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轉錯帳,這個「死結」到底該怎麼解?

微信轉錯賬,這個“死結”到底該怎麼解?

文 | 劉遠舉

微信轉賬,一不小心轉錯了,對方拿了錢,拒不歸還,立馬拉黑。這種事時常見諸報端。

這該怎麼辦呢?從此前的報道來看,把錢要回來還真的挺難的。

像微信方面的常見答覆是:“轉賬一旦成功發送是無法撤回的,如果對方在24小時內未領取,資金會原路退回。如收款方已確認收款,建議您聯繫收款方協商;若您與收款方協商無果,您可及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我司會全力配合人民法院或公安機關等調查取證。”

很多派出所則可能給出答覆:因為是自己不小心轉錯的,不屬於經濟犯罪,不便立案調查,建議直接去法院起訴那名微信網友。

到了法院,得到的反饋則可能是:由於只知道虛擬網名,不知道真實姓名和身份,法院無法受理,轉款人必須通過其他渠道掌握了對方的真實身份信息才能起訴對方。

這樣事情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那麼,這個死結到底該如何解開呢?

最近,媒體從浙江省工商局獲悉,該局針對近期多起消費者微信轉錯賬維權難事件,由省消保委出面,向騰訊方面發出書面《建議函》,並於7月23日進行面對面約談。騰訊於8月1日回函書面承諾對微信支付予以整改。

微信轉錯賬,這個“死結”到底該怎麼解?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表示已經約談騰訊。圖: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網截圖。

“約談—整改”,這樣增進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互動,熨帖人心。

微信轉款,或者只需要輸入對方暱稱,或者直接在對話框中選擇轉款,其步驟都非常簡單。而轉款畫面,通常只會出現暱稱與真實姓名的最後一個字——這很容易搞錯。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微信轉賬不等於銀行轉賬。在現實中,除了掃碼支付以外,的確存在發生在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轉賬行為。不顯示全名、僅僅顯示最後一個字,有其合理性。從這個角度看,浙江消保委提出的要求轉賬人填全被轉賬人姓名的措施,也可能讓很多人被迫交出隱私。

不過,微信的確可以增加一些提示性的環節,或者稍微增加一個步驟,並且可以通過轉款雙方之間的聊天頻次(僅僅是頻次,而不是具體內容),來推斷雙方的熟稔程度。

當下,按央行防範電信詐騙有關要求,不少銀行都要提示客戶在限定時間內可以申請撤銷,微信轉賬卻只能延遲,不能撤銷。從這個角度看,微信也可參照這點,再增加一個限定時間之後才能到賬,限定時間之內可撤回的選項。

但這隻能是著眼防患於未然,至於事後補救方面,微信可做的的確很少。

生活總是複雜而多變的。轉賬雙方之間的情況非常複雜,比如,甲轉賬的意圖是真實的,只是後來反悔;或者甲與乙進行了非法交易,轉賬付款之後反悔;再或者,甲與乙網上聊天,或以玩笑,或以送禮物等理由,甲方轉款之後,想進一步糾纏,想知道乙方的真實姓名。

這些複雜多變的情況意味著,僅僅以轉錯款為由微信要求對方的真實姓名,對收款人的確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從這個角度,騰訊以隱私為由拒絕告知被轉款人的真實身份信息,是對的。否則,一旦潛在風險變為現實風險,騰訊也少不了因為洩露客戶隱私負上責任。

微信轉錯賬,這個“死結”到底該怎麼解?

更重要的是,微信不是公權機構,對雙方並不具備強制力,轉款與收款人雙方都是平等的。所以,轉款人隱藏各種意圖對騰訊撒謊,就如同對一個普通人撒謊一樣,沒有任何法律風險。

打破轉錯賬死結,警方要作為

但當站在轉款人面前的是一個警察的時候,情況就大不一樣。

首先,非法交易轉款,然後反悔;或者意圖以轉錯款為由知道對方姓名的情況,就會因為警方的威懾力而根本不會出現。而且,警方是公權力機構,對警方撒謊,會承擔法律責任。

更重要的是,不當得利雖然不屬於刑法範疇,但即便是民事領域,警方也有幫助公民的法定義務。更何況,轉錯款的情況中,有些本身就涉嫌詐騙。

如果說,微信轉錯賬在防患於未然層面,主要是個消費者體驗的問題,微信方面可以做得很多,那事後補救則是個具體的法律問題,這方面相關部門當積極作為。

打破各方踢皮球這個死循環,還在於警方等要作為。哪怕警方受理之後,什麼都不做,要求微信提供被轉款人的真實姓名,該程序也更合理。

在解決諸如此類問題中,雖然市場也盡力解決問題,比如此次騰訊就表示整改,但市場畢竟有失靈之處,這意味著市場解決這類問題是低效的、高成本的,這些領域應是政府發揮力量的地方。

因此,打破各方踢皮球死結,切實解決微信轉錯賬問題,還在於企業與公安機關、法院形成合力,在事前、事中、事後明晰自身責任,切實推動該問題的解決。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