鐵路、電報。

一名出色的協和畢業生

1921年夏天,林巧稚從廈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決定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

凌姑娘認為林巧稚有一雙靈巧的手,她鼓勵林巧稚,這雙手,應該屬於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

當時的協和醫學院,有著當時世界一流的醫學教育水準——在協和醫學院完成8年制學業者,除了獲得協和的畢業證書以外,還可以同時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除了凌姑娘的鼓勵,林巧稚的這一決定,大概也受到了當時鼓浪嶼風氣的極大影響。

那時鼓浪嶼上的救世醫院,不僅是一個現代醫療中心,也是一個現代醫學教育中心,培育了一批出色的中國醫生。

該醫院附設有醫學專科學校,而學生多是來自尋源中學。這所中學是林語堂的母校,和林巧稚就讀的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同在漳州路。

1921年夏天,林巧稚和一名女伴來到協和設在上海的考場。

在林巧稚最為擅長的英文考試進行時,她的女伴卻在另一間考場暈倒了。監考老師不便施救,請林巧稚幫忙,她馬上放下紙筆過去救人,但未待回到考場,收卷時間已經到了。

她以為已和協和失之交臂,協和卻把通知書寄到了鼓浪嶼。後來她才知道,監考的老師特意向校方提交了一份報告,稱讚她在救護女伴時,表現了成為一名醫生的基礎素質。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年輕時的林巧稚

1921年9月19日,林巧稚成為了一名協和人。

為了培養最優秀的醫生,協和採取了近乎嚴酷的淘汰制。

在林巧稚入讀協和的這一年,協和從全國各地的考生中,只錄取了25人,其中女生5名。入學後,每門功課的考試以75分為及格線,若學生有一門功課不及格,就要留級,若有兩門不及格,退學。

三年後,預科學習結束,只有19人升入本科,其中女生3人。

第七年,學生們開始實習。林巧稚選擇了楊崇瑞醫生主持的北京第一衛生事務所。

楊崇瑞也是一名協和培養的女醫生,年長林巧稚10歲。她畢業於協和後,又到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進修,歸國出任北京第一衛生事務所保健科主任,籌劃在中國興辦助產教育。

當時,中國產婦的死亡率為1.76%,死因多是產褥熱等完全可以避免的產科疾病,新生兒的死亡率更是高達27.5%,其中多數死於完全可預防的破傷風。

其中一大原因,在於當時產婦,多數仍按照傳統的方式,由年紀大、不懂消毒的產婆接生,甚至自己接生。

在古代社會,即便是富貴如皇族,也無法避免高的可怕的夭折率。

有清一代,10 個皇帝一共生了146 個子女,15 歲以前即夭折的有74 人,比率超過50%。

改變,需要現代醫學的普及。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西醫”的更準確說法,應為“現代醫學”,而“中醫”更準確的說法,則應為“中國傳統醫學”。

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前,西方也有自己的“傳統醫學”,也有高的可怕的嬰兒夭折率。

這段實習經歷後,林巧稚決定成為一名產科醫生。

1929年6月12日,林巧稚從協和醫學院畢業,摘取了這一屆協和畢業生的最高榮譽——文海獎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畢業生合照中的林巧稚

這一獎項,每年只授予一人。

一個“蒲爾菲森女性”

在協和醫院婦產科,林巧稚是唯一的女醫生。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協和醫生合照中的林巧稚

她很快感到病人是多麼在意她,儘管她是一名新醫生,但不習慣看男醫生的患者,堅持排隊等她來做檢查。

她也驚訝地看到,婦科疾病的種類是那麼多。

她忙個不停,一直到了聖誕節的前一天,才想起自己的生日剛剛過去了。

當時,因為總住院醫師生病,林巧稚代理總住院醫師。

平安夜,大雪落滿了北京,外籍醫生們都離開了,病房裡只剩下林巧稚一人。

深夜時分,一名產科急症患者來到急診室,林巧稚迅速檢查,發現患者的腹腔已經形成積血,但婦產科主任卻因大雪,無法及時趕回醫院。

林巧稚冷靜了片刻,決定自己開刀。

手術刀劃開患者的下腹,她看到,這是一例典型的輸卵管妊娠,患者左邊的輸卵管已經破裂。

她紮好血管,利落地切除了破裂的輸卵管。然後,清創、整理、縫合、包紮。再觀察病人,血壓回升,體溫回升,已脫離險境。

這是她第一次獨立完成手術。

她冒了巨大的風險。作為一名下級醫生而做出手術決定,萬一手術不成功,她的職業生涯可能就要從此結束。

1931年,林巧稚正式擔任協和醫院婦產科的總住院醫生。在職稱評定製度森嚴的協和,這是一般人要走上5年的路。

她是協和史上第一位任總住院醫生的女性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手術檯上的林巧稚(居中)

1932年7月,林巧稚到英國曼徹斯坦醫學院和倫敦婦產科醫院進修。

1937年年初,協和醫學院聘林巧稚為婦產科副教授。

這時的協和,經過多年來的成長,已有一大批中國學者成為各科室的中堅力量,但是,林巧稚仍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而且是一名決定終身不婚的女性。

她說,她要做一名“蒲爾菲森(Professional)女性”——職業女性。

1941年10月,林巧稚出任協和婦產科主任。當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協和醫院。醫院門診被迫停止,亦不再收新病人住院,醫生們也被迫離開醫院。

離開協和醫院的林巧稚,在北平東堂子衚衕開了一家診所。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私人診所舊址,現北京東堂子衚衕10號

出診的時候,她常在出診包放一些錢,以救濟困苦的病人。

“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林巧稚關閉了診所,回到協和醫院擔任婦產科主任。

不久,平津戰役爆發。

傳言紛飛之中,所有在京知識分子都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留下,還是離開?

蔣介石的保健醫生盧致德曾是林巧稚的協和同學,他寫信給林巧稚:“時局難卜,前途未料。如願來寧(注:南京),我當盡心。”

林巧稚好像似乎根本不關注外界的一切,她只是在病房裡專心做一名醫生。

1949年秋天,林巧稚收到了一個紅色的請柬,她打開一看,那裡面是請她參加開國大典的邀請:

茲定於十月一日下午三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特請光臨。”

林巧稚把請柬放在一邊。10月1日那天,又在病房裡忙碌了一天。

協和醫院距離天安門廣場很近,她在病房裡可以聽到天安門廣場上巨大的歡呼聲,但她沒有為不參加開國大典感到任何不安。

她認為,她是一名醫生,她要專注於病人的需求。

中國婦聯準備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籌委會給林巧稚送來代表證,她以病人多為由推辭了。

彭真出任北京市委書記,為聽取知識分子的意見,專程到協和醫院去拜訪林巧稚,她同樣以病人多為由,婉拒彭真拜訪。

不過,一段時間後,林巧稚改變了一些看法。

1949年10月27日,北京市出現了鼠疫疫情。新政府顯示出了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北京大小醫院都投入了防疫,林巧稚也為撲滅鼠疫而忙碌。

11月21日,羅瑞卿宣佈了《關於封閉妓院的決議》。當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出動兩千多名幹警分赴全城各地,從傍晚到第二天清晨,在一夜之間就封閉了224家妓院。

身為一名婦產科醫生,林巧稚見過各種身患梅毒等性病的女人,尤其為那些先天性梅毒患兒痛心。對北京市政府這一積極行動,她不能不表示讚歎。

1952年9月27日,林巧稚寫了《打開“協和”窗戶看祖國》一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她這樣寫道,起初她是懷著“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願望,從廈門來到北京學醫的。那時她只想做一名出色的專業人員,一直到1948年,她對政治都抱以不聞不問的態度,一心一意從醫、教書。但是,1949年以來的所聞所見打動了她,她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林巧稚邁進了“新社會”的門檻。

1955年,她當選為中科院唯一的一名女性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性角色需要她參加社會活動,但是,每次參加會議的時間一長,她就開始擔心病房裡的情況。每次會議一結束,她就立刻返回協和醫院。

她說:“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

1961年,林巧稚回到了鼓浪嶼。

自從成為協和醫師以來,她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回過故鄉了。

這一年,林巧稚60歲,父母早已過世,大哥則去了臺灣。還在廈門的林家人已經不多。她把大家召集到綠島餐廳三樓團聚,萬分高興地談敘家常。

因為她是人大代表,這次也是來福建考察,廈門市政府要把這頓飯錢列入招待費用,但她說,她是林家長輩,理應做出榜樣,決不能侵佔公家的一粒米,這次用餐費,必須由她承擔。

在鼓浪嶼上,林巧稚吃了番薯粥配蚵仔豆豉,一再講,這一餐她幾十年來沒有吃過,真是勝過佳餚美味。

她來到母校廈門女子師範學校舊址,教學樓依舊是舊時模樣,校園裡的老榕樹也依舊婆娑。有人告訴她,凌姑娘已回了英國,她一直視林巧稚為自己從教多年的驕傲。

她去看望以前的老鄰居,老鄰居說,你當官了,你做的官有多大?林巧稚說,我不是官,是全國人大代表,如果在美國,相當於國會議員,在中國,我就是人民的代表。

這也是林巧稚最後一次回鄉。

1966年,“文革”爆發。林巧稚成為了“反動學術權威”,紅衛兵在她的辦公室門口貼上大字報:“別了,協和祖師婆。”勒令她“靠邊站”。林巧稚一度只能到產房疊尿布,過了好久才獲得允許回到門診當大夫。

在一片風聲鶴唳中,明知自身難保的林巧稚,依然關切著身邊的人。

細菌學家謝少文的工資遭到停發,全家每月只有15元的生活費。當他最困窘的時候,林巧稚給他送去了一個信封,裡面除了雪中送炭的生活費,還有一張信紙,上面寫著短短的兩句話:“這不是錢,這是友誼。”

彭真曾經吃過林巧稚的閉門羹,後來,因為彭真的妻子是林巧稚的病人,夫妻二人都成了林巧稚的朋友。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和彭真

“文革”中,彭真成了“黑幫頭子”,和妻子都進了監獄,子女也被趕出家門住進一間汽車房裡,沒有人敢和他們說上一句話,直到有一天,彭真的長女傅彥遇上了林巧稚。

後來,傅彥這樣回憶那一幕:

“1967年冬天的一個下午,我在去菜市場的路上,忽然被一位瘦小的老太太一把摟住,原來是林大夫!

我惶恐了,在這些日子裡,有誰還敢和我說話?更不要說在大街上擁抱我!我想輕輕地推開她,因為我深知‘牽連’意味著什麼,可是老太太抱得更緊,不停地問:‘好嗎?彥彥,好嗎?’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整個身心感到了一種久已陌生的溫暖……

她給了我精神上的支持,給了我堅強活下去的力量。”

林巧稚說:“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

“醫生給人看病不是修理機器,醫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

在林巧稚看來,面對病人,醫生不僅要醫術精湛,還應付出情感,真切地關心病人。

正因如此,作為一名婦產科大夫,她也曾自作主張,為病人做絕育手術。

一個已經生育四個女孩的母親,為了生男孩,又一次臨盆了。長期的勞累過度導致難產,產婦子宮收縮無力。

聽著胎心音越來越微弱,林巧稚為她做了剖腹產。看到出生的是名男嬰,林巧稚在處理傷口時,為她結紮了輸卵管。

見到兒子,男人高興極了。他大聲對妻子說:“誰說我命中無子?往後,咱們還得再要個兒子。”

林巧稚生氣了,低眉菩薩變成了怒目金剛

她呵斥那個男人:“你的妻子不能再生孩子了!生了一個又一個,你妻子受得了嗎?”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工作中的林巧稚

學生們從林巧稚那裡學到的東西,在任何教科書上都沒有記載。

他們把觀察分娩的報告交給林巧稚,她在其中一份上批了“Good(好)”,其餘的全部退回重做。

其他學生找來那份獲評“Good”的報告,看到上面有一句話:“產婦的額頭上冒出了豆粒大汗珠”。他們對這句話不以為然,林巧稚說:“只有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才會懂得怎樣去觀察產婦。”

一次, 一個年輕醫生給病人做完婦科檢查,沒有拉上旁邊的布簾。林巧稚立刻過去拉好,對這名年輕醫生說:“請你注意保護病人。

一名產婦因為陣痛,把沒顧上吃的飯菜放在了床頭櫃上。林巧稚看到了,把護士長叫到一邊,說:“我看見她的菜碗裡有魚。你怎麼可以讓她吃魚?她疼成那樣了,哪裡還顧得上魚刺?你應該考慮到的。”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與產婦

她對病人的關切,甚至會讓人預料不到。

一個山東的老大娘來到了醫院,腹部的腫瘤大如小山包,兩個孫子竟然可以圍著捉迷藏。

林巧稚為她切除了腫瘤後,老大娘捧來家鄉的花生和大棗。林巧稚不知道如何是好,第二天,林巧稚到病房裡來看老大娘,為她帶來了山東人愛吃的煎餅。

那是在1970年年底、幾乎無處購物的北京。

對此,協和醫院原婦產科主任郎景和說:“至今我都不知道林大夫為此跑了多少路,又是從哪裡買到的。”

她常常對身邊的年輕醫生說:

“醫生給人看病不是修理機器,醫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她們各自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致病原因各不相同,我們不能憑經驗或檢驗報告就下診斷開處方。”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手寫的中英文病歷,端正工整

特蕾莎修女則說過這樣一句話:

“今日世界最嚴重的疾病並不是肺結核或麻風病,而是被討厭、被忽視、被遺棄的感覺。當代最大的罪惡是缺少愛與慈善,是對於街角正遭受痛苦、貧乏、疾病和傷害的人們可怕的冷漠。”

“我必往祂那裡去”

晚年的林巧稚依然保持著在床上閱讀的習慣,有時一直閱讀到半夜。家中後輩為她關燈時,發現她已累得睡著了,老花鏡滑落到鼻尖。有時林巧稚會驚醒,她就扶正眼鏡,繼續看書。

但畢竟年逾古稀,她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了。

她開始時常忘記一些事情。有個年輕人給她的辦公室裡送來電池,她不解地問道:“為什麼給我買電池?”年輕人回答說:“不是您讓我買的嗎?”林巧稚忙說:“謝謝!謝謝!”

但是她從不忘記病人的事情。

病人家屬推開了辦公室的門,說道:“我想找個人,前天住進來的,不知在哪個病房。”屋裡有人回答他說:“這裡不是病房,你去要護士站打聽。”

來人剛要走開,林巧稚叫住他:“請你等一等。”她打聽了一下病人的年齡、病症,立刻告訴來人,請他去某某病房的某某床,交代得很清楚,一點都不含糊。

屋子裡的人都笑了,對她說:“老主任,您這是小事兒糊塗,大事兒清楚。要說起病人的事情呀,誰也沒您的記性好。”

1980年冬天的一天,林巧稚突然暈倒在家裡。

在病床上,林巧稚度過了八十壽辰。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1980年,協和老專家合影(居中為林巧稚)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來採訪她,她平靜地說:

“我是一名醫生,經歷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聖經》上說:‘我必往祂那裡去’”。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

故鄉人在鼓浪嶼修建了一座毓園,在毓園裡樹立了林巧稚的漢白玉全身塑像。塑像的後面,安葬著林巧稚的骨灰。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鼓浪嶼毓園

一襲白衣的林巧稚微微笑著,雙手握在胸前。

每天,都有遊人來到毓園。紀念這位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

也有一些遊客,會不小心把“林巧稚”念成“林巧雅”。

還有一些年老的遊人,會特意來到毓園,表達他們不盡的感念之情。

《廈門日報》原副總編郭建堯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一次,我親眼見到一對年過七旬的老夫婦,向林大夫連連鞠了三個大躬,還默默拭了拭眼角的淚。一問,得知他們來自北京……

老婦說:‘那時我分娩難產,母體衰弱,胎位又不正,林大夫巧手迴天,硬是從死神手裡將我們母子搶了過來。林巧稚是我這輩子遇見的最好的大夫,我們一家子永遠感戴她的恩德。”

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麼是林巧稚?|廈門故事島

林巧稚與孩子們

林巧稚沒有自己的兒女,卻是一個最偉大的母親。

在產房裡,她度過了半個多世紀,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孩子來到人間,人們尊稱她為“萬嬰之母”。

在告別這個她熱愛的世界之前,家鄉人來看望她,她握著來人的手說:

“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我死後想回到那裡去。”

那時,她是否想起了《聖經》上的那句話呢?

“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


1,林巧稚大夫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領導小組/政協廈門市委員會/北京協和醫院(編),《林巧稚紀念文集》

2,張清平,《林巧稚》,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3,馬雨農/王武,《林巧稚傳》,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4,吳崇其,《林巧稚》,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何書彬,新銳歷史作家,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曾任職於《廈門日報》、《先鋒國家歷史》,現為自由創作者,長期致力於非虛構文學創作以及城市史研究。著有《奔騰年代:鼓浪嶼上的商業浪潮》、《引領時代:鼓浪嶼上的人文之光》、《創城記:追尋老廈門印跡》、《大明完人王陽明》等。

廈門故事島(微信公號ID:islandstrory)

一群城市歷史控,重新發現澎湃廈門

探尋照亮廈門的那些光


回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