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瓷器的9大竅門

1、輕重感:手感儘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於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異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複製和對照,因而也往往作為觀感目鑑的必要補充性的輔助手段來使用,很難獨當一面、一錘定音。

2、乾溼感:在瓷器斷代時,幹或溼的手感只是輔助的手段。所謂“古瓷會出汗”和乾溼的手感,都是一種手上的感受而已,並不是真的有可見的汗液或汗滴出現;另外,瓷器乾溼的手感與你是否汗手無關。

3、潤澀感:新瓷的生澀感、滯澀感、阻澀感是絕對不可以人為地令其跨越歲月的年輪的,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4、軟硬感:硬感是一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銳感、鮮明感、獨特感的複合體,複雜、混雜而微妙,惟有反覆上手、揣摩、分析、比對方可略見端倪。

5、溫涼感:許多瓷器在同等條件下的溫差確實明顯存在,這也許與“瑪瑙入釉”或者古人的“愛不釋手”有關。

6、生熟感:所謂瓷器的生、半生、半熟與熟,既不是瓷器品質好壞的分水嶺,也不是瓷器成敗的試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種、不同釉層釉質的客觀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滯感:古瓷之滑源自歲月、發自肌骨、來自年輪,是歷史的烙印、是衰變的結果、是滄桑的必然。這種自然之滑爽決不是人為打磨、塗油、上蠟等機巧所能仿效和再現的。

8、粗細感:古代官窯瓷器卻往往寓巧於拙、馭精於粗、御美於陋,簡約而不簡單,樸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這是值得把握的。

9、凹凸感: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很難仿製;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則是別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