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创办于1936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设有23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在校生2.78万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5200余人。校园占地48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1178亩,教学林场4.59万亩。校园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办学水平居全国省属农林院校前列】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设有国家和部省级创新平台12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7个,位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农林院校前列。

【学校综合实力居福建高校前列】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6个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福建省高原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生命科学学科自然指数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42位,4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20%。在全球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龙眼基因组,世界首次解析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33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奖9项,位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师资水平居福建省高校前列】学校现有教职工3155人,专任教师1693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含双聘院士1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9人;有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居福建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输送了20万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育人品牌。近年来,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施高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全国“挑战杯”成绩连续十多年均居全国高校前列,福建高校第一。

【学校社会服务水平居福建高校第一】学校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学校是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5年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其中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推广到101个国家;育成的甘蔗品种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育成的麻类品种占全国的2/3并覆盖全国种植面积1/2以上;选育了全国推广范围最广的甘薯和花生新品种。

【学校开放办学水平居福建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接受院校,有美国、加拿大、苏丹、泰国等六大洲49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研究。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联合举办4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居福建省高校首位;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第二所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学校率先对台湾开展单独招生,与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举办6个闽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是福建省高校与台湾“一流顶尖大学计划”高校合作办学的第一家。

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和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朝着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一流农林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积极打造福建农林大学“升级版”,努力为国家和新福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18年7月更新 )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 现 任 党 政 领 导 ]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严金静,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福建漳平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福建省漳平县农业局经管站干部,漳平县农委农业经济科副科长、农委副主任,漳平县溪南乡党委副书记、书记,漳平市政府副市长(期间挂职任福建省农业厅经管处副处长),漳平市委副书记,武平县委书记,龙岩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期间挂职任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级)。2018年5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兰思仁,男,畲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8月本科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林业专业,1999年获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4年-2010年5月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福建省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植物园)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期间挂职任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副书记);福建省林业厅产业发展处处长,福建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期间挂职任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2010年12月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林学会理事长、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林业、园林、水土保持、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创新》、《红豆树研究》等著作7部,先后在《Acta Horticulturae》、《Phytotax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获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庄祥生,男,1969年7月出生,历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办公室、校办公室(合署)副主任、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助理,中共集美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现任中共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曾华平,男,1971年10月出生,历任福建农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党委办公室(校办公室)副主任、海外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办公室(校办公室)主任。2016年9月起任中共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邱应龙,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级教练员。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福建龙岩站火炬手,全国体育系统先进个人。1983年从福建体育学院(现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系毕业,先后担任新罗区体校举重教练、副校长、校长,新罗区体委主任、龙岩市体育局副局长, 福建省龙岩市体育局局长、党组书记。2016年10月起任中共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共福建农林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练晓荣,男,汉族,1964年3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11月任福建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2005年5月任福建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2008年7月任福建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13年10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黄炎和,男,1962年7月生,现任中共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普通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第七届福建省教学名师、水土保持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水土保持学报》编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委、《亚热带水土保持》常务编委等职。长期从事土壤侵蚀规律与侵蚀退化土地恢复重建途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等项目研究工作;出版《闽南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治理》专著一部;在《SSSAJ》、《CATENA》和《水土保持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三等奖(排名第二)、省水利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一)各一次。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全国高校排名119的福建农林大学

郑宝东,男,1967年1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第三届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食品加工工艺、碳水化合物营养与化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的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主持的教学成果《应用型食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五年在《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 Function》、《Carbohydrate Polymers》、《中国食品学报》、《营养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含通讯作者),其中SCI、EI收录50多篇,主编全国高校食品学科教材2部,已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140多人。

郑郁善,男,1960年5月出生,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福建省优秀专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福建省竹业协会理事长,《林业科学》和《竹子学报》等编委,先后获得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长期从事森林培育、药用植物栽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领域研究。历年来承担有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60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第一7项,第二1项),三等奖14项(第一10项,第二4项),在《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Biologia》、《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毛竹经营学》专著1部,主编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森林培育学》等9部。

​ ​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联辉 王乃彦(双聘) 赵其国(双聘) 谢华安(双聘) ​ ​ ​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伟伦(双聘) 李坚(双聘) 吴孔明(双聘) 陈宗懋(双聘) 陈剑平(双聘) 陈焕春(双聘) 李德发(双聘) 朱蓓薇(双聘) ​ ​ 美国科学院院士 Natasha Raikhel Steven E. Jacobsen 陈雪梅 ​ ​ ​ ​ ​ ​ ​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Jeremy Burdon ​ ​ ​ ​ ​ ​ ​ ​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倪永浩 Mohini Sain ​ ​ ​ ​ ​ ​ ​ ​ 国家级人才 1、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 尤民生 郑金贵 ​ ​ ​ ​ ​ ​ ​ ​ 2、“千人计划”专家(14人) 丁守伟 王志勇 帅克 杨贞标 吴双 陈栩 林辰涛 倪永浩 Geoffrey Michael Gurr 赵艳琳 徐通达 熊延 帅李 Kochian Leon Vincent ​ ​ ​ ​ ​ ​ 3、“万人计划”专家(6人) 陈新华 廖红 魏太云 陈礼辉 周顺桂 侯有明 ​ ​ ​ ​ ​ ​ ​ ​ ​ 4、“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
丁守伟 王志勇 杨贞标 林辰涛 明瑞光 倪永浩 廖红 魏太云 ​ ​ ​ ​ ​ ​ ​ 5、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 王宗华 杨振华 张性雄 张建国 陈礼辉 陈新华 林思祖 林彦铨 郑金贵 侯有明 洪伟 梁一池 谢联辉 廖红 魏太云 唐定中 ​ ​ ​ ​ ​ ​ ​ ​ ​ 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 王宗华 尤民生 关雄 李维明 吴为人 吴承祯 陈立松 陈礼辉 陈新华 林文雄 郑郁善 郑宝东 侯有明 廖红 魏太云 唐定中 ​ ​ ​ ​ ​ ​ ​ ​ ​ 7、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陈新华 唐定中 廖红 魏太云 ​ ​ ​ ​ ​ ​ 8、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许卫锋 周顺桂 秦源 徐通达 吴双 吴建国 ​ ​ ​ ​ ​ ​ ​ ​ ​ 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7人) 马祥庆 王长康 王光瑛 王宗华 王建鼎 王联德 王豫生 尤民生 方文熙 方树民 卢浩然 卢程隆 叶永在 叶明志 田镇江 兰思仁 吕柳新 朱寿林 庄伟建 刘文英 刘星辉 刘淑欣 刘德金 关雄 江希钿 汤玉清 祁建民 孙威江 苏水金 李友恭 李家慎 李维明 杨仁崔 杨玉盛 杨江帆 杨振华 还振举 吴中孚 吴文礼 吴为人 吴志远 吴志强 吴纯初 吴承祯 吴珍红 吴祖建 吴锤红 吴新华 吴德斌 何智英 余建辉 余菊生 邹霞青 汪世华 张庆华 张谷曼 张性雄 张怡 张学博 张建国 张绍升 张春霞 陆则坚 陈天铎 陈凤翔 陈文铨 陈平留 陈立松 陈礼辉 陈必持 陈地光 陈存及 陈如凯 陈克文 陈伯贤 陈启锋 陈昭炫 陈顺立 陈振光 陈晓静 陈家骅 陈辉 陈强 陈新华 林乃铨 林文雄 林占熺 林杰 林奇英 林春今 林思祖 林顺权 林彦铨 林洁荣 林菲 林龚谋 林景亮 林毓银 林藩平 罗克 罗肖南 金心怡 周仲驹 周顺桂 周新年 郑云雨 郑传芳 郑庆昌 郑郁善 郑金贵 郑宝东 郑清芳 赵士熙 赵修复 赵景玮 胡方平 胡瑞瑶 侯有明 俞新妥 洪伟 洪启征 洪植藩 夏怡厚 徐金汉 高日霞 郭文硕 黄一帆 黄天章 黄六莲 黄幼昌 黄邦侃 黄克福 黄炎和 黄建 黄清麟 黄碧琦 龚一飞 章浩白 梁一池 梁学武 彭在义 傅坤仁 曾任仁 曾金星 谢仙环 谢宝贵 谢联辉 蔡秋锦 蔡俊迈 廖红 熊德忠 缪晓青 潘东明 潘廷国 潘超然 薛其清 魏太云 ​ ​ ​ ​ ​ ​ ​ ​
10、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6人) 陈新华 周顺桂 侯有明 廖红 魏太云 陈礼辉 ​ ​ ​ ​ ​ ​ ​ ​ ​ 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王凯 杨玉盛 汪世华 曾任森 廖红 魏太云 ​ ​ ​ ​ ​ ​ ​ ​ ​ 12、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 侯有明 廖红 ​ ​ ​ 省级人才 1、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29人) Daniel Joseph Ebbole Geoffrey Michael Gurr 王志勇 王树才 苏松坤 李光普 李景虎 李磊 吴双 陈日清 陈吉龙 范毜仔 姚一建 袁占辉 唐海宝 曾任森 温铁军 詹家绥 缪颖 魏太云 帅克 丁守伟 杨贞标 林辰涛 陈栩 廖红

周顺桂

秦源

余小强 ​ ​ ​ ​ ​ ​ 2、海西产业高地领军人才(2人) 林占熺 谢联辉 ​ ​ ​ ​ ​ ​ ​ ​ 3、福建省特支双百计划(31人)

(1)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人) 马祥庆 兰思仁 何水林 邹双全 张怡 林文雄 周顺桂 庞杰 侯有明 黄六莲 黄彪 陈新华 魏太云 廖红 陈礼辉 谢宝贵 王联德 许卫锋 张飞萍 邱仁辉 ​ ​ ​ ​ ​ ​ ​ ​ ​ ​ (2)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5人) 汪世华 陈礼辉 郑宝东 鲁国东 杨广 ​ ​ ​ ​ ​ (3)青年拔尖人才(6人) 曾绍校 宋圆圆 黄晓磊 吴建国 王海峰 林德书 ​ ​ ​ ​ ​ ​ ​ ​ ​ 4、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引进人才(21人) Chizuko Yamamuro Israel Ausin 王凯 伍炳华 关跃峰 张亮生 陈立余 陈明杰 周顺桂 胡亚林 俞晓敏 秦树平 秦源 顾连峰 黄晓磊 傅俊生 廖红 许卫锋 欧阳新华 朱强 陈志长 ​ ​ ​ ​ ​ ​ ​ ​ ​ 5、福建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1人) 郑庆昌 ​ ​ ​ ​ ​ ​ ​ ​ ​ 6、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8人) 尤民生 关雄 陈如凯 郑金贵 郑宝东 洪伟 黄六莲 谢联辉 ​ ​ ​ ​ ​ ​ ​ 7、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人) 张建国 林占熺 缪晓青 ​ ​ ​ ​ ​ ​ ​
8、福建省优秀专家(28人) 王光瑛 王宗华 尤民生 吕柳新 庄伟建 杨玉盛 何智英 余建辉 张谷曼 张性雄 张建国 张春霞 陈存及 陈如凯 陈顺立 陈家骅 林占熺 林奇英 林思祖 林彦铨 郑郁善 郑金贵 洪伟 黄建 梁一池 谢联辉 蔡俊迈 缪晓青 ​ ​ ​ ​ ​ ​ ​ 9、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含领军人才后备人选-青年拔尖人才21人) 领军人才(11人) 尤民生 关雄 张子平 陈礼辉 郑传芳 詹家绥 廖红 缪颖 魏太云 陈新华 唐定中 ​ ​ ​ ​ 领军人才后备人选-青年拔尖人才(10人) 吴建国 秦源 许卫锋 赵艳琳 吴双 陈栩 熊延 徐通达 苏时鹏 曾红亮 ​ ​ ​ ​ ​ ​ ​ ​ ​ ​ 10、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专家(6人) Chizuko Yamamuro Israel Ausin Jeremy Burdon Mohini Sain Yoshito Oka Gerard Fernando ​ ​ ​ ​ 11、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2人) 马祥庆 王寿昆 王果 王宗华 王联德 尤民生 宁正元 邢世和 刘伟平 刘金福 关雄 江希钿 江树业 许文兴 孙云 孙威江 苏继龙 李延 杨广 杨玉盛 杨建州 吴少华 吴为人 吴声怡 吴宝成 吴承祯 吴珍红 吴祖建 吴锤红 吴德峰 邱荣祖 邱栋梁 何水林 何东进 何宗明 余建辉 邹双全 汪世华 宋漳 张木清 张红星 张翔 陈立松 陈礼辉 陈绍军 陈顺辉 陈辉 范青海 林开敏 林文雄 林巧佳 林河通 林思祖 林顺权 林俊芳 林洁荣 周元昌 庞杰 郑庆昌 郑郁善 郑宝东 侯有明 留华锋 郭文硕 黄一帆 黄小红 黄志坚 黄炎和 黄建 黄清麟 黄敬党 梁一池 鲁国东 谢拥群 谢宝贵 赖钟雄 詹家绥 熊德忠 缪晓青 樊后保 潘东明 魏太云 ​ ​ ​ ​ ​ ​ ​ ​
12、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8人) 丁晓东 王凯 方长华 卢运海 田江 朱 虎 刘平武 关跃峰 许卫锋 孙新立 苏松坤 肖建波 吴慧 邹华松 张重义 张晖 陈志长 陈栩 陈铭 林同香 林向民 赵艳琳 胡亚林 秦源 袁勇 高江涛 黄方 黄伟峰 黄晓磊 詹家绥 魏太云 崔海涛 王洪君 刘平黄 缪婧 王琴 熊延 徐通达 ​ ​ ​ ​ ​ ​ ​ ​ ​ ​ ​ ​ 13、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70人) Andrew Allan Birgitta Bergman Brian Mcgarvey Carl Douglas Daniel Joseph Ebbole Gabor L. Lǒve Geoffrey Michael Gurr John L Innes Liette Vasseur Ralf Oelmüller Sandy M Smith Thomas Eulgem Yi-Ping Phoebe CHEN 丁守伟 王天池 王革伏 王鸿浚 邓大才 古森本 石贤权 叶开温 生吉萍 朱丽华 伍炳华 刘仲健 刘国东 刘承初 刘琦 刘滨谊 刘璨 束锋 吴曦明 余小强 狄榕 张红印 陈吉龙 陈赤 陈承慈 陈新平 武禄光 林孟师 杭海英 罗毅波 周忆 郑传芳 孟繁瑞 郝立新 洪宗烈 倪敏 徐晋涛 徐涵 郭宝珠 黄世乐 黄昭辉 黄鹏林 曹建农 盛彦清 缪松 潘荣隆 徐树青 张宝红 Wang Hong Barta Zoltan Laszlo 王高峰 刘善虑 林定波 吴斌鑫 朱福荣 马九杰 Gan Eng Chye ​ ​ ​ ​ ​ ​ ​ ​ ​ ​ ​ ​ ​ ​ ​ 校级人才 1、“金山学者”特聘教授(29人) Arend van Peer 王凯 叶秀娟 许卫锋 孙新立 李中斌 吴慧 邹华松 张彦丰 陈庆河 陈亦根 林向民 赵伟刚 钟志勇 秦树平 秦源 高江涛 黄晓磊 廖成章 邓琦 卢建国 吕健 欧阳新华 王莫 冯人伟 张放 骆社周 曾炜 王海峰 ​ ​ ​ ​ ​ ​
2、“金山学者”讲座教授(122人) Amir Fam Hugo Cerda James Douglas Harwood Katherine Victoria Heal Mark Stanislaw Goettel Mulualem Tigabu Olivia Reynolds Orlo Colin Steele Simon Baxter Thomas Walk Won Bo Shim Yousry El-Kassaby Yuxin Mao 马九杰 马会娟 王平 王光玉 王军 王明光 王桂荣 王健 王德云 尹文兵 甘建邦 石贤权 付凤富 冯友军 毕利军 朱丽华 朱建平 伍炳华 刘文德 刘国东 刘晓明 关瑞明 许旭明 许钜秉 苏国生 李少杰 李少景 李定强 李香真 李俊清 吴允昆 何孟斐 余晓丹 闵革勇 宋齐生 张小鹭 张文绮 张先恩 张劲松 陈成荣 陈建军 陈建能 陈培爱 陈耀星 范青海 林开泰 林从华 林世宗 林金树 卓越 周立 周波 胡宜中 钟丽锦 钮根花 俞慎 袁于人 顾梦梦 徐维军 郭良洽 黄勇平 黄智勇 崔胜辉 盘剑 童雀菊 游建良 谢棋楠 蓝伟光 雷廷武 缪松 樊龙江 潘荣隆 王郴平 卢挺 仝志辉 许金荣 张江 张宇

张家超 陈建武 周立祥 钟珍萍

贺东航 徐志红 陶忠 董玉成 赖海榕 Angel Luis Viloria Petit George Wentzel Haughn Justine Murray Mark A. Ritenour 周文武 David Lees Kris Wyckhuys 练春兰 任引 郑仁华 卢宝荣 Cecil Konijnendijk 孙红祥 贺震 翁伯琦 卢琳璋 王景欣 赖志超 吴新叶 王平达 童伟华 邹立刚 ​ ​ ​ ​ ​ ​ ​ ​ 3、“金山学者”优秀人才 (1)“金山学者”创新人才(14人) 马祥庆 刘斌 邱仁辉 何水林 陈明杰 侯有明 黄六莲 黄彪 戴永务 魏太云 许安心 Yoshito Oka 杨广 宁满秀 ​ ​ ​ ​ ​ ​ (2)“金山学者”青年拔尖人才(37人) 王文斐 方婷 卢贝丽 刘博 吴建国 吴鹏飞 邱君志 汪世华 宋圆圆 张立武 张灵玲 张怡 张亮生 张静 林德书 易志刚 倪冠群 邓衡山 田玉庭 陈倩 林玉玲 林本喜 郑文辉 顾连峰 彭辉 廖飞宇

孙淑静 郭福涛 郭容芳 石章红 朱强 王松 张燎原 陈姗姗 陈孝云 刘文军 郑思宁 ​ ​ ​ ​ ​ ​ ​ ​ (3)“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97人) 马晓娟 马留银 王艺伟 王松 方长旬 方婷 邓衡山 石章红 卢贝丽 田玉庭 史培颖 朱希 庄建东 刘凯 李亚 李振方 杨云龙 杨林通 杨桂红 杨靓 吴林坤 何玮毅 宋立彦 张志兴 张欣向 张峰 张敏 张静 张黎明 张燎原 陈艺晖 陈凤平 陈文彬 陈炎辉 陈姗姗 苗庆显 林玉玲 林甲祥 林朝颖 罗小林 郑思宁 郑清洪 郑朝元 秦韬 贾东升 贾琪 殷光文 郭容芳 唐丽荣 涂熹娟 黄劲飞 彭辉 傅俊生 曾清平 鲍坚东 阙友雄 廖飞宇 潘晓鸿 云英子 卢海阳 白有煌 吕旭聪 任慧波 刘志钦 汤蔚 苏亚春

杜振国

李欣欣

杨龙

陈曼

林祖金

林健

赵超

胡会超

洪燕真

程伟

廖汉鹏

Kihye Shin 叶捷 陈叶 郑燕珍 曾红亮 张晓峰 毛倩卓 邓鋆 刘建平 范凯 刘骏 文志丰 郭泽镔 林艺芬 曹高娟 魏萱 李燃 李建国 冯鑫 郑旭媛 ​

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基本数据(截至2018年3月)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新版) 发布时间: 2018-03-29 作者: 创建部门: 福建农林大学(新版)

学科专业 数量 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 2 农业部重点学科 2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7 福建省高峰学科 6 福建省高原学科 12 ESI全球前1%学科 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1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2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7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11 本科专业 79 学生规模 ​ 全日制本科生 22447 硕士生 4413 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3494 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研究生 919 博士生 630 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610 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0 留学生 203 预科生 159 师资队伍 ​ 教职工 3155 专任教师 1693 其中:正高级职称 289 副高级职称 447 博士学位 922 两院院士 11 其中:双聘院士 10 千人计划 14 其中:青年千人 6 长江学者 8 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6 万人计划人才 6 国家百千万人才 13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5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5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6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2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2 闽江学者 100 教育部创新团队 1 农业部创新团队 2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

科研平台 123 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3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 7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站、研究基地) 8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1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1 人才培养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2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9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5 国家级教学团队 2 省级教学团队 9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4 闽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6 国家级“精品课程” 6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2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5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8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 省级教学成果奖 47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34 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10 省级专业群试点项目 4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 14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7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办学条件 ​ 学校产权占地面积(平米) 3001642 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平米) 1047339 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470839 行政办公用房 71004 非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平米) 157184 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325099.51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 111772.52 纸质图书(万册) 285.75 电子图书(万册) 185.11 电子期刊(万册) 127.84
统计时点:截至2018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